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的意义、内容和任务 1
第二节 植物病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
第三节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5
第四节 我国植物病理工作的成就 10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4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定义 14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原因 15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表现和识别 17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分类 21
第一节 真菌的作用 23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23
第二节 真菌的发育循环和演化 25
第三节 真菌的生理与生态 41
第四节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60
第四章 古生菌纲病原 62
第一节 古生菌的一般特性 62
第二节 古生菌的分类 63
第三节 古生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 63
第四节 古生菌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71
第五章 藻状菌纲病原 73
第一节 藻状菌的一般特性 73
第二节 藻状菌的发育循环与形态构造 73
第三节 藻状菌的分类 76
第四节 藻状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 77
第五节 藻状菌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95
第六章 子囊菌纲病原 99
第一节 子囊菌的一般特性 99
第二节 子囊菌的发育循环与形态构造 100
第三节 子囊菌的分类 110
第四节 子囊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 112
第五节 子囊菌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139
第七章 担子菌纲病原 143
第一节 担子菌的一般特性 143
第二节 担子菌的发育循环与形态构造 144
第三节 担子菌的分类 150
第四节 担子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 152
第五节 担子菌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186
第八章 半知菌类病原 190
第一节 半知菌类的一般特性 190
第二节 半知菌类的形态构造 191
第三节 半知菌类的分类 195
第四节 半知菌类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 197
第五节 半知菌类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201
第六节 半知菌类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201
第九章 植物放线菌病害 204
第一节 放线菌的一般特性 204
第二节 放线菌的发育循环与形态构造 206
第三节 放线菌的分类 210
第四节 放线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 211
第五节 放线菌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214
第十章 植物细菌病害 215
第一节 植物细菌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15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特性 217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 230
第四节 植物细菌病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233
第五节 植物细菌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248
第十一章 植物病毒病害 251
第一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51
第二节 植物病毒科学的发展 252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本质 255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272
第五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275
第六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与植物病毒的鉴定 302
第七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306
第十二章 寄生性种子植物 309
第一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 310
第二节 桑寄生科植物 312
第三节 兔丝子科植物 315
第四节 列当科植物 317
第五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防治措施 320
第十三章 植物病原线虫 321
第一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与习性 322
第二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类 324
第三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 325
第四节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 327
第五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防治措施 334
第十四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336
第一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337
第二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346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347
第十五章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349
第一节 营养关系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关系中的关键 350
第二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 351
第三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 357
第四节 植物病原物的变异性 361
第五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363
第六节 研究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及寄主植物抗病性在农业上的作用 365
第十六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程序与侵染循环 368
第一节 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369
第二节 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371
第三节 病原物的侵染活动 375
第四节 病原物的侵染循环 390
第十七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分布与预测 394
第一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分布 394
第二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流行 402
第三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预测 410
第十八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的原则与措施 417
第一节 概述 417
第二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则 421
第三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426
第四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的成就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