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1
第三节 生物化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 2
一、生物化学与基础医学的关系 2
二、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3
第二节 蛋白质在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4
第一节 蛋白质的重要性 4
第二章 蛋白质的化学 4
第三节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5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5
二、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 5
三、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8
第四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1
一、氨基酸在蛋白质分子中的连接方式 11
二、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2
三、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型 13
第五节 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14
一、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等电点 14
二、蛋白质的分子量 16
三、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16
四、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17
五、蛋白质的变性 17
第六节 蛋白质的分类 18
一、核蛋白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19
第七节 核蛋白与核酸 19
二、核酸的组成成分 20
三、核苷与核苷酸 21
四,核酸的分子结构 22
五、体内某些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单核苷酸与二核苷酸 24
第八节 血红蛋白 24
一、血红蛋白的组成 24
二、血红蛋白的衍生物 26
二、酶的组成 27
一、酶的化学本质与理化性质 27
第三章 酶 27
第一节 酶的概念 27
第二节 酶的作用机制 28
一、酶是生物催化剂 28
二、酶的催化机制的学说 29
三、酶的活性中心 30
第三节 酶作用的特异性 30
一、族类特异性 30
二、绝对特异性 30
第四节 酶活性的激动与抑制 31
一、酶活性的激动 31
二、酶活性的抑制 32
第五节 各种因素对酶作用的影响 33
一、温度的影响 33
二、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33
四、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 34
三、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 34
第六节 酶的命名和分类 35
一、酶的命名 35
二、酶的分类 35
第七节 酶的测定 36
第八节 酶的合成与分布 36
一、酶的合成 36
二、酶的分布 36
二、维生素的命名 38
三、维生素缺乏病 38
第四章 维生素 38
一、维生素的生物学意义 38
第一节 概论 38
四、维生素的分类 39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39
一、维生素A 39
二、维生素D 42
三、维生素E 43
四、维生素K 44
五、硫辛酸 45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45
一、维生素B1 46
二、维生素B2 46
三、抗癞皮病维生素(P-P因素) 47
四、维生素B6(抗皮炎维生素、吡哆素) 48
五、泛酸(遍多酸) 48
六、生物素(维生素H) 49
七、叶酸(维生素B11) 50
八、维生素B12(钴维生素) 51
九、维生素C(抗坏血酸) 52
十、维生素P 53
第五章 生物氧化 54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概念 54
一、不能以氧为直接受氢体的生物氧化体系 55
第二节 重要的生物氧化体系 55
二、以氧为直接受氢体的生物氧化体系及有关酶 61
第三节 能量的释放与利用 63
一、高能磷酸化合物 63
二、氧化磷酸化作用和ATP的形成 64
三、能量的贮存及利用 65
一、直接脱羧反应 66
二、氧化脱羧反应 66
第四节 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方式 66
第六章 糖的化学和新陈代谢 68
第一节 糖的化学 68
一、概述 68
二、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68
三、重要的双糖(二糖) 70
四、重要的多糖 71
第三节 糖的中间代谢 74
四、糖的吸收 74
三、肠中消化 74
一、口腔中消化 74
第二节 糖的消化和吸收 74
二、胃中消化 74
一、糖原的生成和分解 75
二、糖原或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78
三、糖原和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82
四、血糖 89
第七章 脂类代谢 93
第一节 脂类的化学 93
一、真脂 93
二、磷脂 94
三、糖脂 95
四、固醇(甾醇) 95
第二节 脂类的分布和生理功用 96
一、脂类的分布 96
第三节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97
一、真脂的消化和吸收 97
二、脂类的生理功用 97
二、类脂的消化和吸收 98
第四节 血脂 99
一、血脂的存在形式 99
二、血脂的来源去路及其动态平衡 100
第五节 真脂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101
一、真脂的分解代谢 101
二、脂肪酸的合成 104
第六节 磷脂的合成和分解代谢 106
三、真脂的合成 106
第七节 胆固醇的代谢 108
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108
二、胆固醇的代谢转变 110
三、机体内胆固醇的动态平衡 110
第八章 蛋白质的代谢 112
第一节 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112
