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1
目录 1
大事记 7
第二节 区划 41
第一节 建置 41
第一编 行政区域 41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41
第一节 位置 41
第二节 境域 41
第二章 建置 区划 41
第一节 县城 43
第三章 城镇 乡村 43
第二节 乡镇村庄 44
第一节 地层 65
第一章 地质 65
第二编 自然地理 65
第三节 构造 66
第二节 岩浆岩 66
第二节 山脉 67
第一节 地貌形态 67
第二章 地貌 67
第三节 河流 71
第三章 气候 74
第三节 降水 75
第二节 气温 75
第一节 光照 75
第五节 湿度 76
第四节 季风 76
第一节 土壤 77
第四章 土壤与植被 77
第六节 霜期 77
第二节 水资源 79
第一节 土地资源 79
第二节 植被 79
第五章 自然资源 79
第三节 矿藏资源 80
第一节 旱灾 81
第六章 自然灾害 81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 81
第五节 药材资源 81
第三节 雹灾 82
第二节 水涝灾害 82
第四节 风灾 83
第六节 其他灾害 84
第五节 病虫害 84
第一章 人口变化 89
第三编 人口 89
第一节 年龄结构 90
第三章 人口构成 90
第二章 人口分布 90
第五节 民族 姓氏 91
第四节 婚姻构成 91
第二节 文化程度 91
第三节 职业 91
第四章 人口控制 92
第二节 节制生育 93
第一节 计划生育机构 93
第三节 优生优育 95
第三节 农业机械管理机构 99
第二节 土地管理机构 99
第四编 农业 99
第一章 机构沿革 99
第一节 农业管理机构 99
第一节 私人所有制 100
第二章 土地所有制 100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 102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 104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05
第三章 作物 105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06
第三节 品种改良 108
第三节 灌溉 110
第二节 施肥 110
第四章 耕作制度 110
第一节 耕种 110
第五章 水土保持 农田建设 111
第五节 植保 111
第四节 中耕 111
第一节 耕耙机具 113
第六章 农具农机 113
第四节 植保与收脱工具 114
第三节 中耕与排灌工具 114
第二节 播种机具 114
第一节 畜禽饲养 115
第七章 畜牧业 115
第五节 农用运输工具 115
附:古代农具 115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16
第二节 品种改良 116
第一节 水产养殖 117
第八章 水产 117
第二节 捕捞采挖工具 118
第二章 林木所有制 121
第二节 基层林业组织 121
第五编 林业 121
第一章 林业机构 121
第一节 县林业机构 121
第四节 个体所有制 122
第三节 国家集体合营 122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 122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 122
第一节 林木种类 123
第三章 林业生产 123
第三节 采种育苗 124
第二节 林木分布 124
第四节 植树造林 125
第五节 林木管理 126
第六节 林木采伐 127
第三节 果树 128
第二节 花椒树 128
第四章 主要经济林木 128
第一节 桑树 128
第四节 茶树 129
第一节 林场 130
第五章 林场 苗圃 130
第五节 香椿树 130
附:天麻场碑文两则 131
第二节 苗圃 131
第一节 东汶河治理 137
第二章 河道治理 137
第六编 水利 137
第一章 机构沿革 137
第一节 大型水库 138
第三章 水库 塘坝 138
第二节 梓河治理 138
第三节 蒙河治理 138
第二节 中型水库 139
第三节 小型水库 140
第一节 深井与大口井 141
第四章 灌溉设施 141
第四节 塘坝 141
第三节 灌渠 142
第二节 机电灌溉站 142
第一节 pH值 143
第五章 水质 143
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 144
第四节 五种毒物及微量元素的含量 144
第二节 硬度 144
第三节 矿物化合物含量 144
第一节 抗旱 145
第七章 抗旱 防汛 145
第六章 水利管理 145
第一节 水库与河道管理 145
第二节 灌溉管理 145
第二节 防汛 146
第八章 山区人畜用水 147
第一章 机构沿革 151
第七编 工业 151
第一节 发电 152
第二章 电力工业 152
第二节 供电 153
第三节 用电 155
第三章 煤炭工业 156
第四章 机械工业 157
第五章 建材工业 158
第六章 化学工业 159
第一节 纺织 160
第七章 纺织 缝纫 缫丝工业 160
第三节 缫丝 161
第二节 缝纫 161
第三节 副食品加工 162
第二节 肉类加工 162
第八章 食品加工业 162
第一节 粮油加工 162
第四节 酿酒 163
第二节 印刷业 164
第一节 木业 164
第九章 其他工业 164
第十章 驻蒙厂矿 165
第三节 电子元件制造业 165
第一章 农业 169
第八编 乡镇企业 169
第一节 采矿及矿产品加工业 170
第二章 工业 170
第三节 建材业 171
第二节 机械业 171
第五节 食品业 172
第四节 化工 172
第七节 地毯加工 174
第六节 纺织、缝纫与制鞋业 174
第八节 其他工业 175
第一节 运输业 176
第四章 运输业 建筑业 176
第三章 商业 服务业 176
第一节 商业 176
第二节 服务业 176
第二节 计划管理 17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77
