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篇 自然地理 16
第一章 四川的地质构造、矿藏与地震 16
第一节 地质构造 16
一、地质构造特征 16
二、板块构造运动与四川地质构造 18
三、主要构造单元 19
(一)东部地台区 20
(二)西部地槽区 25
四、主要构造体系 28
(一)纬向构造体系 28
(二)经向构造体系 28
(三)华夏、新华夏构造体系 31
(四)北西向构造体系 32
(五)歹字型构造体系 32
(六)弧形及山字型构造体系 33
(七)旋扭构造体系 34
五、主要地质构造运动 35
(一)晋宁运动 35
(二)印支运动 35
(三)燕山运动 36
第二节 矿藏 38
一、成矿条件与矿产资源概况 38
(一)成矿条件 38
(二)矿产资源概况 40
二、矿床的分布规律 44
(一)东部大矿区 44
(二)中部大矿区 46
(三)西部大矿区 48
第三节 地震 49
一、历史地震概况 49
(一)地震与地质构造 49
(二)地震活动特征 49
(三)历史地震梗概 50
二、地震带 51
(一)地震带的划分原则 51
(二)地震带概述 51
第二章 四川的地貌 56
第一节 地貌轮廓 56
一、地貌轮廓特征 56
二、构造控制下的地貌格局 57
第二节 地貌类型及分布 58
一、分类原则 58
二、地貌类型 58
(一)平原 58
(二)丘陵 63
(三)山地 64
(四)高原 68
(五)山原 70
(六)第四纪古冰川地貌 70
(七)河谷地貌 75
第三节 地貌发育简史 81
一、中、新生代地壳运动与古地理变迁 81
(一)印支运动与巴蜀湖的形成 81
(二)燕山运动与盆东褶皱山系的形成 82
(三)长江三峡的成因 83
(四)喜山运动与四川古地理的变迁 84
二、四川的地文期 85
第四节 地貌区划 88
一、区划原则 88
二、分区简述 89
第三章 四川的气候 100
第一节 气候特征与大气环流 100
一、气候的主要特征 100
(一)季风气候 100
(二)复杂多样 100
二、大气环流 101
(一)冬季 101
(三)东西迥异 101
(二)春季 102
(三)夏季 102
(四)秋季 103
第二节 气象要素概述 103
一、气温 103
(一)年平均温度 103
(二)各季气温 104
(三)四季的分配 109
(四)气温的年、日较差 110
(五)农业指标温度、活动积温 110
(六)霜日与无霜期 112
二、降水 112
(一)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12
(二)季节分配 114
(三)年际变化 117
(四)降水日数、秋雨和夜雨 118
(五)暴雨 119
(六)降雪与积雪 121
三、湿度、云量、雾日和日照 122
(一)湿度 122
(二)云量 124
(三)雾日 124
(四)日照与太阳辐射 125
(二)风速 127
(一)风向 127
四、风 127
(三)大风日数 128
第三节 气候区划 128
一、区划依据与等级单位系统 128
二、分区概述 129
第四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 142
一、旱涝 142
(一)干旱 142
(二)洪涝 147
二、低温 150
三、冰雹 151
第四章 四川的水系 154
第一节 水系概述 154
一、水系的组成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54
(一)水系分布特征 154
(二)径流的形成及补给 157
二、水文特征 159
(一)径流总量 159
(二)径流变化 159
(三)径流地区分布 161
(四)河流泥沙 161
(五)径流系数与地表水资源 163
(六)河流分类 164
三、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165
(一)丰富的水资源 166
(二)宏伟的水利远景工程 169
第二节 主要河流分述 170
一、金沙江 170
二、川江 172
三、雅砻江 174
四、安宁河 175
五、大渡河 176
六、青衣江 178
七、岷江 179
八、沱江 180
九、涪江 181
十、渠江 182
十一 嘉陵江 183
十二 乌江 184
十三 赤水河 185
第三节 水文区划 186
一、区划的原则和指标 186
二、水文分区概述 190
第一节 成土因素 197
第五章 四川的土壤 197
一、生物气候的影响 198
二、母质的作用 199
三、地貌的作用 200
四、成土时间与地区年令 201
五、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201
第二节 土壤分类 202
一、分类原则和依据 202
二、四川省土壤分类体系和依据 202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 206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206
二、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207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209
第四节 土壤分区概述 209
