第二卷 中世哲学史 自秦汉至五代末叶自西纪前二四六至纪元后九六三 1
甲 概论 1
第一章 秦代概论 1
绪论 十三学派及其共通之特征 1
第三卷 近世哲学 自宋初至清末 1
第一篇 宋代哲学 1
第一篇 秦汉时代 1
第二章 汉代概论 2
第一节 汉代各派思想之盛衰 2
第二节 训诂学 4
甲 北宋哲学 4
第一章 宋学之曙光 4
第一节 胡安定 4
第三节 石徂徕 5
第一卷 古代哲学史 自太古尧舜至战国末叶 5
第一篇 儒家哲学 5
第一章 儒家思想之渊源 5
第一节 唐虞时代 约西纪前一九○○ 5
第一款 总论 5
第二节 孙泰山 5
第一节 略传 6
第三节 一经专门之风 6
第二章 周濂溪 6
第四节 各经博士 7
第二款 修齐治平之关系 8
第五节 黄老申韩 8
第六节 阴阳谶纬学 9
第二节 学说 10
第一款 周子之学说 10
第二款 太极图 11
第七节 神怪思想 11
第八节 厌世思想 11
第一章 陆贾 12
乙 汉代儒家哲学 12
第三款 家长制度与伦理之特征 12
第九节 天人感应观念 12
第三款 太极图说 13
第四款 太极图说评 13
第四款 执中训 中庸论 13
第二章 贾谊 14
第三章 韩婴 15
第四章 董仲舒 16
第一节 略传 16
第二节 学说 16
第一款 道之大原出于天 16
第二款 人性说 17
第五款 ?陶 17
第五款 道德及政治论 19
第三款 五行说与儒学 19
第一款 总论 20
第二节 夏殷周三代 自西纪前一八二○至七○○ 20
第二款 大禹 20
第四款 以儒为正教 21
第三款 成汤伊尹 21
第三节 结论 22
第一节 略传 23
第五章 司马迁 23
第四款 箕子 23
第二节 天道是耶非耶 24
第一节 略传 26
第三章 邵即 26
第一款 先天学 27
第三节 天道是非论补记 27
第二节 学说 27
第五款 文武周公 28
第三节 易学 29
第一款 宇宙论 30
第二款 天地之过程 30
第三款 性说 31
第六章 刘向刘歆 31
第四款 修为工夫 32
第五款 结论 32
第二款 阴阳论 32
第七章 桓宽 33
第四章 张横渠 33
第一节 略传 33
第八章 杨雄 34
第一节 略传 34
第三款 三才论 34
第二节 学说 34
第一款 杨子之根本思想 35
第二节 学说 35
第四款 数之观念 35
第一款 男女之地位与易 36
第四节 易经中之伦理说 36
第二节 伦理说 人生善恶二元之伦理说 37
第三款 善恶报应 38
第二款 仁义 38
第九章 王充 39
第一款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40
第二款 初说天地气质两性 42
第十章 马融 42
第一节 略传 42
第二节 忠论 42
第十一章 郑玄 43
第五节 性善性恶论之滥觞 43
第一款 孔子以前之性说 43
第三款 变化气质 44
第十二章 王符 44
第十三章 荀悦 45
第一节 略传 45
第五章 程明道 46
第一节 略传 46
第二节 伦理说(性三品说) 46
第十四章 仲长统 47
第二节 学说 47
第一款 宇宙观 47
第一节 略传 47
第十五章 徐幹 47
第二节 伦理说 智识与德行之优劣及威仪论 48
第十六章 孔丛子 49
第二款 伦理说 50
第二款 孔门七十子时之人性论 50
第一章 黄老派与神仙派 51
丙 汉代道家 51
第三款 孟子时之人性论 51
第二章 孔子 52
第一 略传 52
第一节 概说 52
第一节 略传 53
第二章 淮南子 汉代黄老思想之代表书籍 53
第一款 道论 54
第二 孔子之信念 54
第二节 学说 54
第一章 概说 55
丁 汉代佛教 55
第二款 伦理说 55
第二章 牟子(三教比较论) 56
第六章 程伊川 57
第一节 略传 57
第一款 宇宙观 58
第二节 学说 58
第一章 总论 58
第二篇 魏晋六朝时代 58
第三 著述 59
第二章 六朝时儒教之状态 60
第二款 伦理说 61
第一节 传子 儒教主义 64
第二节 陶渊明 65
第一节 谢上蔡 70
第七章 程学后继 70
第三节 关朗 70
第三章 六朝时道教思想之状态(抱朴子) 71
