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绪论 1
第一篇起源论 3
第一章 人类社会的形成 3
第一节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3
第二节洪荒之世的原始人群 5
第三节取火技术的发明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6
第四节社会细胞——母系氏族的产生 7
第五节母系氏族转化为父系氏族 11
第六节社会组织网络化 15
第七节原始社会关系 17
第二章 原始氏族法的产生 21
第一节氏族法产生的社会基因 21
第二节 氏族法生成的历史源头 23
第三节氏族法的产生方式和渊源 27
第四节氏族法的主要规范 29
第五节 氏族法的强制力及其后盾 36
第三章 人类学家调查的氏族法实例 39
第一节因纽特人的原始习惯法规 39
第二节伊富高人的原始习惯法规 45
第三节平原印地安人的原始习惯法规 55
第四节阿善蒂人的原始习惯法规 60
第四章 氏族法的黄金时代 70
第一节氏族法的特点 70
第二节氏族法的功能和作用 72
第三节氏族法的伟大历史功绩 75
第五章 对诸起源说的评析 77
第一节神旨天意说 77
第二节圣人救世说 80
第三节化性起伪说 81
第四节一同天下之义说 84
第五节定分止争说 86
第六节制强护弱说 88
第七节治乱说 90
第八节势源说 94
第九节起源于农说 96
第十节人类理性说 98
第十一节社会契约说 101
第十二节阶级统治说 105
第一章 本质的认识论 115
第一节本质的概念和特征 115
第二篇本质论 115
第二节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16
第三节认识本质的方法 117
第四节认识本质的目的 119
第二章 人类行为和习惯的内在规律 123
第一节生命与环境 123
第二节就利避害的自然本性 124
第三节兴利除害的自为行动 125
第四节 习惯是实践的稳定模式 127
第五节习惯法是习惯的转化形式 129
第六节习惯法与氏族法 130
第三章 氏族法的固有本质 132
第一节社会共同利益之形成 132
第二节 氏族法是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工具 133
第三节共同利益的基本原则 134
第四节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 136
第五节后世法的源流和楷模 139
第四章 法律的共通本质 142
第一节共同本质和共通本质 142
第二节利益的分类及其特点 143
第三节法律维护利益的方式方法 147
第四节利益冲突与法律处理 148
第五节法律是人群利益的表现形式 152
第五章 对诸本质说的评析 154
第一节意志说 154
第二节正义说 157
第三节命令说 160
第四节权力说 163
第五节 自然法说 166
第六节连带关系说 171
第七节专政工具说 174
第一节阶级的产生 179
第三篇异化论 179
第一章 社会阶级和国家机构 179
第二节国家的形成 181
第三节阶级国家的特有规律 183
第二章 法律的异化 187
第一节法律异化的社会基础 187
第二节法律异化的过程 188
第三节法律异化的表征 193
第四节法律异化的恶果 197
第一节奴隶主阶级之法 201
第三章 异化法的历史类型 201
第二节封建地主阶级之法 204
第三节资产阶级之法 207
第四章 法律异化的历史教训 211
第一节教训问题的提出 211
第二节法律异化的主要教训 213
第五章 对有关诸说的评析 219
第一节人民性恶说 219
第二节人类腐化说 221
第三节治国说 223
第四节严刑重罚说 225
第五节奸诈权谋说 227
第六节法律治民说 229
第七节压迫被统治阶级说 231
第四篇两点论 237
第一章 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 237
第一节性质的概念和特征 237
第二节法律性质的利益分析法 239
第三节法律的两种性质属性 241
第四节泾渭分明的两类法律 243
第一节异化即阶级化 246
第二章 法律异化和法律的阶级性 246
第二节阶级性的内涵和外延 247
第三节阶级性法律是时代的派生物 249
第三章 法律的社会性 251
第一节社会性的概念和特征 251
第二节阶级性掩盖不了社会性 252
第三节社会性是法律的本源 254
第四章 两类法律的关系 256
第一节两种性质属性同时并存 256
第二节两类法律的主要区别 258
第三节两类法律的联系关系及其演变规律 262
第五章 对有关诸说的评析 265
第一节不可分说 265
第二节阶级虚无说 268
第三节万有阶级化说 272
第五篇归元论 277
第一章 人类公平观的源和流 277
第一节要求公平的早期呼声和启蒙理论 277
第二节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280
第三节实现社会公平的各种理想方案 285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 298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300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社会 300
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301
第三节苏联模式的教训 306
第四节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309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律性质的归元化 314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属性 314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特点 319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 321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律的归元化 323
第一节被压迫者的理想无法实现说 326
第四章 对有关诸说的评析 326
第二节一式公有说 327
第三节计划经济说 332
第四节全面专政说 333
第六篇关系论 337
第一章 法律与国家 337
第一节国家的概念和特征 337
第二节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340
第三节法律与国家的关系 342
第一节公共权力的概念和特征 345
第二章 法律与公共权力 345
第二节公共权力的来历 348
第三节法律与公共权力的关系 350
第三章 法律与经济 353
第一节经济是人类的生命线 353
第二节法律与经济的关系 354
第三节法律对生产力的作用形式 356
第四章 法律与科技 360
第一节科技的一般概念 360
第二节科技奠定了法律的科学基础 361
第三节法律保护促进科技的发展 363
第五章 法律与道德 365
第一节道德的一般概念 365
第二节法律和道德的区别 367
第三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70
