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实验诊断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邢启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1706305X
  • 页数:6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阐述了心血管疾病实验室检测的各种方法的配制、操作步骤、结果解读、临床意义等。读者对象:心血管医师、实验室工作人员。

第一节 比色法 3

一、基本理论 3

第一篇 总 论 3

第一章 常用分析技术 3

二、基本原理 4

一、常用单位 4

二、基本条件 4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 4

一、基本原理 5

第三节 荧光分析法 5

二、测定步骤 6

一、基本原理 6

二、定性分析 6

三、定量分析 6

第四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

一、原理 7

第五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7

三、分类 7

第六节 电泳法 8

二、分类 8

三、方法 9

二、分类 9

一、基本原理 9

二、方法 10

一、基本原理 10

第七节 免疫荧光技术 10

一、基本原理 11

第八节 放射免疫分析 11

第九节 免疫放射分析 12

四、注意事项 12

二、技术 12

三、临床应用 12

一、基本原理 13

第十节 发光免疫技术 13

一、原理 13

二、临床应用 13

三、注意事项 13

一、结构功能 14

第十一节 流式细胞分析 14

二、分类 14

三、分析方法 14

一、仪器类型 15

第十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 15

二、临床应用 15

二、测定过程 16

二、步骤 18

一、原则 18

第二章 方法学的选择及评价 18

第一节 实验方法分类 18

第二节 建立新的实验方法条件 18

第五节 诊断试验评价的指标 19

第四节 方法学评价 19

第三节 选择实验方法的原则 19

一、实用性 19

二、可靠性 19

第二节 样本 21

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 21

第三章 影响因素 21

第三节 参考值 22

第一节 酶存在部位 25

第四章 概述 25

第二篇 酶类 25

一、酶分类 26

第三节 酶分类及命名 26

第二节 酶的结构 26

一、酶活性 27

第四节 酶测定法 27

二、酶命名 27

二、同工酶活性 28

四、酶影响因素 29

三、酶单位计算 29

一、比色法 32

第一节 乳酸脱氢酶活性 32

第五章 乳酸脱氢酶 32

二、连续监测法 33

三、偶联比色法 34

一、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35

第二节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35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36

三、酶抑制法 37

四、免疫沉淀法 38

一、生物学 39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9

五、化学抑制法 39

二、心血管疾病的意义 40

三、其它疾病的意义 41

四、方法学评价 42

一、比色法 43

第一节 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 43

第六章 α-羟丁酸脱氢酶 43

二、连续监测法 4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5

一、生物学 45

三、试剂盒 4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5

四、方法学评价 46

三、其它疾病意义 46

连续监测法 47

第二节 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 47

第七章 苹果酸脱氢酶 47

第一节 苹果酸脱氢酶活性 47

连续监测法 47

一、生物学 48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8

四、方法学评价 49

三、其它疾病意义 4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9

连续监测法 50

第一节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活性 50

第八章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5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1

一、生物学 51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1

四、方法学评价 52

三、其它疾病意义 52

一、比色法 53

第一节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53

第九章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53

二、酶偶联法 5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5

第二节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蛋白 55

三、连续监测法 55

三、其它疾病意义 5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6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6