第二节 杨龟山 72
第二节 学说 73
第一款 仁 73
第三节 吕蓝田 74
第四节 胡五峰 75
第四章 六朝时佛教思想之传布 75
第六节 罗豫章 78
第五节 王震泽 78
第七节 李延平 79
第一节 司马温公 82
第八章 文学派之哲学 82
第五章 调和主义 83
第一节 孙绰 儒佛一致主义 83
第二款 孔门六艺论 83
第三款 人性论 84
第二节 欧阳修 84
第二节 张融 三教一致论者 84
第三节 周颙 三教一致论者 85
第三节 王安石 86
第四节 顾欢 道佛二教同体异用论者 86
第五节 刘子 调和九派 87
第六章 灵魂存灭论与道德 88
(一)绪言 88
第四款 德治主义之政治论 88
第四节 苏东坡 88
(二)孔子不言灵魂存灭 89
第五款 忠 90
(三)墨子之灵魂不灭论 90
乙 南宋哲学 91
第一章 总论 91
第二章 朱子 92
第一节 略传 92
第六款 孝 93
(五)庄子言薪火与灵魂不灭说 93
(四)列子之灵魂论 93
第二节 学说 94
第一款 太极及理气二元论 94
(六)王充之灵魂尽灭论 95
(七)慧远之神不灭论 96
(九)范缜之神灭说及其反对论 97
(八)郑道子之神不灭论 97
第七款 五伦五常及其二者之关系 附三纲 五教 六顺 十义 97
第二款 性说 99
第三节 结论 100
第四节 朱子后继 101
第一款 蔡西山 101
第八款 絜矩忠恕 103
第二款 蔡九峰 103
第三款 黄勉斋 103
第九款 诚意慎独 104
第四款 陈北溪 104
第十款 恩怨报答 105
第十一款 道德与隐恶 106
第三章 陆象山 107
第十二款 孔教之范围及其目的 三纲领 八条目 107
第一节 略传 107
第一款 朱陆折冲 108
第二节 学说 108
第二款 心即理说 109
第一节 略传 111
第三章 子思 111
第一款 概观 112
第二节 学说 112
第一节 略传 112
第二章 文中子 112
第一章 总论 112
第三篇 隋朝哲学 112
第三款 性说 113
第二节 学说 113
第三节 朱陆二派之异同 114
第二款 中和论 115
第三节 结论 116
第四节 陆氏后继 116
第三款 中庸论 116
第四款 诚 118
第四章 独立派 道学者外独具识见者 118
第一节 陈龙川 118
第四篇 唐代哲学 118
上 儒教思想 118
第一章 唐代儒教之状况 118
第一节 略传 119
第一款 性三品说及其批评 119
第二节 学说 119
第二章 韩愈 119
第五款 人性说 120
第二节 叶水心 120
第二款 仁义道德辨 121
第三节 张南轩 121
第六款 鬼神论 121
第三款 排斥释道 122
第三章 李翱 122
第一节 略传 122
第二节 学说 122
第四章 孟子 122
第一款 性善一元之伦理说 122
(上)性善之论证 122
中 唐代道家思想 123
第一章 道教之概况 123
第二章 谭峭 124
第二节 学说 124
第四节 吕东莱 124
第一节 略传 124
下 佛教概况 125
第一节 魏鹤山 125
第五章 程朱学派 125
(下)恶之起源 126
第二节 真西山 127
第一节 略传 128
第二章 陈希夷 儒释道三教一致主义 128
第一章 总论 128
第二节 学说 128
第五篇 五代间之思想 128
(甲)说仁义之理由 128
第二款 仁义说 128
第二篇 元朝哲学 130
第三款 养气说(附不动心论) 130
(乙)性善说与仁义说 130
第一章 总论 130
第二章 朱子学派 131
第一节 许鲁斋 131
第四款 非复初说 133
第二节 刘静修 133
第一节 吴草庐 134
第三节 结论 134
第三章 朱陆调和派 134
第五款 良知先天论(良知固有) 134
第五章 荀子 135
第一节 略传 135
第二节 郑师山 136
第一款 性恶说(性恶一元之伦理说) 137
第二节 学说 137
第四章 陆学派 138
第一节 赵宝峰 138
第二节 陈静明 139
第三篇 明朝哲学 141
第一章 总论 141
第二章 草木子 142
第二款 礼 142
第三款 乐 143
第四款 结论 144
