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长江源 19
第一节 水系 20
一、正源——沱沱河 21
(一)源头 22
(二)干流 23
(三)支流 29
(四)湖泊 36
二、南源——当曲 40
(一)干流 41
(二)支流 45
(三)湖泊 49
三、北源——楚玛尔河 51
(一)干流 51
(二)支流 54
(三)湖泊 54
四、通天河上段(囊极巴陇—楚玛尔河口) 57
(一)干流 58
(二)支流 60
(三)湖泊 63
第二节 自然环境 67
一、地貌 67
(一)高平原丘陵 67
(二)山地 68
(三)冰川 70
(四)冻土 77
(五)温泉谷地 79
(六)沼泽湿地 80
(七)盆地 80
二、地质 81
(一)地层 82
(二)岩浆岩 86
(三)构造 86
三、气候与水文 89
(一)气候 89
(二)水文 91
四、地貌演变、古气候变迁与河流发育的关系 94
五、土壤与植被 100
六、生态环境 102
一、土地资源 103
第三节 资源 103
二、水资源 104
(一)地表水 104
(二)地下水 104
(三)水力资源 105
三、矿产资源 106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 108
(一)野生动物 108
五、旅游资源 110
(一)“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旅游线 110
(二)药用植物 110
(二)各拉丹冬雪山冰川景观 116
第四节 行政区划 121
一、历史建置 12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置与行政区划 125
第五节 民族与人口 129
第六节 交通运输 130
一、古近代交通 130
(一)原始道路 130
(二)唐蕃古道 131
(四)清代入藏路线 132
(三)元明入藏路线 132
二、当代交通 135
(一)青藏公路 135
(二)简易公路 139
(三)乡村道路 140
三、输油管线 142
第七节 畜牧业 142
一、草原 142
(一)面积 143
(二)类型及分布 144
(三)生产能力 147
(四)草场等级 150
(五)草原管理 151
(六)草原区划 151
二、牲畜 154
(一)主要品种及分布 154
(二)存栏数 157
三、生产管理机构 160
四、影响牧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160
(一)雪灾 160
(三)风灾 162
(二)旱灾 162
第八节 工商企业 163
第九节 对江源的考察和确定 164
一、历代对江源的认识 16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江源的考察 170
(一)测绘江源区1:10万地形图 171
(二)首次考察江源 173
(三)再次考察江源 180
三、对江源的争议和确定 184
(三)三源说 185
第十节 对江源地区的科学考察 185
(二)两源说 185
(一)一源说 185
第十一节 长江漂流探险 191
一、漂流长江第一人——尧茂书 191
二、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 197
三、中美联合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 205
第十二节 艺文、神话与古迹 206
一、诗文影视 206
(一)诗选 206
(四)电影 209
(二)游记散文选目 209
(三)图册 209
(五)电视 210
二、神话传说 212
三、古文化遗迹 215
第二章 黄河源 217
第一节 水系 217
一、干流 217
二、支流 222
(一)约宗曲 224
(二)阿棚鄂里曲 225
(三)扎曲 226
(四)玛卡日埃(曲) 226
(五)卡日曲 227
(六)多曲 230
(七)勒那曲 233
三、湖泊 233
(一)扎陵湖 239
(二)鄂陵湖 241
(四)星星海 242
(三)龙日阿错 242
(五)哈江盐池 243
第二节 自然环境 243
一、地貌 243
(一)地貌轮廓 243
(二)地貌基本类型 244
(三)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251
二、地质 252
(一)地层 253
(二)岩浆岩 255
(三)构造 256
三、气象水文 258
(一)气象 258
(二)水文 261
四、土壤植被 263
(一)土壤 263
(二)植被 271
五、自然灾害 275
第三节 资源 275
一、土地资源 275
(五)极高山地 276
(四)高山地 276
(一)河谷盆地 276
(二)高原中低山丘陵 276
(三)山原 276
二、水资源 278
(一)地表水 278
(二)地下水 278
(三)冰川融水 279
(四)水力资源 279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 281
(一)野生动物 281
(一)金矿 281
(二)池盐 281
三、矿产资源 281
(二)野生植物 283
五、旅游资源 288
(一)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玛查理) 288
(二)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 288