第二节 建筑业 177
第五章 管理 177
第三节 劳动工资 178
第一节 交通机构 183
第一章 机构 183
第九编 交通 邮电 183
第二节 邮电机构 184
第二节 公路 185
第一节 古道 185
第二章 道路 桥梁 185
第三节 桥梁 190
第三节 机动车运输 194
第二节 畜力和自行车运输 194
第三章 运输 194
第一节 人力运输 194
第二节 安全管理 195
第一节 车辆与驾驶员管理 195
第四章 交通监理 195
第三节 交通事故 196
第一节 邮件 197
第五章 邮政 197
第一节 电话 198
第六章 电信 198
第二节 报刊发行 198
第三节 投递 198
第二节 电报 200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20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03
第十编 城乡建设 203
第一章 机构沿革 203
第二节 公共建筑 204
第一节 街道建设 204
第二章 城区建设 204
第四节 供电、供水与供暖 205
第三节 住房建设 205
附:城镇规划 206
第五节 城区绿化 206
第二节 农村房屋建设 208
第一节 乡镇建设 208
第三章 乡村建设 208
第二节 “三废”治理 209
第一节 环境污染 209
第四章 环境保护 209
第三节 建筑工程 210
第二节 建筑设备 210
第五章 建筑 210
第一节 建筑队伍 210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商业 213
第一章 所有制结构 213
第十一编 商业 213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商业 215
第三节 个体所有制商业 218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 220
第二章 商品经营 220
第二节 商品销售 223
第四节 木材 228
第三节 燃料 228
第三章 计划物资供应 228
第一节 金属与机电 228
第二节 化轻与建材 228
第四章 对外贸易 229
第二节 资源培植 230
第一节 外贸商品收购 230
第一节 饮食业 233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233
第二节 服务业 234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235
第一节 集市 235
第六章 集市贸易 235
第二节 计划管理 236
第一节 民主管理 236
第七章 经营管理 236
第四节 物价管理 237
第三节 财务管理 237
第五节 仓储与运输管理 238
第一节 粮食征购 241
第二章 粮油购销 241
第十二编 粮食 241
第一章 机构沿革 241
第二节 油脂油料收购 242
第三节 粮油销售 243
第四节 议购议销 244
第三节 粮油调运 245
第二节 粮油保管 245
第三章 粮油储运 245
第一节 粮仓(库)设置 245
第一节 财政体制 249
第二章 财政 249
第十三编 财政 税收 249
第一章 机构沿革 249
第二节 财政收入 250
第三节 财政支出 251
第五节 基础财政 252
第四节 预算外收支 252
第三节 清仓核资 253
第二节 企业利润监交 253
第三章 财务监督 253
第一节 企业利润解交 253
第一节 农业税(田赋) 254
第四章 税收 254
第四节 冻结资金与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 254
第五节 清理小仓库 254
第二节 工商税 256
第三节 契税 258
第二节 银行 261
第一节 当铺与钱庄 261
第十四编 金融 261
第一章 金融机构 261
第三节 保险公司 262
第一节 货币演变 263
第二章 货币 263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263
第二节 货币流通 264
第一节 存款 265
第三章 信贷 265
第二节 贷款 267
第一节 基建拨款 269
第四章 基建投资 269
第二节 基建贷款 270
第二节 外汇 272
第一节 金银收兑 272
第五章 债券 272
第六章 金银 外汇 272
第二节 理赔 273
第一节 承保 273
第七章 保险 273
第一节 集市管理 277
第二章 市场管理 277
第十五编 工商行政管理 277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77
第一节 国营工商企业 280
第三章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280
第二节 打击投机倒把 280
第三节 个体工商业 281
第二节 集体工商业 281
第二节 商标管理 282
第一节 经济合同 282
第四章 经济合同 商标管理 282
第一节 物价政策 287
第二章 物价管理 287
第十六编 物价 计量 287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87
第一节 物价机构 287
第二节 计量机构 287
第二节 价格调整 288
第四节 物价监督 289
第三节 集市贸易价格 289
第二节 计量器具管理 291
第一节 计量制度演变 291
第三章 计量管理 291
第四节 计量器具制修 292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292
第五节 计量人员培训 293
第一节 生产计划管理体制 297
第二章 计划管理体制 297
第十七编 计划 审计 297
第一章 机构沿革 297
第一节 计划机构 297
第二节 审计机构 297
第四节 劳动工资计划管理体制 298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体制 298
第二节 流通计划管理体制 298
第二节 “二五”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 299
第一节 “一五”计划 299