第六章 法律与民主 377
第一节一对双胞胎 377
第二节 民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380
第三节法律是民主的保证书 383
第四节社会阶级与民主 384
第一节自由的自然基础 387
第七章 法律与自由 387
第二节法律和自由的关系 389
第三节 自由保护和限制的和谐原则 391
第四节 自由的价值冲突和取向 394
第五节 自由与阶级和阶级斗争 397
第八章 法律与平等 400
第一节平等观的来历和依据 400
第二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04
第三节法律对平等保护和限制的标准 406
第四节 当代人权保护的几个问题 408
第九章 法律与理性和正义 410
第一节人类理性的概念 410
第二节正义的概述 414
第三节法律与理性和正义的关系 416
第十章 法律与客观规律 419
第一节客观规律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419
第二节法律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422
第三节法律对客观规律的利用 425
第一节秩序的客观基础 429
第十一章 法律与秩序 429
第二节法律化的社会秩序 430
第三节法律秩序与社会正义 433
第十二章 法律与国情 436
第一节法律的共性和个性 436
第二节国情的差异 438
第三节法律与国情的关系及其联系规律 440
第十三章 法律与人性 443
第一节一个众说纷纭的老问题 443
第二节人性三要素 454
第三节法律与人性的关系 458
第十四章 对有关诸说的评析 464
第一节概念法学说 464
第二节注释法学说 466
第三节凯尔逊的纯粹法学说 467
第四节实证主义说 469
第七篇技术论 475
第一章 法律技术 475
第一节法律技术的概述 475
第二节法律技术特点 478
第三节法律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481
第一节科学原则 485
第二章 法律技术基本原则 485
第二节系统原则 489
第三节控制原则(和谐统一原则) 491
第四节文明原则 493
第五节实用原则 495
第三章 法律关系 498
第一节社会关系 498
第二节法律关系 500
第三节法律关系的要素 503
第一节权利 509
第四章 权利和义务 509
第二节义务 521
第三节本位 523
第五章法律构件 528
第一节法律规范 528
第二节法律制度 533
第三节单行专业法规 535
第四节法律部门和体系 538
第六章 法律的分类 540
第一节法律的分类概述 540
第二节法律的分类法 541
第一节法律制定的一般程序 549
第七章 法律的制定 549
第二节法律制定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550
第三节中道的价值 556
第八章 法律效力、解释和类推 563
第一节法律效力 563
第二节法律解释 566
第三节类推 567
第四节渊源、法律汇编和法典编纂 569
第九章 对有关诸说的评析 571
第一节活法说 571
第二节历史习惯说 573
第三节唯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说 576
第四节法官造法说 578
第八篇法治论 583
第一章 法律的价值与功能 583
第一节法律的基本价值 583
第二节法律的主要功能 585
第三节法律的反动作用 598
第二章 法制与法治 600
第一节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600
第二节法治的基本要求 604
第三节法治的优越性 609
第一节当代的法治社会 614
第三章 宪法与宪政 614
第二节宪法是法治的基础 616
第三节宪政是法治的关键 617
第四节人权是法治的核心 618
第四章 法治与文明 621
第一节法治与人类进步 621
第二节法治与现代科技 623
第三节法治与现代文明 625
第一节好人政治说 627
第五章 对有关诸说的评析 627
第二节德治说 629
第三节礼治说 631
第四节法治人治统一说 634
第五节法律虚无说 636
第九篇实务论 643
第一章 法律的实现 643
第一节法不虚设,务在必行 643
第二节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645
第三节干部带头,有法必依 649
第二章 法律的权威 652
第一节法律应有至上权威 652
第二节立法为公 655
第三节不可不变,不可轻变 656
第四节政不二门,以法为治 658
第五节建立法令制度 659
第六节不必三令五申 661
第三章 关键在于执法者 664
第一节执法官吏的责任 664
第二节改进领导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666
第三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69
第四章 分权制衡 672
第一节分权学说的历史渊源 672
第二节分权制衡的原理及其运用 674
第五章 执法监督 677
第一节必须强化执法监督 677
第二节执法监督诸原则 681
第三节法律监督与反腐败 685
第四节进一步完善人大制度 687
第五节执政党的监督作用 690
第一节无为而治说 691
第六章 对有关诸说的评析 691
第二节工具主义说 694
第十篇未来论 699
第一章 困惑人类的千年疑案 699
第一节法律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699
第二节法律是否为完美社会所必需? 700
第三节人性是法律的根基吗? 703
第四节长期而无休止的争论 705
第二章 实践和科学的结论 707
第一节到了结论的时候了 707
第二节法律与社会文明进步 709
第三节法律是为社会人群的公共利益服务的 713
第四节法律是永远需要的 715
第三章 法律在演变之中 717
第一节不变也得变 717
第二节法律变化的规律和方向 719
第三节当代世界的新情势 721
第四节变法改革的历史潮流 725
第四章 二十一世纪的法律走势 729
第一节阶级性立法逐渐减少 729
第二节民主与法治势不可挡 731
第三节国际法将有极大发展 732
第四节国内法同国际法接轨 733
第五节世界多元一体化趋势 734
第五章 对诸未来说的评析 737
第一节无政府主义说 737
第二节罪恶的必要说 739
第三节妨碍天性说 740
第四节随私有制消亡说 741
第五节康氏大同说 742
法单纯是阶级斗争工具吗? 747
——兼论法的社会性 747
论文选录 747
再论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757
——兼答诸同志商榷之一 757
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规律 768
兼答诸同志商榷之二 768
原始社会氏族法和法学理论改革 775
兼答诸同志商榷之三 775
论法的本质与原理 790
论法律科学与社会生产力 801
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其优越性 807
论世界法治的鼻祖——管仲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