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选举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卫民,刘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0447426
  • 页数:4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的间接选举制度进行了整体性研究。

第四编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构成情况分析 3

第十七章 统计人数和连任情况 3

一 地方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 3

二 地方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 10

三 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16

四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 18

五 地方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 22

六 地方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 26

七 地方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 30

八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总职数的推算 37

第十八章 性别比例的变化 41

一 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 41

二 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 46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和委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 55

四 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 62

五 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 67

六 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 75

七 妇女比例的综合比较和领导班子中的妇女人数 80

一 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 98

第十九章 民族比例的变化 98

二 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 105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和委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 114

四 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 122

五 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 129

六 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 137

七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少数民族比例的综合比较 146

第二十章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年龄结构 150

一 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年龄构成情况 150

二 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年龄构成情况 161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和委员年龄构成情况 173

四 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年龄构成情况 188

五 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年龄构成情况 202

六 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年龄构成情况 215

七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年轻化”进程 230

第二十一章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学历结构 249

一 各级人大领导人员学历构成情况 249

二 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领导人员学历构成情况 254

三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高学历化”趋势 259

第二十二章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党派构成 266

一 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党派构成情况 266

二 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党派构成情况 269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委员党派构成情况 285

四 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党派构成情况 297

五 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党派构成情况 300

六 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党派构成情况 316

七 非中共党员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所占比例的变化 317

第二十三章 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与职业、行业构成 322

一 省级人大常委会委员身份构成情况 322

二 市级人大常委会委员身份构成情况 329

三 县级人大常委会委员身份构成情况 333

四 全国和省级人大常委会委员职业、行业构成情况 343

第五编 间接选举制度的完善 355

第二十四章 “公选”与“票决制”的影响 355

一 “公选”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 355

二 “公推竞选”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 358

三 “公推公选”县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 361

四 “票决制”的逐步推广 366

五 间接选举的改革试点 370

第二十五章 “直选”与接近“直选”的探索 372

一 民意测验型的“两票选任制” 372

二 “海选”型的“三票制” 374

三 复合型的“两推一选” 376

四 “直选”乡镇长与“直选”乡镇长候选人 381

五 “直选”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面临的问题 385

第二十六章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的规范化与程序化 390

一 依法选举 390

二 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职数的限定 393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问题 396

四 减少预留名额现象 399

五 优化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结构的要求 401

六 差额选举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409

七 提名候选人的规范性要求 413

八 建立候选人公平竞争机制 418

九 引入秘密写票和公开计票程序 425

十 另行选举的刚性规定与差额补选的制度选择 427

十一 应对“贿选”的制度安排 431

十二 保证选举透明度的制度设计 434

十三 间接选举中的选民参与 435

附表目录 439

英文目录 447

英文提要 459

后记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