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秀明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391886X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较新的视角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专著。价值较新,观点独特。是当下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及文学思潮、作家作品成就的良好教程。

一 当代文学的时间叙述秩序 1

绪论 1

上编 前三十年文学(1949-1979):走向统一的文学 3

第一章 前三十年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学事件与文学 3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3

二 当代文学的空间结构形态 5

第二节 文艺界的政治文化批判运动 6

一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6

二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7

三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9

三 本书的编写原则及我们的追求与实践 9

四 “反右”运动 11

五 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13

六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与文艺界的“左倾”运动 14

第三节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及“文化大革命” 15

第四节 “四五”运动与文艺的复苏 19

第二章 体制性文化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 22

第一节 前三十年文学的基本状况 22

第二节 体制性文化的建立与发展 23

一 主导性文艺思想的确立与体制性文化环境的形成 25

二 文艺政策的几次调整 29

三 “民主个人主义者”与文艺斗争 3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新的人民的文艺 41

第三章 前三十年小说 44

第一节 概述 44

第二节 以工农兵为主的小说 47

一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小说 47

二 柳青的《创业史》 48

三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48

四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49

五 孙犁的《铁木前传》、《风云初记》 50

六 浩然的“新农村”小说 50

第三节 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小说 51

一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52

二 杨沫的《青春之歌》 53

三 宗璞的《红豆》 54

四 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54

第四节 古代历史题材的小说 55

一 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 55

二 姚雪垠的《李自成》 56

第五节 革命战争理论与小说叙事的模式化 57

第四章 前三十年诗歌 60

第一节 概述 60

第二节 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 63

一 “老诗人”的新篇章 63

二 政治抒情诗 67

三 抒情短章 69

第三节 叙事诗 72

第四节 “新民歌”和“天安门诗歌” 76

一 “新民歌” 76

二 “天安门诗歌” 78

第五节 新诗内容与体式的政治化 79

第五章 前三十年散文 82

第一节 概述 82

第二节 颂世散文 84

一 杨朔的散文 85

二 刘白羽的散文 88

三 秦牧的散文 90

一 马铁丁的杂文 93

第三节 “讽喻”杂文 93

二 “三家村”杂文 95

三 徐懋庸等的杂文 96

第四节 民间私语 97

一 《从文家书》 98

二 《傅雷家书》 100

第五节 报告文学 102

一 魏巍的志愿军题材报告文学 102

二 徐迟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 104

第六节 散文的时代精神与自我隐匿 104

第一节 概述 108

第六章 前三十年戏剧 108

第二节 老舍的话剧 111

第三节 “第四种剧本” 113

一 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114

二 岳野的《同甘共苦》 115

三 海默的《洞箫横吹》 115

第四节 历史剧 116

一 郭沫若的《蔡文姬》 117

二 田汉的《关汉卿》 118

三 曹禺的《胆剑篇》 119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和“样板戏” 121

第六节 失衡的舞台 123

下编 后二十年文学(1979-1999):走向开放的文学 129

第七章 后二十年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学事件与文学 129

第一节 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129

第二节 新时期的文学论争现象 132

一 关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论争 132

二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 135

三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争 137

四 关于“寻根文学”的论争 139

五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 141

第三节 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 142

一 “人文精神”的讨论 143

二 后现代主义的讨论 145

三 现实主义的回归 146

四 通俗文学热 147

五 “断裂”事件 149

第八章 文学转型与艺术审美的新边疆 152

第一节 后二十年文学的基本状况 152

第二节 确定性的动摇与新的审美原则的探索 156

一 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主旋律文学 156

二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众通俗文学 160

三 个人与世界双重语境下的知识精英文学 161

第一节 概述 165

第九章 后二十年小说 165

第二节 实验:从现代技巧到现代叙事 169

一 王蒙的《春之声》 169

二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170

三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 171

四 余华的《活着》 173

五 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 174

第三节 寻根: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反思 176

一 汪曾祺的《受戒》 176

二 阿城的《棋王》 177

三 韩少功的《爸爸爸》 178

四 王安忆的《小鲍庄》 179

五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 180

六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 181

第四节 写实:日常经验的狂欢 183

一 王朔的《动物凶猛》 183

二 池莉的《烦恼人生》 184

三 陈染的《私人生活》 185

四 朱文的《我爱美元》 186

第五节 理想:人类理性的升华 188

一 张贤亮的《绿化树》 188

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189

三 张炜的《古船》 190

四 张承志的《心灵史》 191

第六节 走向写作的“个人化” 192

五 陈忠实的《白鹿原》 192

第十章 后二十年诗歌 196

第一节 概述 196

第二节 “归来者”之歌 199

一 艾青的诗 199

二 “右派”诗人的诗 201

三 “七月”诗派的诗 202

四 “九叶”诗派的诗 203

第三节 “朦胧诗” 205

一 食指的诗 205

二 北岛的诗 206

三 舒婷、顾城的诗 207

四 江河、杨炼的诗 208

第四节 “新生代诗” 209

一 海子的诗 209

二 韩东的诗 210

三 于坚的诗 211

第五节 诗的守望和流浪 211

第十一章 后二十年散文 217

第一节 概述 217

第二节 回忆反思性散文 219

一 巴金的散文 220

二 孙犁的散文 222

三 杨绛的散文 223

第三节 文化散文 225

一 张中行的散文 225

二 汪曾祺的散文 226

三 余秋雨的散文 227

第四节 抒情散文 229

一 贾平凹的散文 229

二 周涛的散文 231

三 女作家散文和“朦胧散文” 232

第五节 报告文学 233

一 徐迟的报告文学 234

三 “新生代”的报告文学 236

二 刘宾雁等的报告文学 236

第六节 在时与文之间的抉择 237

第十二章 后二十年戏剧 240

第一节 概述 240

第二节 “探索剧” 241

一 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 242

二 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 243

三 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245

第三节 风俗伦理剧 246

一 苏叔阳的《左邻右舍》、《家庭大事》 247

二 李龙云的《小井胡同》 248

一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250

第四节 历史反思剧 250

二 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252

三 陈子度等的《桑树坪纪事》 253

第五节 先锋戏剧 255

一 孟京辉的《思凡》 256

二 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 258

第六节 写实与写意的并妍和融合 260

附录一 台港文学概述 262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262

第二节 香港文学概述 275

附录二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溯源与写作综述 283

后记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