第三章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99
第四节 “四五”计划 301
第三节 “三五”计划 301
第五节 “五五”计划 302
第六节 “六五”计划 303
第七节 “七五”计划 304
第二节 企业审计 305
第一节 行政事业审计 305
第四章 审计监督 305
第三节 基本建设审计 306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0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09
第十八编 政党 309
第二节 党员 313
第三节 党代会 315
第四节 统一战线 31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321
第二节 工会联合会及总工会 325
第一节 职工抗日救国会 325
第十九编 社会团体 325
第一章 工人团体 325
第二节 农民抗日救国会 326
第一节 农会和农民协会 326
第二章 农民团体 326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327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327
第三节 贫下中农协会 327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329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 32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330
第二节 妇女代表会 330
第四章 妇女团体 330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30
附:《笊篱坪 鱼水情》 333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335
第二节 工商联合会 335
第五章 工商团体 335
第一节 商会 335
第三节 科普活动 336
第二节 代表大会 336
第六章 科学技术协会 336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36
第一节 民众总动员委员会 337
第七章 其他社团组织 337
第二节 中苏友好协会 338
第二节 代表选举 341
第一节 各界人士代表会与参议会 341
第二十编 政权 政协 341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341
第三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42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343
第五节 县人大常委会 346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348
第一节 县署 348
附:清末、民国时期的议会和自治 348
第二章 政府机构 348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 350
第四节 人民政府 351
第五节 基层政权 355
第六节 信访与侨务 356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35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58
附:日伪县政府 358
第三章 人民政协 358
第三节 政协主要活动 359
附:日伪警察所 363
第二节 县警察局、所 363
第二十一编 司法 363
第一章 旧司法 363
第一节 县巡警局 363
第二节 户政 36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64
第三节 县法院、公安局 364
第二章 人民公安 364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365
第四节 治安 366
第五节 镇压反革命 367
第六节 消防 368
第二节 刑事检察 369
第一节 检察机构 369
第三章 人民检察 369
第三节 经济检察 370
第六节 社改检察 371
第五节 监所检察 371
第四节 法纪检察 371
第二节 审判 37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72
第七节 控告申诉检察 372
第四章 审判 372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 374
第五节 信访 375
第四节 案件复查 375
第三节 人民调解 376
第二节 法律服务站 376
第五章 司法行政 37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76
第一节 律师业务 377
第六章 律师与公证 377
第四节 普法教育 377
第二节 公证业务 378
第二章 支援前线 381
第一章 机构沿革 381
第二十二编 民政 381
第一节 优抚 382
第三章 拥军优属 382
第二节 烈士褒扬 384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385
第一节 救灾 386
第四章 社会保障 386
第二节 扶贫 387
第一节 婚姻登记 388
第五章 婚葬管理 388
第三节 社会福利 388
第六章 支边移民 389
第二节 殡葬改革 389
第一节 编制 393
第二章 人事管理 393
第二十三编 人事 劳动 393
第一章 机构沿革 393
第一节 人事机构 393
第二节 劳动机构 393
第二节 管理 396
第二节 劳力招收 397
第一节 用工制度 397
第三章 劳动就业 397
第三节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98
第一节 工资制演变 399
第四章 工资 399
第四节 劳力调配与输出 399
第五节 技术培训 399