一、生物学 56

四、方法学评价 57

分光光度法 58

第一节 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 58

第十章 多巴胺-β-羟化酶 5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9

一、生物学 5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9

四、方法学评价 60

三、其它疾病意义 60

一、化学发光法 61

第一节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61

第十一章 超氧化物歧化酶 61

二、比色法 62

一、邻苯三酚自氧化法 63

第二节 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63

比色法 65

第三节 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65

二、连续监测法 65

一、生物学 66

第四节 临床意义 66

三、其它疾病意义 67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7

四、方法学评价 68

比色法 69

第一节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 69

第十二章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69

三、其它疾病意义 7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70

第二节 临床意义 70

一、生物学 70

四、方法学评价 71

一、比色法 72

第一节 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 72

第十三章 γ-谷氨酰转移酶 72

二、连续监测法-1 73

一、生物学 74

第二节 临床意义 74

三、连续监测法-2 74

四、方法学评价 75

三、其它疾病意义 7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75

比色法 76

第一节 糖原磷酸化酶活性 76

第十四章 糖原磷酸化酶 76

一、生物学 77

第三节 临床意义 77

第二节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 77

免疫荧光法 77

三、其它疾病意义 7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78

四、方法学评价 79

一、比色法 80

第一节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 80

第十五章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80

二、连续监测法 81

三、放射免疫分析 82

一、电泳法 83

第二节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 83

三、免疫化学法 84

二、蛋白酶抑制法 84

四、免疫抑制法 85

一、生物学 86

第三节 临床意义 86

五、免疫沉淀法 8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87

四、方法学评价 88

三、其它疾病意义 88

一、比色法 90

第一节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 90

第十六章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90

二、连续监测法 91

四、方法学评价 92

三、其它疾病意义 9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92

一、生物学 9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92

一、比色法 94

第一节 血清丙酮酸激酶活性 94

第十七章 丙酮酸激酶 94

二、连续监测法-1 95

三、连续监测法-2 96

四、试剂盒 97

一、生物学 98

第二节 临床意义 9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99

三、其它疾病意义 100

四、方法学评价 101

一、显色法 102

第一节 肌酸激酶活性 102

第十八章 肌酸激酶 102

二、酶偶联法 103

三、荧光光度法 104

四、试剂盒 105

五、巨CK活性测定 106

一、胞质肌酸激酶同工酶 107

第二节 肌酸激酶同工酶 107

二、线粒体肌酸激酶同工酶 110

一、CK-MB亚型 112

第三节 肌酸激酶同工酶亚型 112

二、CK-MM亚型 113

一、生物学 115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1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18

三、其它疾病意义 123

四、方法学评价 124

酶偶联法 126

第一节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活性 126

第十九章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26

一、生物学 127

第三节 临床意义 127

第二节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同工酶 1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27

四、方法学评价 128

三、其它疾病意义 12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28

比色法 129

第一节 肝脂酶活性 129

第二十章 肝脂酶 129

三、其它疾病意义 13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30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30

一、生物学 130

四、方法学评价 131

一、比色法 132

第一节 磷脂酶A2活性 132

第二十一章 磷脂酶A2 132

二、荧光法 133

三、其它疾病意义 13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34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34

一、生物学 134

四、方法学评价 135

比色法 136

第一节 脂蛋白脂酶活性 136

第二十二章 脂蛋白脂酶 136

一、生物学 137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37

四、方法学评价 138

三、其它疾病意义 13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38

一、比色法 139

第一节 淀粉酶活性 139

第二十三章 淀粉酶 139

电泳法 140

第二节 淀粉酶同工酶活性 140

二、连续监测法 140

一、生物学 141

第三节 临床意义 141

四、方法学评价 142

三、其它疾病意义 14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42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143

