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的意义与发展 1
第一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的意义 1
一 山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 1
二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5
三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可作为生态学理论的最终判决性试验 7
第二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9
一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的内涵 9
二 现代生态恢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0
第三节 中国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的历史变化 18
一 历史实践与周期变化规律 18
二 历史上山地生态恢复的科学与技术发展 22
第2章 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3
第一节 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23
一 山地概念的内涵与外涵 23
二 山地生态与系统的内涵 26
三 山地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 26
第二节 山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与作用 27
一 山地生态系统的山地环境因子 27
二 山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与作用 33
第三节 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34
一 山地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 34
二 山地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特征 35
三 山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特征 37
四 山地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特征 38
五 山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9
第四节 山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与分布格局 39
一 山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39
二 山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 46
第五节 山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52
一 山地生态系统制造有机物和贮存能量功能 53
二 山地生态系统营养贮存与养分循环功能 56
三 山地生态系统固碳放氧功能 57
四 山地生态系统维护利用生物多样性功能 58
五 山地生态系统动物传播繁殖体与生物防治功能 62
六 山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与调节河川径流功能 63
七 山地生态系统保持水土与土壤改良功能 65
八 山地生态系统净化空气与优化生态环境功能 67
九 山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功能 71
十 山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感受与休闲游憩功能 72
十一 山地生态系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物维护功能 73
十二 山地生态系统生产产品功能 74
第3章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 76
第一节 山地生态退化类型 76
一 山地植被退化类型 77
二 山地土地(土壤)退化类型 82
三 山地景观退化类型 87
第二节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及过程模式 89
一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 90
二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模式 92
第三节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与表达 95
第四节 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退化特征 97
一 结构与外貌的退化特点 97
二 生物群落组成与丰富度的变化特点 99
三 系统的营养结构退化特点 102
四 非生物环境因子结构的退化特点 103
第五节 山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特征 108
一 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的变化特点 108
二 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物质流的变化特点 109
三 山地退化生态系统能量流的变化特点 111
四 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物种流的变化特点 113
第六节 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化 117
第4章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118
第一节 山地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结构的脆弱性 118
一 山地地质地貌结构的脆弱性 119
二 山地土壤结构的脆弱性 123
三 山地气候因子组成结构的脆弱性 125
第二节 山地生态系统生物成分组成结构的脆弱性 129
一 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 129
二 山地次生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 131
三 山地生态系统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的限制 131
四 山地人工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大 132
第三节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干扰 132
一 地壳表层活动的干扰 133
二 异常气象因子的干扰 136
三 林(草)火的干扰 140
四 病虫害的干扰 141
第四节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人为干扰 142
一 乱砍滥伐与过量采伐森林的干扰 143
二 过度放牧的干扰 144
三 毁林(草)开荒与陡坡垦殖的干扰 145
四 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干扰 146
五 乱采滥挖的干扰 147
六 不合理开发景观资源和超环境容量旅游活动的干扰 148
七 外来物种和生物入侵的干扰 150
八 山地建筑工程活动的干扰 151
第5章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 155
第一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的原理 155
一 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155
二 生态系统进化与演替理论 157
三 干扰生态理论 158
四 关键种理论 159
五 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土地适宜性原理 160
六 协同效应与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160
七 生态经济学原理 160
八 生态系统管理原理 161
第二节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诊断、规划与分区 161
一 明确恢复对象与确定系统边界 161
二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诊断分析 162
三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规划 165
第三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的途径 168
一 以动力因素为基础的恢复途径 168
二 以技术因素为基础的恢复途径 170
第四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方法与成效评价 174
一 封山育林方法 174
二 围拦封育方法 175
三 拟生造林方法 176
四 水土保持方法 182
五 生态工程方法 183
六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成效评价 184
第6章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188
第一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中的树(草)种选择 188
一 树(草)种选择的原财 188
二 树种的耐受性特性选择 190
三 树种对局域综合生态条件的适应性选择 194
四 树(草)种的功能性特性选择 196
五 树(草)种综合特征评价与选择 207
第二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模式分类与选择 214
一 山地生态恢复模式分类 214
二 三种属性模式的关系与应用 219
三 几种典型生境的山地恢复模式 219
第三节 防护林林分结构模式特征与选择 236
一 林分结构模式的结构特征 236
二 不同林分结构模式生产力及高产结构 241
三 模式中林地土壤抗蚀抗冲能力与评价……? 255
四 模式中植被亚系统持水能力与评价 255
五 模式中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与评价 258
六 模式生产力与防护能力之间的关系 260
七 不同功能林分结构模式的判别技术 263
第四节 天然次生林生长发育特征与恢复模式 272
一 次生林优势种群间相关与梯度分析 272
二 次生林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 276
三 中亚热带次生林类型与演替模式 283
四 中亚热带山地次生林恢复模式 289
第五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经营模式的空间配置 292
一 山地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与生态功能经营区配置 293
二 山地生态功能经营类型分类及经营类型配置 297
第六节 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系统结构的调控与优化 299
第七节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与植被类型布局 301
一 山地退耕还林区立地条件分类与植被类型布局 302
二 山地人工林造林区立地条件分类与植被类型布局 309
第八节 山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系统组分间的相关关系 317
一 山地生态恢复的效益观测设施与观测方法 318
二 森林植物群落截获水分规律及其模型 325
三 混农林业模式及作物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334
四 两个地类植被恢复中的水土流失过程 338
五 山地日降水强度与林地水土流失的关系 339
参考文献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