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外投资银行概述 1
1.1 投资银行的基本含义 1
目录 1
1.2 投资银行的基本业务 3
1.3 投资银行的基本功能 9
1.3.1 引导证券市场发展 9
1.3.2 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10
1.3.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0
1.3.4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11
1.4 西方国家及中国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 12
1.4.1 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12
1.4.2 英国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 12
1.4.3 日本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 13
1.4.4 德国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 13
1.5 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与联系 14
1.5.1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 14
1.4.5 中国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 14
1.5.2 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 17
1.5.3 投资银行与养老基金 18
1.5.4 投资银行与共同基金 18
1.6 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 18
1.7 现代投资银行治理结构 20
1.7.1 西方现代投资银行治理结构 20
1.7.2 中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 27
1.8.1 国外投资银行的组织架构 30
1.8 投资银行的组织架构 30
1.8.2 中国投资银行的一般结构 40
1.8.3 证券控股集团及其发展 41
1.9 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 45
1.9.1 混业经营趋势 45
1.9.2 国际化趋势 46
1.9.3 网络化趋势 47
1.10.1 我国证券公司产生的背景 49
1.9.4 智能化趋势 49
1.10 中国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49
1.10.2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50
1.10.3 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52
第2章 中外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比较 75
2.1 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的基本运作程序 75
2.1.1 选择发行人 75
2.1.2 在竞争中获选为主承销商 77
2.1.3 组建IPO小组 78
2.1.4 尽职调查 79
2.1.5 制定和实施重组方案 80
2.1.6 编制募股文件与申请股票发行 83
2.1.7 路演 85
2.1.8 确定发行价格 85
2.1.9 组建承销团和确定承销报酬 88
2.1.10 稳定价格 89
2.2.1 尽职调查定位的不同 90
2.1.11 墓碑广告 90
2.2 中外投资银行尽职调查的比较 90
2.2.2 尽职调查方法的差异 91
2.2.3 尽职调查效果的比较 92
2.3 中外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过低问题 111
2.3.1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过低的现象 112
2.3.2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过低的理论解释 113
2.3.3 中国股票市场IPO高溢价问题 115
2.3.4 改变中国股票市场IPO高溢价问题的对策 117
2.4 保荐人制度 118
2.5 中外证券公司承销业务的评价 135
2.5.1 对证券公司承销业务进行评价的必要性 135
2.5.2 国外证券公司承销业务评价的基本模式 136
2.5.3 国内对证券公司承销业务的传统评价方法 136
2.5.4 最新的评价模式——信誉主承销商制度 139
2.6 债券的公开发行 145
2.7 证券私募 147
第3章 中外投资银行自营与经纪业务比较 164
3.1 自营与经纪业务的基本概念 164
3.2 投资银行经纪业务的基本流程 165
3.2.1 开设账户 165
3.2.2 委托买卖 166
3.2.3 竞价成交 166
3.2.4 证券结算 166
3.3 佣金制度的发展演变 167
3.3.1 世界证券市场佣金发展的基本趋势 167
3.3.2 中国证券市场佣金制度的变革 168
3.4 中国证券经纪业务基本状况的实证研究 171
3.5 中国证券经纪业务多角度展望 188
3.5.1 证券经纪业务仍然充满机会 188
3.5.2 证券经纪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190
3.6 中外券商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192
3.6.1 国外经纪业务营销的基本特点 193
3.6.2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94
3.6.3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营销策略选择 195
3.7 中外证券经纪人制度比较 197
3.7.1 美国主流经纪人模式 197
3.7.2 我国经纪人模式的现状及比较 204
3.7.3 我国经纪人制度的发展方向 208
3.8 证券自营业务 215
3.8.1 自营业务的特点 215
3.8.2 自营业务的基本原则 215
3.9 做市商制度 217
3.9.1 做市商制度的含义 217
3.9.2 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217
3.9.3 我国推行做市商制度的前景 218
第4章 中外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比较 228
4.1 并购的基本概念 228
4.2 并购的主要形式 229
4.3 并购动因 231
4.4 投资银行介入企业并购的经济原因分析 235
4.5 中外并购市场发展状况 237
4.5.1 国外并购市场特点 237
4.5.2 我国香港地区并购市场发展状况 239
4.5.3 国内企业并购状况及发展趋势 244
4.6 企业并购的一般程序 252
4.6.1 自我评估 252
4.6.2 选择并购的目标 252
4.6.3 目标企业价值评定 253
4.6.4 并购业务实际操作 256
4.6.5 并购后整合 257
4.7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258
4.8 并购融资工具的国际比较 259
4.8.1 成熟的资本市场并购融资工具品种非常丰富 260
4.8.2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工具品种单一 261
4.9 中外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比较 264
4.9.1 收购的法律体系比较 264
4.9.2 收购的当事人 271
4.9.3 中外收购方式比较 272
4.9.4 收购中的信息披露比较 276
4.9.5 收购的监管比较 278
4.9.6 收购监管的法律冲突和国际协调 280
4.9.7 外资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法律问题 281
4.10 反并购策略 294
4.10.1 事前反并购策略 294
4.10.2 事后反收购策略 295
第5章 中外投资银行理财顾问业务比较 312
5.1 理财顾问概述 312
5.2 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业务 313
5.3 中外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发展比较 316
5.3.1 国外投资银行财务顾问业务发展迅速 316
5.3.2 中国投资银行财务顾问业务基本状况 316
5.3.3 中国投资银行财务顾问业务发展趋势 320
5.4.1 管理咨询产业发展的经济原因 326
5.4 中外投资银行管理咨询业务比较 326
5.4.2 管理咨询产业的层次划分及地位分析 327
5.4.3 管理咨询业与投资银行业的关系 328
5.4.4 管理咨询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329