第一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 143

第二十四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143

二、显色法 144

三、酶偶联法 145

一、生物学 146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46

四、试剂盒 14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47

四、方法学评价 148

三、其它疾病意义 148

放射免疫分析 149

第一节MMP-1活性 149

第二十五章 基质金属蛋白酶 149

一、生物学 150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50

四、方法学评价 151

三、其它疾病意义 15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51

一、比色法-1 153

第一节 精氨酸酶活性 153

第二十六章 精氨酸酶 153

二、比色法-2 15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55

一、生物学 15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55

四、方法学评价 156

三、其它疾病意义 156

一、比色法 157

第一节 腺苷脱氨酶活性 157

第二十七章 腺苷脱氨酶 157

二、连续监测法 158

四、方法学评价 159

三、其它疾病意义 15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59

一、生物学 15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59

酶偶联速率法 161

第一节 Na+/K+-ATP酶活性 161

第二十八章 Na+/K+-ATP酶 161

一、生物学 16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62

三、其它疾病意义 16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63

四、方法学评价 164

一、比色法 165

第一节 醛缩酶活性 165

第二十九章 醛缩酶 165

二、酶偶联法 167

一、电泳法 168

第二节 醛缩酶同工酶-A 168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69

三、免疫沉淀比色法 17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71

一、生物学 171

第三节 临床意义 171

四、方法学评价 172

三、其它疾病意义 17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73

第一节 碳酸酐酶同工酶活性 173

第三十章 碳酸酐酶 173

一、生物学 174

第三节 临床意义 174

第二节 碳酸酐酶同工酶含量 174

放射免疫分析 174

四、方法学评价 175

三、其它疾病意义 17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75

一、分光光度法 176

第一节 烯醇化酶活性 176

第三十一章 烯醇化酶 176

二、酶偶联速率法 177

四、生物发光法 178

三、连续监测法 178

电泳法 179

第二节 烯醇化酶同工酶 179

一、生物学 18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180

四、方法学评价 181

三、其它疾病意义 18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81

连续监测法 182

第一节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活性 182

第三十二章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182

四、方法学评价 183

三、其它疾病意义 183

第二节 临床意义 183

一、生物学 18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183

第一节 心肌细胞 187

第三十三章 概述 187

第三篇 心肌蛋白 187

一、肌钙蛋白 189

第二节 肌原纤维 189

三、肌球蛋白 190

二、向肌球蛋白 190

一、胶原纤维 191

第三节 心肌间质 191

四、肌动蛋白 191

五、原肌球蛋白 191

一、放射免疫分析 192

第五节 测定方法 192

二、胶原的功能 192

第四节 酶蛋白 192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 193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193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93

一、免疫层析法 194

第一节 心肌肌钙蛋白T 194

第三十四章 心肌肌钙蛋白 194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95

一、固相层析免疫分析 196

第二节 心肌肌钙蛋白I 196

二、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 197

四、放射免疫分析 198

三、免疫层析法 198

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99

六、双单克隆抗体两点一步夹心酶免疫法 200

提取法 201

第三节 肌钙蛋白C 201

一、生物学 202

第四节 临床意义 20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03

四、方法学评价 206

三、其它疾病意义 206

放射免疫分析 209

第一节 心肌肌球蛋白轻链 209

第三十五章 心肌肌球蛋白 209

一、放射免疫分析 210

第二节 心肌肌球蛋白轻链-1 210

一、生物学 211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11

二、蛋白印迹杂交技术 21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12

四、方法学评价 213

三、其它疾病意义 213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15

第一节 血清肌红蛋白 215

第三十六章 肌红蛋白 215

三、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217

二、胶乳凝集法 217

四、放射免疫分析 218

五、酶免疫固相法 220

三、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221

二、硫酸铵法 221

第二节 尿液肌红蛋白 221

一、目测比色法 22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22

一、生物学 222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22

三、其它疾病意义 223

四、方法学评价 224

一、放射免疫分析 225

第一节 肌酸激酶同工酶MB蛋白 225

第三十七章 肌酸激酶同工酶蛋白 225

二、单克隆抗体酶标法 226

放射免疫分析 227

第二节 肌酸激酶同工酶MM蛋白 227

三、化学发光免疫法 227

放射免疫分析 228

第三节 肌酸激酶同工酶BB蛋白 22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30

一、生物学 230

第四节 临床意义 230

四、方法学评价 231

三、其它疾病意义 231

二、荧光免疫法 232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232

第三十八章 CK-MB、Mb、cTnI同时测定 232

第一节 CK-MB、Mb及cTnI浓度 23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33

一、生物学 233

第二节 临床意义 233

四、方法学评价 234

三、其它疾病意义 234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35

第一节 烯醇化酶的含量 235

第三十九章 烯醇化酶蛋白 235

二、放射免疫分析-1 236

一、生物学 237

第二节 临床意义 237

三、放射免疫分析-2 237

四、方法学评价 238

三、其它疾病意义 23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38

一、免疫电泳扩散法 239

第一节 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 239

第四十章 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 239

放射免疫分析 240

第二节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含量 240

二、放射免疫分析 240

一、生物学 241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41

四、方法学评价 242

三、其它疾病意义 24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42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43

第一节 脂肪酸结合蛋白 243

第四十一章 脂肪酸结合蛋白 24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44

第二节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244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24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45

一、生物学 24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45

四、方法学评价 246

三、其它疾病意义 246

荧光免疫法 248

第一节 S-100蛋白浓度 248

第四十二章 S-100蛋白 248

四、方法学评价 249

三、其它疾病意义 24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249

一、生物学 24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49

一、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251

第一节 Ⅰ型胶原 251

第四十三章 心肌胶原 251

三、Ⅰ型胶原羧基端末肽 252

二、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252

一、Ⅲ型前胶原 254

第二节Ⅲ型胶原 254

二、Ⅲ型前胶原肽 25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56

一、生物学 25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57

四、方法学评价 258

三、其它疾病意义 258

第二节 血管 263

第一节 心脏 263

第四篇 激素 263

第四十四章 概述 263

二、放射性核素标记免疫技术 264

一、光谱分析技术 264

第三节 其他组织 264

第四节 测定方法 264

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65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 265

