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佛教在欧洲、美洲的初传 9
第一节 佛教在欧洲的初传 9
一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与欧洲人最早接触佛教 9
二 阿育王时期佛教的西传 10
三 佛教在大夏、《那先比丘经》及犍陀罗艺术 11
四 西方早期传教士与佛教 12
五 卢布鲁克、马克·波罗与佛教 14
六 早期殖民主义者与佛教 19
七 利玛窦与佛教 20
八 接触佛教的使者和商人 24
第二节 佛教传入美洲的传说 25
一 慧深说 25
二 法显说 32
第二章 英国佛教 35
第一节 早期的佛教学术研究 35
一 威廉·琼斯的东方文化研究 36
二 维多利亚时代的佛教 38
三 巴利文佛教经典研究 41
四 麦克斯·缪勒的贡献 48
五 埃德温·阿诺德及其《亚洲之光》 49
六 爱德华·孔兹的大乘佛教研究 52
第二节 佛教信仰的开端 54
一 弥勒长老及其传法 54
二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佛教会 55
三 英国神智学会佛教分会、伦敦佛教分会及佛教协会 56
四 英国摩诃菩提会及伦敦佛教精舍 59
第三节 南传佛教的新气象 61
一 泰国森林僧伽 61
二 佛光寺 64
三 奢摩他信托 65
四 欧肯霍特佛教中心 66
五 英国佛教协会 67
六 西方佛教僧团之友 68
第四节 日本佛教的传播 72
一 禅宗 72
二 英国创价学会 75
三 其他宗派 76
第五节 藏传佛教的迅速发展 76
一 噶举桑耶林藏族中心 76
二 康藏之家 80
三 文殊师利佛学院 82
四 新噶当派 84
五 提因利仁钦林 85
六 佐钦乌坚曲林 86
第六节 汉传佛教的传播 87
第三章 法国佛教 89
第一节 学者的学术研究 89
一 布诺夫及其东方研究 89
二 后继学者及其佛教研究 91
第二节 探险家与藏传佛教、佛教组织出现的背景 97
一 探险家与藏传佛教 97
二 佛教组织出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02
三 瑜伽和武术的盛行 103
四 巴黎佛学会及“佛教之友” 105
第三节 佛教宗派的传入 107
一 藏传佛教 107
二 日本佛教 117
三 南传佛教 120
四 越南佛教 124
五 汉传佛教 128
第四节 佛教发展的新动态 129
一 法国佛教联盟 129
二 欧洲佛教大学 131
第四章 德国佛教 132
第一节 早期哲学家与佛教、学者的佛教研究 132
一 德国哲学家与佛教 132
二 早期学者的佛教研究 142
第二节 早期的佛教团体 148
一 “二战”前的佛教团体 148
二 纳粹时代的佛教团体 153
三 “二战”后佛教团体的新生 153
第三节 佛教宗派的发展 155
一 南传佛教 155
二 藏传佛教 156
三 汉传佛教 156
第五章 欧洲其他各国佛教 158
第一节 西欧其他各国佛教 158
一 荷兰佛教 158
二 比利时佛教 166
三 爱尔兰佛教 169
第二节 中欧其他各国佛教 171
一 瑞士佛教 171
二 奥地利佛教 174
三 匈牙利佛教 177
四 捷克佛教 180
五 斯洛伐克佛教 182
六 波兰佛教 183
第三节 北欧各国佛教 187
一 瑞典佛教 187
二 挪威佛教 192
三 芬兰佛教 196
四 丹麦佛教 202
第四节 南欧各国佛教 207
一 意大利佛教 207
二 西班牙佛教 213
三 葡萄牙佛教 218
四 罗马尼亚佛教 220
五 保加利亚佛教 221
六 塞尔维亚佛教 222
七 克罗地亚佛教 222
八 斯洛文尼亚佛教 223
九 马其顿佛教 224
十 希腊佛教 224
第五节 东欧各国佛教 226
一 俄国佛教 226
二 乌克兰佛教 232
三 白俄罗斯佛教 233
四 爱沙尼亚佛教 234
五 拉脱维亚佛教 235
六 立陶宛佛教 235
第六章 美国佛教 237
第一节 美国早期学者与佛教 237
一 爱默生与佛教 237
二 梭罗与佛教 240
三 惠特曼与佛教 244
第二节 华工与汉传佛教初传美国 247
第三节 日本移民与日本佛教初传美国 255
一 日本劳工在夏威夷和美国本土 255
二 最早到夏威夷及美国本土传教的日本宗派 256
第四节 神智学会与佛教 258
第五节 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美国佛教 261
一 费兰吉·达萨及其《佛教之光》 261
二 世界宗教大会 262
三 世界宗教大会后的达摩波罗 264
四 世界宗教大会后的卡鲁斯 265
第六节 “二战”结束前日本佛教的传播 267
一 禅宗(临济宗) 267
二 禅宗(曹洞宗) 273
三 净土真宗 274
四 其他宗派 275
五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佛教 277
第七节 “二战”后日本佛教的发展 279
一 禅宗(临济宗) 279
二 禅宗(临济、曹洞混合型) 286
三 禅宗(曹洞宗) 288
四 净土真宗 292
五 其他宗派 294
第八节 “垮掉的一代”、嬉皮士与佛教 296
一 时代背景 297
二 凯鲁亚克与佛教 300
三 金斯伯格与佛教 312
四 斯耐德与佛教 316
五 对垮掉禅的反思 320
第九节 汉传佛教的发展 322
一 《排华法案》的废除 322
二 20世纪50年代的汉传佛教 326
三 六七十年代的汉传佛教 329
四 八九十年代的汉传佛教 341
第十节 藏传佛教的迅速传播 349
一 宁玛派 349
二 萨迦派 351
三 噶举派 353
四 格鲁派 356
五 其他藏传佛教组织 357
第十一节 南传佛教 359
一 华盛顿佛教精舍 359
二 丹佛佛教社及静点研究所 359
三 北好莱坞泰寺 359
四 伯恩斯及其“新佛法” 360
五 传播南传佛教的重要美国人 360
第十二节 韩国佛教 362
一 奇大圆法师 363
二 崇山行愿禅师 363
三 九山禅师 365
第十三节 越南佛教 365
一 释天恩与美国本土首座越南佛寺 366
二 越南佛教在夏威夷 367
第七章 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佛教 368
第一节 加拿大佛教 368
一 中国、日本的早期移民及其佛教信仰 368
二 日本佛教的挫折与延续 369
三 汉传佛教的再次传播 371
四 日本佛教的加速发展 372
五 汉传佛教的兴盛 375
六 藏传佛教 380
七 越南佛教 384
八 南传佛教 388
第二节 拉丁美洲佛教 395
一 墨西哥佛教 395
二 巴西佛教 399
三 阿根廷佛教 404
第三节 大洋洲佛教 407
一 佛教的初传 407
二 佛教的缓慢传播 409
三 佛教的快速发展 412
四 藏传佛教 421
五 南传佛教 425
六 越南佛教 428
七 韩国佛教 429
八 汉传佛教 430
第四节 非洲佛教 436
一 传说与想象中的佛教 436
二 印度教型的“佛教徒” 437
三 西方化的修行方法及佛教隐修中心 437
四 亲近亚洲佛教传统的组织 438
五 佛光山在南非 439
主要参考文献 442
后记&魏道儒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