一、四川盆地黄壤、紫色土地区 209
二、盆周低中山黄壤、黄棕壤地区 216
三、川西横断山地纵谷南段红壤、褐红壤地区 218
四、川西横断山地纵谷北段高山、高原褐土、山地棕壤和高山草甸土地区 220
第六章 四川的植被与动物 225
第一节 植被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225
第二节 四川植被的主要类型 227
一、阔叶林 227
(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28
(二)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229
(三)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230
(四)亚热带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 230
二、针叶林 231
(一)寒温性针叶林 231
(二)温性针叶林 231
(三)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233
(四)暖性针叶林 233
三、竹林 235
(一)温性竹林 235
四、灌丛 236
(二)暖性竹林 236
(一)常绿针叶灌丛 237
(二)常绿革叶灌丛 237
(三)落叶阔叶灌丛 237
(四)常绿阔叶灌丛 239
五、稀树草丛 239
(一)高寒草甸 241
(二)典型草甸 241
六、草甸 241
七、沼泽植被 242
八、流石滩植被 242
第三节 四川植被分区概述 243
第四节 四川的动物 262
一、动物区系 262
二、动物的地理分布 265
(一)西部高原高山草原、森林动物区 266
一、丰富的生物资源 267
第五节 生物资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67
(二)东部森林、灌丛、草坡、农田动物区 267
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生态平衡 270
下篇 经济地理 274
第一章 四川的农业 274
第一节 土地资源和利用 274
一、土地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特征 275
二、各类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277
(一)耕地 277
(二)林地 279
(三)草地 280
(四)水域 280
第二节 四川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与途径 280
一、四川农业发展概况与特点 280
二、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82
三、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284
第三节 农业各部门的生产布局 289
一、粮食作物 289
(一)水稻 290
(二)小麦 292
(三)玉米 293
(四)红苕 295
二、经济作物 295
(一)棉花 295
(二)油料作物 297
(三)糖料作物 298
(四)麻类作物 299
(五)烟叶 300
三、园艺作物 300
(一)桑蚕 300
(二)茶叶 301
(三)水果 302
四、林业和林副产品 303
(一)用材林 303
(二)经济林和林副产品 305
五、畜牧业 307
六、渔业 308
第四节 农业分区 309
一、农业分区原则与等级系统 309
(一)农业分区原则 309
(二)分区依据与等级系统 310
二、分区概述 311
(一)四川盆地农业、养畜、林业区 311
(二)川西南山地农业、林业、畜牧区 315
(三)川西北山地高原畜牧、林业区 316
第二章 四川的工业 319
第一节 四川工业概况 319
第二节 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与布局 320
一、能源工业 320
(一)煤炭工业 320
(二)天然气和石油工业 321
(三)电力工业 322
(一)钢铁工业 323
二、冶金工业 323
(二)有色冶金工业 325
三、机械工业 325
四、化学工业 326
(一)基本化学工业 327
(二)化肥工业 327
(三)有机合成工业 328
五、建材工业 328
六、轻工业 329
(一)纺织工业 329
(二)食品工业 330
(三)造纸工业 331
(四)皮革工业 331
(五)手工业 332
第二节 主要交通运输部门 333
一、铁路运输 333
第一节 四川交通运输概况 333
第三章 四川的交通运输业 333
二、内河航运 335
三、公路运输 335
四、航空运输 336
五、管道运输 336
第四章 四川的主要城市 337
一、成都市 337
二、重庆市 337
三、自贡市 338
四、渡口市 339
五、绵阳市 339
六、南充市 339
七、万县市 340
八、内江市 340
九、宜宾市 340
十、泸州市 341
十一、乐山市 341
编后语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