三、免疫荧光分析法 265

四、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265

一、放射免疫分析 266

第一节 心钠素 266

第四十五章 心钠素 266

二、单克隆抗体法 267

一、生物学 268

第二节 临床意义 26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69

四、方法学评价 270

三、其它疾病意义 270

一、免疫放射分析 271

第一节 脑钠素浓度 271

第四十六章 脑钠素 271

三、荧光免疫干片法 272

二、放射免疫分析 27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73

一、生物学 273

第二节 临床意义 273

四、方法学评价 275

三、其他疾病意义 275

放射免疫分析 276

第一节 利钾尿肽含量 276

第四十七章 利钾尿肽 276

三、其它疾病意义 277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77

第二节 临床意义 277

一、生物学 277

四、方法学评价 278

放射免疫分析 279

第二节 强啡肽 279

第四十八章 阿片肽 279

第一节 脑啡肽 279

放射免疫分析 279

放射免疫分析 280

第三节 β-内啡肽 28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81

一、生物学 281

第四节 临床意义 281

四、方法学评价 282

三、其它疾病意义 282

一、放射免疫分析 283

第一节 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283

第四十九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283

一、放射免疫分析 284

第二节 脑脊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284

二、柱层析法 284

一、生物学 28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85

四、方法学评价 286

三、其它疾病意义 28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86

放射免疫分析 288

第一节 肾素活性 288

第五十章 肾素 288

一、生物学 28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289

四、方法学评价 290

三、其它疾病意义 29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90

放射免疫分析 292

第一节 血管紧张素Ⅱ含量 292

第五十一章 血管紧张素Ⅱ 292

一、生物学 293

第二节 临床意义 293

三、其它疾病意义 29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294

四、方法学评价 29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96

第一节 内皮素浓度 296

第五十二章 内皮素 296

一、放射免疫分析 297

第二节 内皮素-1浓度 297

二、柱层析法 298

一、生物学 299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99

三、其它疾病意义 30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00

四、方法学评价 301

一、比色法-1 302

第一节 血清一氧化氮 302

第五十三章 一氧化氮 302

二、比色法-2 303

三、荧光法 304

一、生物学 30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05

第二节 尿液一氧化氮 305

比色法 305

三、其它疾病意义 30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06

四、方法学评价 307

放射免疫分析 308

第一节 前列腺素含量 308

第五十四章 前列腺素 308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309

第二节 前列腺素F2α含量 309

二、放射免疫分析 311

一、3H-标记测定法 312

第三节 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 312

二、125I-标记测定法 313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14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15

第四节 前列腺素E2 315

二、放射免疫分析 316

放射免疫分析 317

第五节 前列腺素D2 317

一、生物学 318

第六节 临床意义 318

三、其它疾病意义 31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19

四、方法学评价 320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21

第二节 血栓素B2含量 321

第五十五章 血栓素B2 321

第一节 血栓素B2活性 321

比色法 321

二、3H-标记测定法 322

三、125I-标记测定法 32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25

一、生物学 32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25

四、方法学评价 326

三、其它疾病意义 326

一、放射免疫分析 327

第一节 内源性类洋地黄素含量 327

第五十六章 内源性类洋地黄素 327

一、生物学 328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28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28

三、其它疾病意义 32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29

四、方法学评价 330

高效液相色谱法 331

第一节 血中儿茶酚胺 331

第五十七章 儿茶酚胺 331

一、定性试验 332

第二节 尿液儿茶酚胺 332

二、定量试验 334

一、生物学 336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36

三、其他疾病意义 337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37

四、方法学评价 338

一、分光光度法 339

第二节 尿液香草扁桃酸定量 339

第五十八章 香草扁桃酸 339

第一节 尿液香草扁桃酸定性 339

显色法 339

二、比色法 341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342

四、方法学评价 343

三、其它疾病意义 343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43

一、生物学 34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43

一、放射免疫分析 344

第一节 尿液甲氧基肾上腺素 344

第五十九章甲氧基肾上腺素 344

二、分光光度法 34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46

一、生物学 346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46

四、方法学评价 347

三、其它疾病意义 347

荧光光谱法 348

第一节 尿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48

第六十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4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49