第二节 职工工资晋级 400
第三节 奖金与津贴 403
第二节 离、退休干部福利 404
第一节 职工福利 404
第五章 劳保福利 404
第三节 劳动保护 405
第一章 机构沿革 409
第二十四编 军事 409
第四节 预备役 411
第三节 义务兵 411
第二章 兵役制度 411
第一节 募兵 411
第二节 志愿兵 411
第三节 人民武装 412
第二节 国民党武装 412
第三章 地方武装 412
第一节 地主武装 412
第二节 军事设施 413
第一节 驻军 413
附:日伪武装 413
第四章 驻军及军事设施 413
第二节 民兵活动 414
第一节 民兵组织 414
附:日军事设施 414
第五章 民兵 人民防空 414
第三节 民兵训练 415
第六章 重大军事记述 416
第四节 人民防空 416
附:土匪、日伪、蒋军罪行录 421
第二节 书院 425
第一节 私塾 425
第二十五编 教育 425
第一章 私塾 书院 425
第一节 幼儿园 426
第二章 学前教育 426
第二节 学前班 427
第一节 学校设置 428
第三章 小学教育 428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430
第三节 教学与考试 431
第一节 学校设置 432
第四章 中学教育 432
第四节 重点小学 432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434
第四节 重点中学 435
第三节 教学方法 435
第一节 师范学校 436
第五章 职业教育 436
第五节 农技中学 438
第四节 农业中学 438
第二节 卫生学校 438
第三节 林业学校 438
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 439
第一节 鲁南抗敌自救青年学校 439
第六章 成人教育 439
第四节 职工业余学校 440
第三节 县学 440
第一节 教师队伍 442
第七章 教师 442
第二节 教师待遇 44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44
第八章 教育行政 444
第三节 教师培训 444
第三节 教育经费 445
第二节 学校管理 445
第四节 学校建设 446
第一节 农业科学实验 451
第二章 科技活动 451
第二十六编 科学技术 451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 45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51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51
第二节 工业技术革新 453
第四节 地震测报 454
第三节 兴办沼气 454
第三章 山区开发 455
第一节 山区开发成果 458
第四章 科技成果 458
第二节 其他科技成果 459
第一节 戏剧 463
第二章 文学艺术 463
第二十七编 文化 463
第一章 文化机构 463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463
第二节 文化局和文化馆、站 463
第二节 音乐与舞蹈 466
第三节 曲艺与杂技 467
第四节 文学创作 468
第五节 书法、绘画与摄影 471
第二节 图书借阅 473
第一节 图书发行 473
第三章 图书 档案 473
第三节 档案管理 474
第一节 电影放映 475
第四章 电影 475
第一节 广播 476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出版 476
第二节 电影宣传 476
第三节 出版 477
第二节 电视 477
第二节 古遗址 478
第一节 古动物化石 478
第六章 文物名胜 478
第三节 革命遗址 479
第四节 名胜古迹 480
第一节 卫生防疫 487
第二章 预防 487
第二十八编 卫生 体育 487
第一章 机构沿革 487
第一节 卫生机构 487
第二节 药材机构 487
第二节 地方病、传染病防治 488
第五节 妇幼保健 489
第四节 劳动卫生及职业病防治 489
第三节 皮肤病防治 489
第一节 医疗单位与队伍 490
第三章 医疗 490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490
第三节 医疗水平 493
第二节 医疗器械 493
第四节 医疗制度 495
第二节 分布与培植 496
第一节 资源调查 496
第四章 中药材 496
第二节 药品销售 497
第一节 药品购进 497
第三节 加工炮制 497
第五章 医药经营 497
第二节 体育设施 498
第一节 体育机构 498
第六章 药品监督检验 498
第七章 体育 498
第三节 群众体育 499
第四节 学校体育 500
第五节 体育竞赛 501
第一章 人民生活 507
第二十九编 民情民俗 507
第一节 衣食住行 508
第二章 风俗习惯 508
第二节 婚丧嫁娶 509
第三节 喜庆禁忌 510
第四节 时令节日 511
第五节 礼仪 512
第六节 陋习流弊 512
第三章 社会新风 514
第一节 实行火葬 514
第二节 男女平等 514
第三节 尊老爱幼 514
第四节 学习雷锋 514
第四章 方言 515
第一节 语音 515
第二节 语汇 517
第五章 民间传说 522
第六章 宗教信仰 524
第一节 道教 524
第三节 天主教 525
第二节 佛教 525
第四节 耶稣教 526
第三十编 人物 529
第一章 人物传略 529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546
第三章 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名录 566
第四章 英模人物名录 571
第一章 古今诗词选 577
第一节 杂诗 577
第三十一编 艺文 577
第二节 赋词歌 586
第二章 古今散文选 592
附录 603
一、革命回忆录 603
二、旧《蒙阴县志》序、跋 619
三、重要文献、文告 622
四、碑文选 634
编后记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