(三)措哇尕什则多卡寺及黄河源牛头铜碑 289
(五)约古宗列 290
(六)卡日曲 290
(四)星宿海奇观 290
(七)巴颜喀拉山主峰和山口 291
第四节 行政区划 291
一、历史建置 291
二、当代建置与行政区划 293
(一)玛多县 293
(二)曲麻莱县 294
(三)称多县 294
(二)乡 295
三、城、乡 295
(一)玛多县城(玛查理) 295
第五节 民族与人口 296
一、民族 296
(一)和科部落 296
(二)布久部落 297
(三)多仓部落 297
(四)俄仓部落 297
(五)干巴部落 297
二、人口与构成 298
(六)哈秀部落 298
第六节 交通 300
一、古近代交通 300
(一)原始道路 300
(二)唐蕃古道 301
(三)元明清时期通藏驿道 301
(四)民国时期的道路建设 302
二、当代交通 303
(一)青康公路 303
(二)乡村道路 305
二、牲畜品种 306
第七节 畜牧业 306
一、牲畜存栏 306
(一)藏绵羊 310
(二)牦牛 311
(三)马 312
(四)山羊 313
第八节 河源考察 313
一、古代对河源的认识与考察 313
(一)远古至隋唐时期的认识 313
(二)元明时期的河源考察 317
(三)清代的河源考察 319
二、近代对河源的考察活动 326
(一)晚清时期外国人的探险考察 326
(二)民国时期河源的测绘图籍 32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河源的勘察 330
(一)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查勘队对河源的查勘 330
(二)1978年黄河源综合科学考察 332
(三)关于河源问题的争论与确定 335
(二)重力测量 336
(一)天文测量 336
一、大地测量与航空摄影测图 336
第九节 河源区勘测与规划 336
(三)基线测量 337
(四)三角测量 337
(五)水准测量 337
(六)航空摄影测图 337
二、两湖水下地形测量及河源植被地貌测绘 338
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河源区的勘测规划 338
(一)自流引水方案 339
(二)提水引水方案 341
(一)资源普查 342
四、资源普查与区划 342
(二)区划工作 343
第十节 艺文选辑 344
一、碑 344
(一)王化云与“黄河源”木碑 344
(二)黄河源头纪念碑 345
二、记 345
(一)《河源记》(元)潘昂霄 345
(二)《河源记》(元)梁寅 346
三、诗词 348
(三)杂记二则(清)杨应琚 348
四、文选存目 354
五、神话传说 354
(一)关于河源的古代神话 354
(二)关于“星宿海通天”的传说 355
(三)白银仙女和扎陵、鄂陵两湖的传说 356
(四)珠姆城堡与格萨尔神箭的传说 359
六、电影、电视 360
(一)电影 360
(二)电视 360
一、干流 363
第一节 水系 363
第三章 澜沧江源 363
二、支流 366
三、湖泊 370
第二节 自然环境 370
一、地貌 370
(一)高山地貌 370
(二)冰川地貌 371
(六)沼泽地貌 372
(五)盆地地貌 372
(四)高平原丘陵地貌 372
(三)冰缘地貌 372
二、地质 373
(一)地层 373
(二)岩浆岩 376
(三)构造 376
三、气候水文 377
(一)气候 377
(二)水文 378
(一)土壤 379
四、土壤与植被 379
(二)植被 382
五、自然灾害 383
(一)雪灾 383
(二)风沙 384
(三)干旱 384
(三)可利用草场面积 385
(二)可利用土地面积 385
(一)人均土地面积 385
一、土地资源 385
第三节 自然资源 385
(四)泥石流 385
二、水资源 386
(一)地表水 386
(二)地下水 387
(三)冰川融水 387
(四)水力资源 387
(四)黄铁矿 388
(三)硫化铜钼矿 388
(一)鸟类 388
四、野生动物资源 388
(一)玉石 388
三、矿产资源 388
(二)煤 388
(二)兽类 389
(三)鱼类 390
(四)爬行类 390
五、野生药物资源 390
第四节 行政区划 392
一、历史建置 392
二、当代建置 392
(一)萨呼腾 393
三、城、乡 393
(二)旦荣乡 394
(三)莫云乡 395
(四)扎青乡 395
(五)阿多乡 396
第五节 交通 396
一、古代交通 396
二、当代交通 397
第六节 畜牧业经济 397
一、草场生产能力 398
二、草场载畜量及发展潜力 399
(一)绵(藏)羊 400
(二)牦牛 400
(三)玉树马 400
三、畜种及优势 400
(三)商品生产 401
一、民族 401
(四)增长率 401
第七节 民族、习俗 401
(二)牧业产值 401
(一)牲畜数量 401
四、畜牧业经济指标 401
(四)克什米尔紫绒山羊 401
二、习俗 402
第八节 江源区考察活动 40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40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04
(一)草原考察 404
(二)区划考察 404
(三)风光考察 404
第九节 艺文选辑 405
编后记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