一、生物学 34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49

四、方法学评价 350

三、其他疾病意义 350

放射免疫分析 351

第一节 肾上腺髓质素含量 351

第六十一章 肾上腺髓质素 35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52

一、生物学 35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52

四、方法学评价 353

三、其它疾病意义 353

放射免疫分析 355

第一节 血中神经肽Y 355

第六十二章 神经肽Y 355

一、生物学 356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56

第二节 脑脊液神经肽Y 356

放射免疫分析 35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57

四、方法学评价 358

三、其它疾病意义 358

放射免疫分析 359

第一节 醛固酮含量 359

第六十三章 醛固酮 35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60

一、生物学 360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60

四、方法学评价 361

三、其它疾病意义 361

酶联免疫分析试验 362

第一节 环磷酸腺苷活性 362

第六十四章 环磷酸腺苷 362

一、3H-标记法 363

第二节 环磷酸腺苷浓度 363

二、125I-标记法 36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65

一、生物学 36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65

四、方法学评价 366

三、其它疾病意义 366

一、3H-标记法 367

第一节 环磷酸鸟苷浓度 367

第六十五章 环磷酸鸟苷 367

二、125I-标记法 36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69

一、生物学 36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69

四、方法学评价 370

三、其它疾病意义 370

放射免疫分析 371

第一节 神经降压素 371

第六十六章 神经降压素 371

四、方法学评价 372

三、其它疾病意义 37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72

一、生物学 37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72

放射免疫分析 374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肽含量 374

第六十七章 抗心律失常肽 374

四、方法学评价 375

三、其它疾病意义 37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75

一、生物学 37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75

二、血管调节 379

一、血管结构 379

第五篇 出凝血物质 379

第六十八章 概述 379

第一节 血管壁 379

二、血小板功能 380

一、血小板结构 380

三、血管功能 380

第二节 血小板 380

第四节 抗凝血系统 381

三、共同凝血系统 381

第三节 凝血系统 381

一、内源性凝血途径 381

二、外源性凝血途径 381

二、生物化学法 382

一、生物学法 382

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82

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组成 382

二、激活的途径 382

第六节 测定法 382

二、质量控制 383

一、标准化 383

三、免疫学方法 383

四、干化学技术 383

五、超声分析法 383

第七节 注意事项 383

一、显色法-1 385

第一节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385

第六十九章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385

二、显色法-2 386

三、酶联纤维蛋白溶解法 387

二、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388

一、单克隆法 388

第二节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388

三、放射免疫分析 38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90

一、生物学 39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90

四、方法学评价 391

三、其它疾病意义 391

发色底物法 392

第一节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活性 392

第七十章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 392

一、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393

第二节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含量 393

一、生物学 394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94

二、免疫电泳法 394

四、方法学评价 395

三、其它疾病意义 39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95

显色法 397

第一节 纤溶酶原活性 397

第七十一章 纤溶酶原 397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98

第二节 纤溶酶原含量 39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399

一、生物学 399

二、免疫浊度法 399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99

四、方法学评价 400

三、其它疾病意义 400

一、发色底物法 401

第一节 纤溶酶活性 401

第七十二章 纤溶酶 401

二、显色法 402

四、方法学评价 403

三、其它疾病意义 403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03

一、生物学 40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03

发色底物法 405

第一节 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 405

第七十三章 α2-纤溶酶抑制物 40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06

第二节 α2-纤溶酶抑制物含量 406

四、方法学评价 407

三、其它疾病意义 407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07

一、生物学 407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07

一、比色法 408

第一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408

第七十四章 纤维蛋白原 408

三、凝固法 409

二、比浊法 40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10

第二节 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 41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11

一、生物学 411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11

四、方法学评价 412

三、其他疾病意义 412

一、乳胶凝集试验 414

第二节 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414

第七十五章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414

第一节 血中纤维蛋白单体定性 414

凝集试验 414

二、副凝试验 415

一、凝集试验 416

第三节 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416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16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17

