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政治论 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德厚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7041820
  • 页数:4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广义政治观原理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揭示中国社会“双重转型”期政治关系社会化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人民民主政治的亲民性和走向社会政治规律性。

第一部分 政治的过去和现在 3

第一章 政治生活的社会起源 3

一、政治生活——人劳动生存的内在需求 4

(一)人与政治——人的政治主体性 4

(二)政治关系——人类劳动生存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 9

二、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起源 15

(一)政治生活与政治理论 15

(二)人的政治实践与人类社会 18

第二章 西方政治概念演进史 33

一、研究政治概念史的意义 34

(一)政治思维与概念 34

(二)西方政治概念发展梗概 37

二、西方古代政治概念的特征 40

(一)政治国家化理念的确立 40

(二)国家政治的神权化 43

三、西方近现代人权化政治概念 45

(一)人权化政治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45

(二)现代西方限度社会化政治的表达 5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变迁 63

一、从阶级政治到社会化政治的理想与追求 63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阶级政治到社会政治的思想 63

(二)毛泽东、邓小平的广义政治观的提出 69

二、政治范畴在现当代中国学界的讨论 71

(一)政治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迁 71

(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政治概念问题的探讨 73

第二部分 广义政治及方法论 87

第四章 广义政治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 87

一、当代广义政治理论研究的兴起 87

(一)政治广义性研究在西方 87

(二)中国社会变迁与广义政治研究的提出 89

(一)广义政治理论探讨的几个阶段 96

二、中国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概况 96

(二)广义政治研究的学科化问题 105

第五章 广义政治要素及其特性 110

一、广义政治的要素与结构 110

(一)社会化政治的扩展 110

(二)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要素与结构 112

二、劳动人本政治观 118

(一)人的政治主体性与政治的劳动人本性 118

(二)劳动形态对人的政治主体性的影响 123

三、政治关系及特性 133

(一)政治关系的本质性 134

(二)政治价值及评价 143

第六章 政治形态的多样性 153

一、政治形态的一般理论 153

(一)政治形态(形式)的概念 153

(二)政治过程与政治艺术 157

二、政治形态的多样性 162

(一)政治权力是政治形式的一般表现 162

(二)基本政治形态的多样性 164

第七章 广义政治方法论 166

一、政治的利益关系分析 166

(一)利益与政治利益 166

(二)政治的利益关系分析 173

(三)劳动效应率的政治学分析 181

二、政治的历史整体性分析 189

(一)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整体观 189

(二)政治生活的历史整体性分析 195

三、政治的社会整合性分析 199

(一)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性 200

(二)社会整合性与政治形态多样性 203

四、政治的功能结构分析 212

(一)政治功能的多层次结构 212

(二)政治功能结构体系 213

第八章 西方“政治社会”理论 219

第三部分 社会政治分析原理 219

一、政治从国家化到社会化 221

(一)“社会政治”概念的提出 221

(二)传统“政治社会”理念的本意 227

二、西方现代政治社会理论的局限 232

(一)西方现代政治社会理论的发展 232

(二)对西方“公共性”理论的评析 236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 24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化政治观 243

(一)“社会政治”思想的产生 243

(二)“社会政治”的概念 247

二、政治关系社会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251

(一)政治的阶级分析与社会分析的统一性 251

(二)政治关系的社会化发展 256

(一)政治关系社会化与国家形式的社会化 261

三、现代国家权力关系的社会化 261

(二)现代政治关系社会化及类型 263

第十章 中国“走向社会政治”理论的形成 269

一、20世纪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 270

(一)国际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270

(二)中国的经验教训与社会化政治思想的形成 280

二、走向社会政治的基本原理 288

(一)初级阶段社会化政治观的转变 288

(二)中国政治关系社会化进程与特征 303

第四部分 走向社会政治的革新之路 311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 311

一、中国社会发展方位的理性选择 312

(一)遵循“人类解放”的总规律,选择中国现代化方位 312

(二)坚持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18

二、从比较中选择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327

(一)当今世界的多样性发展 328

(二)中国社会新型发展模式的确定 331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多阶段性特征 339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多阶段性理论 339

(二)中国发展的长期性与现实性战略 347

第十二章 “双重转型”社会的阶层结构 357

一、“双重转型”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建构 357

(一)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 357

(二)“双重转型”期的“主体社会主义”特征 366

二、中国社会新型阶层结构 374

(一)“双重转型”期社会经济、阶层结构 374

(二)中国新型社会阶层分析 377

第十三章 从人民民主走向新型社会民主 387

一、毛泽东的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 388

(一)人民民主国家道路的选择 389

(二)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形成 397

(三)毛泽东的人民民主国家学说的系统论证 404

二、人民民主国家与新型社会民主 415

(一)民主与专政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思想 415

(二)走向新型社会民主 423

第十四章 走向社会政治的革新之路 430

一、实现“人民宪政” 430

(一)“人民宪政”的本质特征 430

(二)建立持久的反对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的制度 435

二、实施“依法执政” 441

(一)关于党与民的关系 442

(二)关于党与政的关系 447

(三)关于党与法的关系 453

三、拓展“基层社会自治” 455

(一)发展基层社会自治制度 455

(二)加强县域政治传统与现状的改革 459

新术语索引 471

后记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