一、胃中的消化 112
二、肠中的消化 112
四、肠内的腐败作用与组织内的解毒 113
三、消化产物的吸收 113
第二节 血液氨基酸的来源去路及其动态平衡 114
第三节 组织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 115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 117
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17
二、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119
第五节 氨基酸分解产物的代谢途径 120
一、氨的代谢 120
二、α-酮酸的代谢 123
第六节 几种个别氨基酸的特殊代谢途径 124
一、丝氨酸及甘氨酸 124
二、含硫氨基酸 126
三、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127
四、色氨酸 129
第七节 核蛋白的代谢 129
一、核蛋白的消化与吸收 130
二、嘌呤及嘧啶化合物的中间代谢 130
三、嘌呤化合物及嘧啶化合物的分解 131
四、核酸的生物合成 132
第八节 血红蛋白的代谢 133
一、血红蛋白的合成 133
二、血红蛋白的分解 133
第九节 氮平衡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35
一、人体元素组成 136
二、水的生理功用 136
第一节 概论 136
第九章 水和无机盐代谢 136
三、无机盐类在体内的功用 137
第二节 无机盐代谢 137
一、钙和磷的代谢 137
二、铁的代谢 140
三、碘的代谢 141
四、铜、锌、钴、锰、钼、镁及氟等元素的代谢 141
五、钾、钠及氯的代谢 141
二、体内水的来源与去路 143
第三节 水的代谢 143
一、水在体内的分布 143
三、水的需要量 144
四、体液间的液体交换及其动态平衡 145
五、水代谢的调节 145
六、体液平衡障碍 146
第十章 各种物质代谢间的关系及其调节 148
第一节 物质代谢变化间的关系 148
第二节 细胞内各部分的代谢功能及其协调 149
第三节 物质代谢的“反馈”调节机制 150
第四节 激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机制 151
一、甲状腺激素 152
二、甲状旁腺激素 152
三、胰岛素 152
五、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153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 153
四、胰高血糖素 153
七、性激素 155
八、脑垂体激素 156
第五节 物质代谢的神经调节机制 157
一、血液的功用 158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158
二、血液的组成 158
第一节 血液的功能、组成和理化性质 158
Ⅰ.血液化学 158
第十一章 血液化学、呼吸化学和酸硷平衡 158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159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和含量 159
二、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用 160
第三节 血液中的其它成分 161
一、酶 161
一、血液凝固的过程 162
四、无机盐离子 162
第四节 血液的凝固 162
三、不含氮有机物质 162
二、非蛋白质含氮物质 162
二、抗凝剂 164
Ⅱ.呼吸化学 164
第五节 氧的运输 165
一、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165
二、影响血红蛋白氧合过程的各种因素 165
第六节 二氧化碳的运输 167
一、二氧化碳在血中存在的形式 167
二、血液运输二氧化碳的化学机制 168
Ⅲ.酸硷平衡 170
第七节 可能影响体内酸硷平衡的各种情况 170
第八节 酸硷平衡的调节因素 170
一、体内的缓冲系 171
二、血液缓冲系的作用 172
五、肾脏形成铵盐的作用 173
四、肾脏排泄酸硷的作用 173
三、肺部排出CO2的速率 173
第十二章 尿 175
第一节 尿的生成 175
一、肾小球的滤过 175
二、肾小管的再吸收和排泄 175
第二节 尿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175
一、透明度 175
二、颜色 176
三、酸硷度 176
四、尿的比重和尿量 176
第三节 尿液的化学成分 176
一、蛋白质代谢产物及其它含氮物质 176
二、尿中的糖类物质 178
三、脂肪及脂类代谢产物 179
四、无机盐类 179
五、激素 179
七、尿的沉积物 180
六、维生素 180
第十三章 肝脏 181
第一节 肝脏的化学成分 181
第二节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182
第三节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183
第四节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183
第五节 肝脏的保护作用 184
第六节 肝脏的排泄功能 184
第二节 横纹肌的化学组成 185
一、肌浆蛋白质 185
第十四章 肌肉组织 185
第一节 横纹肌的组织结构 185
二、肌粒(核、线粒体及微粒体)中的蛋白质 186
三、间质中的蛋白质 186
四、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 186
第三节 横纹肌的收缩 187
一、横纹肌收缩的机制 187
二、心肌 189
一、平滑肌 189
二、肌肉收缩时的能量来源 189
第四节 平滑肌与心肌 189
第十五章 神经组织 190
第一节 神经组织的化学成分 190
一、脑组织中比较稳定的化学成分 190
二、脑组织中比较不稳定的化学成分 192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物质代谢 192
一、糖代谢 193
二、脂类的代谢 193
三、氨基酸、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 193
四、维生素的代谢 194
第三节 大脑的物质代谢和它的功能状态的联系 195
第四节 神经冲动传导的化学机制——神经上冲动的传导是一种电现象 196
一、神经的电位 196
二、电现象与离子浓度的关系 196
三、神经传导的乙酰胆硷酶学说 196
附录 常用符号表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