四、方法学评价 418

三、其它疾病意义 418

第四节 临床意义 418

一、生物学 41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18

第二节 D-二聚体定量 420

乳胶凝集法 420

第七十六章 D-二聚体 420

第一节 D-二聚体定性 420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21

一、单克隆抗体 421

一、生物学 422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22

三、其它疾病意义 42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23

四、方法学评价 4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25

第一节 纤维蛋白肽A含量 425

第七十七章 纤维蛋白肽A 42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26

一、生物学 426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26

四、方法学评价 427

三、其它疾病意义 427

一、发色底物法 428

第一节 凝血酶原含量 428

第七十八章 凝血酶原 428

Quich法 429

第二节 凝血酶原时间 429

二、电泳法 429

三、其它疾病意义 43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3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30

一、生物学 430

四、方法学评价 431

发色底物法 432

第二节 凝血酶活性 432

第七十九章 凝血酶 432

第一节 凝血酶时间 432

凝固法 43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33

一、生物学 433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33

四、方法学评价 434

三、其它疾病意义 434

一、生物学 43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35

第八十章 凝血因子Ⅶ 435

第一节 凝血因子Ⅶ活性 435

凝固法 435

四、方法学评价 436

三、其它疾病意义 43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36

凝固法 437

第一节 凝血因子Ⅷ活性 437

第八十一章 凝血因子Ⅷ 437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38

一、免疫浊度法 438

第二节 凝血因子Ⅷ含量 438

四、方法学评价 439

三、其它疾病意义 439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39

一、生物学 43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39

一、凝固法 441

第一节 凝血因子Ⅸ活性 441

第八十二章 凝血因子Ⅸ 441

一、生物学 44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42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42

四、方法学评价 443

三、其它疾病意义 44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43

发色底物法 444

第一节 组织因子活性 444

第八十三章 组织因子 44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45

一、生物学 44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45

四、方法学评价 446

三、其它疾病意义 446

一、发色底物法 447

第一节 抗凝血酶-Ⅲ活性 447

第八十四章 抗凝血酶-Ⅲ 447

三、凝胶空斑法 448

二、凝固法 448

一、免疫火箭电泳法 449

第二节 抗凝血酶-Ⅲ含量 449

一、生物学 45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50

二、免疫浊度法 450

三、其它疾病意义 45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51

四、方法学评价 452

发色底物法 453

第一节 蛋白C活性 453

第八十五章 蛋白C 453

二、免疫火箭电泳法 454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54

第二节 蛋白C含量 454

一、生物学 45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55

四、方法学评价 456

三、其它疾病意义 45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5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58

第一节 总蛋白S含量 458

第八十六章 蛋白S 45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59

第二节 游离蛋白S含量 459

四、方法学评价 460

三、其它疾病意义 46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60

一、生物学 46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60

一、生物学 461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61

第八十七章 活化蛋白C抵抗 461

第一节 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 461

凝血活酶时间 461

四、方法学评价 462

三、其它疾病意义 46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62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64

一、单克隆抗体法 464

第八十八章 P-选择素 464

第一节 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 464

一、单克隆抗体夹心法 465

第二节 血浆P-选择素 465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46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67

一、生物学 467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67

四、方法学评价 468

三、其它疾病意义 46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夹心法 470

第一节 血小板活化因子 470

第八十九章 血小板活化因子 47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71

一、生物学 471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71

四、方法学评价 472

三、其它疾病意义 472

一、放射免疫分析 473

第一节 β-血小板球蛋白含量 473

第九十章 β-血小板球蛋白 473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74

四、方法学评价 475

三、其它疾病意义 47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75

一、生物学 47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75

凝血酶法 477

第一节 血小板第4因子活性 477

第九十一章 血小板第4因子 477

一、放射免疫分析 478

第二节 血小板第4因子含量 478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79

四、方法学评价 480

三、其它疾病意义 48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80

一、生物学 48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80

比浊法 482

第一节 血小板聚集率 482

第九十二章 血小板聚集 482

四、方法学评价 483

三、其它疾病意义 483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83

一、生物学 48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83

二、全血测定法 484

一、贫血小板血浆测定法 484

第九十三章 血小板微粒子 484

第一节 血小板微粒子含量 484

一、生物学 48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85

三、内参定位法 485

四、方法学评价 486

三、其它疾病意义 48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86

发色底物法 488

第一节 血栓调节蛋白活性 488

第九十四章 血栓调节蛋白 488

放射免疫分析 490

第二节 血栓调节蛋白浓度 490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91

一、生物学 491

第三节 临床意义 491

四、方法学的评价 492

三、其它疾病意义 492

二、免疫火箭电泳法 493

一、免疫浊度法 493

第九十五章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493

第一节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含量 493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 494