第三节 孟荀二子之异同 145
第三章 吴康斋 146
第四章 薛敬轩 147
第五章 胡敬斋 148
第二篇 道家哲学 149
第一章 道家思想之渊源 149
第六章 陈白沙 150
第二节 学说 152
第七章 王阳明 152
第一节 略传 152
第一款 宇宙论(道) 156
第一节 略传 156
第二节 学说 156
第二章 老子 156
第二款 修养论 164
第八章 阳明后继 166
第三款 实践道德论 169
第九章 杨晋庵 169
第十章 罗整庵 171
第十一章 吴苏原 174
第四款 人生观 176
第十二章 刘念台 176
第一节 略传 176
第五款 政治论(理想中之社会) 177
第二节 学说 177
第一吴 总论 179
第二章 程朱学派 179
第四篇 清代哲学 179
第六款 战争论 180
第七款 老子思想之传布与周末诸子 181
第一节 顾炎武 182
第八款 孔老二派之比较 182
第三章 杨子 182
第一节 略传 182
第二节 学说 182
第四章 列子 185
第一节 略传 185
第一节 学说 186
第一款 宇宙造化论 186
第二节 应?谦 186
第三节 陆陇其 188
第二款 修养论 190
第四节 陆世仪 190
第三款 理想社会 191
第四款 生死观 192
第五款 定命论 194
第五章 庄子 195
第一节 略传 195
第五节 魏裔介 195
第一款 宇宙观 196
第二节 学说 196
第三章 陆王学派 197
第一节 黄宗羲 197
第二款 人生观 199
第二节 万斯大 203
第三节 万斯同 204
第三款 辨证法及其目的 204
(上)庄子时代辨论界之状况 204
(中)积极之辨证 显正旨 205
第四章 朱王调和派 206
第一节 孙夏峰 附耿逸庵 206
第二节 李二曲 208
(下)消极之辨证 破妄见 209
第三节 纳兰性德 212
第四节 汤潜庵 214
第四款 修养论 215
第五节 朱彝尊 216
第五款 处世论 217
第六款 政治论 218
第七款 攻击儒教 218
第五章 考证学派 218
第一节 闫若璩 218
第二节 毛奇龄 221
第一节 略传 221
第三篇 墨家(墨子) 221
第一款 学说之基础 223
第三节 赵御众 223
第二节 学说 223
第二款 兼爱交利 224
第三款 贵俭 227
第四款 力行 230
第五款 非攻 231
第三节 儒墨异同 232
第四节 墨子与耶教之比较 233
第四篇 法家 235
第一章 总论 235
第二章 管子 237
第一节 略传 237
第二节 学说 237
第一款 王霸之辨 237
第二款 功利主义之政治论 238
第三款 管仲与静虚无为 239
第四款 霸者道德论 241
第三节 结论 242
第三章 李悝 244
第四章 申不害 244
第五章 商子 245
第六章 慎子 249
第七章 韩非子 250
第一节 略传 250
第二节 学说 252
第一款 法律刑罚论 252
第二款 赏罚之意志 253
第三款 人君南面之术 253
第四款 刑名法术 254
第三节 结论 254
第一章 总论 256
第五篇 名家 256
第二章 邓析子 258
第三章 尹文子 259
第四章 惠施 260
第五章 公孙龙 263
第六篇 杂家 267
第一章 总论 267
第二章 鬻子(小说家一派) 267
第三章 关尹子(杂儒佛道三家) 268
第四章 文子(以老子之思想为宗) 270
第五章 鹖冠子(杂道法儒兵四家) 270
第六章 宋?子(寡欲和平主义) 272
第八章 晏子(功利主义) 273
第七章 鬼谷子(纵横家) 273
第十章 阴符经(儒释道三家) 274
第九章 子华子(儒道墨之折衷派) 274
第十一章 尸子(儒墨折衷) 275
第十二章 田骈(齐物论者) 276
第十三章 告子(性无善无恶论者) 277
第十四章 吕氏春秋(调和六家) 279
第七篇 兵家 280
第一节 总说 280
第二节 握奇经六韬三略司马法 282
第三节 孙子 285
第四节 吴子李卫公问对 286
第五节 尉缭子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