5.4.5 中外证券公司开展管理咨询业务的情况 330
5.5 投资银行的投资咨询业务 336
5.6 中外投资咨询业运作模式及定位比较 339
5.6.1 中外投资咨询业运行模式比较 339
5.6.2 中外投资咨询业在证券公司的定位比较 342
5.7 中国证券咨询业发展总体情况 345
5.7.1 中国证券咨询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345
5.7.2 当前中国证券投资咨询业的市场环境 346
5.7.3 证券投资咨询业的经营情况 350
5.7.4 中国证券咨询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352
5.8 其他顾问业务 364
6.1.1 风险投资的概念 373
6.1 风险投资概述 373
第6章 中外投资银行风险投资业务比较 373
6.1.2 风险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374
6.1.3 风险投资的特征 374
6.1.4 风险投资的利润来源 375
6.2 风险投资的运作主体 376
6.3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377
6.4 企业发展周期与风险投资的策略 379
6.5 风险投资运作程序与投资银行的作用 381
6.5.1 筹资阶段 381
6.5.2 评估阶段 382
6.5.3 交易阶段 387
6.5.4 辅导阶段 387
6.5.5 退出阶段 388
6.6 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状况 392
6.6.1 美国风险投资的基本情况 392
6.6.2 英国风险投资状况 394
6.6.3 法国风险投资状况 395
6.6.4 德国风险投资状况 396
6.6.5 日本风险投资状况 397
6.6.6 以色列风险投资状况 397
6.6.7 韩国风险投资状况 398
6.7 国外政府推动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措施 399
6.7.1 税收优惠政策 399
6.7.2 金融支持政策 400
6.7.3 政府采购政策 402
6.7.4 收益分配与激励政策 403
6.7.5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404
6.8 中国投资银行介入风险投资研究 406
6.8.1 中国投资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406
6.8.2 投资银行为风险投资服务的业务创新 408
6.8.3 投资银行为风险企业提供全方位创新服务 410
6.8.4 利用业务创新进行风险控制 412
7.1 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426
第7章 中外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比较 426
7.2 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类型 427
7.3 资产管理契约的内容与模式 429
7.4 海外资产管理发展情况 435
7.4.1 美国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现状 436
7.4.2 欧美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439
7.4.3 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442
7.5.2 形成阶段 446
7.5.1 萌芽阶段 446
7.5 中国投资银行业资产管理基本状况 446
7.5.3 迅速发展阶段 447
7.5.4 规范发展阶段 460
7.6 中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组织创新 461
7.6.1 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重要意义 461
7.6.2 资产管理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 463
7.7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创新研究 465
8.1.1 项目融资的定义及特征 482
8.1 项目融资概述 482
第8章 中外投资银行项目融资业务比较 482
8.1.2 项目融资的适用范围 483
8.1.3 项目融资的当事人 484
8.1.4 项目融资的基本程序 486
8.2 项目可行性分析与风险评价 488
8.2.1 项目可行性分析 488
8.2.2 项目风险鉴别 489
8.3 项目投资结构设计 491
8.3.1 公司型合资结构 492
8.3.2 合伙制结构 493
8.3.3 非公司型合资结构 498
8.4 项目融资结构设计 500
8.4.1 投资者直接安排的融资结构 501
8.4.2 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 502
8.4.3 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503
8.4.4 以“生产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503
8.4.5 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504
8.4.6 BOT项目融资模式 507
8.5 项目融资的资金选择 508
8.5.1 确定资金结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509
8.5.2 股本资金与准股本资金 510
8.5.3 债务资金 515
8.6 项目担保的安排 517
8.6.1 项目担保的两种基本形式 517
8.6.2 项目担保人 518
8.6.3 项目担保的类型 521
第9章 中外投资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比较 528
9.1 国外投资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 528
9.2 投资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种类 531
9.3 几种主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及其运行机制 533
9.3.1 远期 533
9.3.2 期货 534
9.3.4 互换 535
9.3.3 期权 535
9.4 投资银行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开发过程 537
9.5 投资银行介入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538
9.5.1 提高盈利性 538
9.5.2 提高安全性 539
9.5.3 提高流动性 540
9.6 投资银行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 540
9.7 中国投资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市场条件分析 542
9.7.1 混业经营趋势形成创新的外在环境 542
9.7.2 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544
9.7.3 机构投资者不断发展壮大是引导创新的市场力量 545
9.8 中外股票期权比较 546
9.8.1 股票期权在国外和地区的发展 546
9.8.2 我国发行股票期权的重要意义 547
9.8.3 中外股票期权的异同 549
9.8.4 建立我国股票期权制度面临的问题 551
9.8.5 推行股票期权的对策建议 553
9.9 中外期货投资基金比较 555
9.9.1 国外期货投资基金发展概况 555
9.9.2 我国期货投资基金设立的市场基础 556
9.9.3 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对策 558
9.10 中外信用交易比较 559
9.10.1 发达国家和地区信用交易的基本模式及其发展 559
9.10.2 信用交易对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562
9.10.3 信用交易对国家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 564
9.10.4 开展信用交易的政策建议 565
9.11 中外股指期货比较 567
9.11.1 股指期货的功能及意义 567
9.11.2 中国开设股指期货的基本条件分析 569
9.11.3 股指期货的主要运作特点 572
9.11.4 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探讨 575
9.11.5 股指期货对我国股市现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579
主要参考文献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