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 49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496

一、生物学 496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96

四、方法学评价 497

三、其它疾病意义 497

一、脂蛋白的组成 501

第一节 脂蛋白 501

第六篇 脂 类 501

第九十六章 概述 501

二、脂蛋白的代谢 502

二、载脂蛋白B 503

一、载脂蛋白A 503

三、脂蛋白生理功能 503

第二节 载脂蛋白 503

一、匀相测定法 504

第三节 测定方法 504

三、载脂蛋白C 504

四、载脂蛋白E 504

第五节 注意事项 505

第四节 实验标准化 505

二、免疫浊度法 505

三、免疫电泳法 505

四、免疫扩散法 505

一、生物学 507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07

第九十七章 总脂质 507

第一节 总脂质含量 507

显色法 507

四、方法学评价 508

三、其它疾病意义 50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08

二、凝胶电泳法 509

一、目测比浊 509

第九十八章 乳糜微粒 509

第一节 乳糜微粒含量 509

一、生物学 510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10

四、方法学评价 511

三、其它疾病意义 51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11

第一节 总胆固醇 512

一、ALBK法 512

第九十九章 胆固醇 512

二、显色法 513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514

四、酶法 515

二、酶法 516

一、沉淀法 516

第二节 游离胆固醇 516

一、生物学 517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17

三、其它疾病意义 51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18

四、方法学评价 519

一、变色酸显色法 520

第一节血清甘油三酯 520

第一百章 甘油三酯 520

二、乙酰丙酮显色法 521

三、酶法 52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24

一、生物学 524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24

四、方法学评价 525

三、其它疾病意义 525

一、沉淀法 527

第一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527

第一百零一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527

二、匀相测定法 528

二、凝胶电泳法-2 529

一、凝胶电泳法-1 529

三、免疫分离法 529

第二节 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 529

一、免疫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531

第三节 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 531

一、生物学 532

第四节 临床意义 532

二、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53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33

四、方法学评价 534

三、其它疾病意义 534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37

一、电泳法 537

第一百零二章 脂蛋白(a) 537

第一节 脂蛋白(a)含量 537

三、免疫透射比浊法 53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39

一、生物学 53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39

四、方法学评价 540

三、其它疾病意义 540

一、沉淀法 542

第一节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542

第一百零三章 高密度脂蛋白 542

一、沉淀法-1 543

第二节 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 543

二、匀相测定法 543

二、沉淀法-2 544

一、生物学 54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45

四、方法学评价 546

三、其它疾病意义 54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46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48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 548

第一百零四章 载脂蛋白A 548

第一节 载脂蛋白AⅠ 548

火箭免疫电泳法 549

第二节 载脂蛋白AⅡ 549

一、生物学 55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50

四、方法学评价 551

三、其它疾病意义 55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51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53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 553

第一百零五章 载脂蛋白B 553

第一节 载脂蛋白B 553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 554

第二节 载脂蛋白B100 554

二、免疫扩散法 555

免疫火箭电泳法 556

第三节 载脂蛋白AⅠ、B同时测定 55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57

一、生物学 557

第四节 临床意义 557

四、方法学评价 558

三、其它疾病意义 55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59

第一节 载脂蛋白CⅠ 559

第一百零六章 载脂蛋白C 559

一、生物学 56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60

第二节 载脂蛋白CⅢ 560

单向免疫扩散法 560

四、方法学评价 561

三、其它疾病意义 56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61

一、生物学 56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62

第一百零七章 载脂蛋白E 562

第一节 载脂蛋白E含量 562

免疫比浊法 562

四、方法学评价 563

三、其它疾病意义 56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63

一、比色法-1 564

第一节 过氧化脂质 564

第一百零八章 过氧化脂质 564

三、荧光法 565

二、比色法-2 565

四、方法学评价 566

三、其它疾病意义 566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66

一、生物学 56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66

一、化学法 567

第一节 血清总磷脂 567

第一百零九章 磷脂 567

一、生物学 568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68

二、酶法 568

四、方法学评价 569

三、其它疾病意义 56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69

免疫法 570

第一节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含量 570

第一百一十章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570

一、生物学 571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71

四、方法学评价 572

三、其它疾病意义 57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72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573

