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史研究集刊 第2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辑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0
  • ISBN:16031·143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由西周到前汉的耕作制度沿革 友于 1

一、问题的提起 1

二、西周的田莱制 2

三、战国时代耕作制度的演变 5

四、前汉北方耕作制度的定型 10

五、结束语 16

诗经黍稷辨 邹树文  18

一、本文的缘起及其大意 18

二、阐述先秦、西汉、东汉及晋人对黍稷的解释 18

三、辟陶弘景稷恐与黍相似之谬 21

四、辟唐本草稷即穄也之谬 22

五、辟李时珍稷是黍之不粘者之谬 26

六、用作物的穗形阐述诗经证明黍是黍子稷是小米 27

七、尾语 31

据三礼说黍非稷 段熙仲  35

诗经时代稷粟辨 刘毓瑔  38

一、问题的提起 38

二、为什么要辨稷粟 41

三、诗经时代,稷和粟并未混为一物 43

四、稷粟相混原因的推测 46

战国时代的六国农业生产 潘鸿声、杨超伯  48

一、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代 48

二、孟轲、荀卿的阶级性 48

三、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趋向 49

四、农业生产劳动组织的分化 51

五、农业生产经营的方向 52

六、处理自然资源和开辟土地的不同方式 55

七、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56

八、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58

九、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进步的缓慢 61

十、饲养家畜家禽和家蚕技术的进步 61

十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2

十二、结语 63

中国文献上的水稻栽培 陈祖椝  64

一、前言 64

二、中国稻种起源于中国南方 64

三、中国种稻事业的发展 65

四、稻在粮食供应上的地位 68

五、中国栽培的稻种和它的分类 69

六、栽培制度 75

七、秧田育苗 77

八、移栽 79

九、耘田 79

十、施肥 82

十一、灌溉和烤田 84

十二、病虫害的防治 86

十三、收获和选种 88

十四、古人对稻特性的认识 90

十五、结束语 92

一、引言 94

二、粟忌连作 94

中国农史文献上粟的栽培 曹隆恭  94

三、土壤耕作 95

四、施肥 97

五、播种 98

六、粟田管理 101

七、防虫、防霜、防风 103

八、收获、贮藏和选种 105

九、结语 107

我国蚕业发展概述 章楷  109

一、人类栽桑育蚕的起始 109

二、春秋战国以前桑蚕生产已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 110

三、东汉以后南方桑蚕业的逐渐发展 112

四、唐代南方桑蚕缫织技术的迅速提高 113

五、丝蚕业在四川盆地的发展 115

六、南方桑蚕生产超过北方 116

七、元代北方和南方蚕桑技术水平的比较 119

八、蚕桑生产和棉花栽培的消长 124

九、外销所引起的蚕桑生产的发展 126

十、鸦片战争以后提倡蚕桑的热潮 130

十一、民国时期蚕桑业遭受多方面的摧残和破坏 132

十二、柞蚕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 133

十三、简短的结语 137

吴越钱氏在太湖地区的圩田制度和水利系统 缪启愉  139

一、围田的起源和发展 139

二、吴越的圩田结构和渠网规划 141

三、吴越的治水方针和技术规划 147

四、水利系统与农业生产 155

唐代的针烙术 邹介正  159

一、引言 159

二、针烙术的起源 159

三、伯乐针经的写作年代及其发展 161

四、针烙的治疗理论 162

五、针术和烙术 166

六、血针和放血 169

七、结束语 172

吕氏春秋的性质及其在农学史上的价值 万国鼎  175

一、吕氏春秋的作者 175

二、吕氏春秋的时代 175

三、吕氏春秋的思想体系 177

四、吕氏春秋的写作目的 178

五、吕氏春秋的结构和十二纪的真伪问题 180

六、先秦农书与吕氏春秋中的农学 182

七、吕氏春秋所说农事的地区性 183

八、吕氏春秋在农学史上的价值 184

解放前长江黄河两流域十二省区使用的农具 潘鸿声  186

一、总论 186

二、农户作业大小和耕作制度 189

三、整地农具 190

四、栽种农具 195

五、灌溉农具 197

六、其他田间管理上所用的农具 200

七、收获农具 203

八、对改革现用农具提供初步意见 204

管子地员篇的地区性探讨 王达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