第一节 同型半胱氨酸 573

第一百一十一章 同型半胱氨酸 573

三、荧光偏振免疫法 574

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57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75

一、生物学 57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75

四、方法学评价 576

三、其它疾病意义 576

一、时相反应蛋白 581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指标 581

第七篇 免疫学 581

第一百一十二章 概述 581

四、放射核素标记免疫分析法 582

三、免疫化学法 582

二、细胞因子 582

三、自身抗体 582

第二节 测定方法 582

一、分子生物学法 582

二、生物活性法 582

第三节 免疫学分析影响因素 583

七、免疫荧光法 583

五、酶标免疫分析法 583

六、荧光免疫分析法 583

二、免疫检测对心血管疾病意义 584

一、免疫异常引起心血管疾病 584

第四节 临床意义 584

胶乳法 585

第一节 C-反应蛋白定性 585

第一百一十三章 C-反应蛋白 585

二、免疫浊度法 586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86

第二节 C-反应蛋白定量 586

四、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588

三、全血快速测定法 58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89

一、生物学 589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89

三、其它疾病意义 590

四、方法学评价 591

一、比色法 593

第一节 结合珠蛋白含量 593

第一百一十四章 结合珠蛋白 593

二、免疫比浊法 594

三、其它疾病意义 595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9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595

一、生物学 595

四、方法学评价 596

第二节 白介素-6含量 597

生物活性法 597

第一百一十五章 白介素-6 597

第一节 白介素-6活性 597

二、放射免疫分析 598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9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599

一、生物学 599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99

四、方法学评价 600

三、其它疾病意义 600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01

第一节 白介素-8含量 601

第一百一十六章 白介素-8 601

一、生物学 60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02

二、放射免疫分析 602

四、方法学评价 603

三、其它疾病意义 60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03

二、免疫放射分析 605

一、放射免疫分析 605

第一百一十七章 肿瘤坏死因子 605

第一节 肿瘤坏死因子浓度 605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06

一、生物学 608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08

四、方法学评价 609

三、其它疾病意义 60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09

放射免疫分析 611

第一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611

第一百一十八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61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12

一、生物学 61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12

四、方法学评价 613

三、其它疾病意义 613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14

第一节 集落刺激因子含量 614

第一百一十九章 集落刺激因子 614

一、生物学 61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15

二、放射免疫分析 615

四、方法学评价 616

三、其它疾病意义 61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17

第一节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617

第一百二十章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617

一、生物学 618

第三节 临床意义 618

第二节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618

放射免疫分析 618

四、方法学评价 619

三、其它疾病意义 619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19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21

第一节 类风湿因子定性 6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类风湿因子 621

比浊法 622

第二节 类风湿因子定量 622

二、胶乳凝集试验 622

四、方法学评价 623

三、其它疾病意义 623

第三节 临床意义 623

一、生物学 623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25

第一节 抗α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定性 625

第一百二十二章 抗α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625

三、其它疾病意义 62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26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26

一、生物学 626

四、方法学评价 627

间接链霉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28

第一节 抗β1-肾上素能受体自身抗体定性 628

第一百二十三章 抗β1-肾上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628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29

一、生物学 62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29

三、方法学评价 63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31

第一节 血中M2-受体自身抗体定性 631

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脏M2-受体自身抗体 631

四、方法学评价 632

三、其它疾病意义 632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32

一、生物学 632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34

第一节 抗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自身抗体定性 634

第一百二十五章 抗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自身抗体 634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35

一、生物学 63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35

四、方法学评价 636

三、其它疾病意义 636

二、间接血凝法 637

一、间接荧光法 637

第一百二十六章 抗心肌抗体 637

第一节 抗心肌抗体定性 637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38

一、生物学 638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38

四、方法学评价 639

三、其它疾病意义 63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40

第一节 抗心磷脂抗体含量 640

第一百二十七章 抗心磷脂抗体 640

四、方法学评价 641

三、其它疾病意义 641

第二节 临床意义 641

一、生物学 641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41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643

第一节 血液新蝶呤 643

第一百二十八章 新蝶呤 643

三、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44

二、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645

第二节 尿液新蝶呤 645

三、其它疾病意义 646

二、心血管疾病意义 646

第三节 临床意义 646

一、生物学 646

四、方法学评价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