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1.植物病毒学导论 1
1.1 病毒的发现 1
1.2 马铃薯病毒病的历史 3
1.3 关于马铃薯病毒的早期研究 4
1.4 病毒的性质及其寄主 5
1.5 类似病毒病的病原 8
1.6 马铃薯病毒病的控制和治疗 9
1.7 推荐文献 10
2.嫁接和机械传播 12
2.1 卫生 12
2.2 嫁接 14
2.2.1 方法和材料 15
2.2.2 鉴定品种对PVA、PVX和PVY的田间抗性 18
2.2.3 块茎嫁接接种的优点 20
2.3 机械传播 20
2.3.1 汁液接种 21
2.3.2 通过接触或介体传播 22
2.4 推荐文献 24
3.蚜虫:生活周期及其传病毒规律 25
3.1 几个有关蚜虫种的生活史 27
3.1.1 桃蚜 27
3.1.2 其他蚜种 30
3.2 气候影响 32
3.3 春季蚜群 33
3.3.1 越冬寄主 33
3.3.2 春季蚜群大小的估计 34
3.4 夏季蚜群 36
3.4.1 夏季蚜群大小的估计 37
3.4.2 天敌 41
3.4.3 夏季飞翔中的变异 43
3.5 田间病毒的引入与扩散 44
3.6 病毒防治中蚜虫资料的应用 48
3.7 传毒介体生物防治的展望 52
3.8 推荐文献 53
4.土传病毒 54
4.1 分类 55
4.2 真菌传播的病毒 56
4.2.1 烟草坏死病毒 56
4.2.2 马铃薯蓬顶病毒 57
4.2.3 马铃薯X病毒 57
4.3 线虫传播的病毒 58
4.3.1 番茄黑环病毒 58
4.3.2 烟草脆裂病毒 59
4.4 防治 63
4.5 推荐文献 64
5.病毒提纯 66
5.1 增殖病毒 67
5.2 感染病毒植物材料的贮存 68
5.3 感病组织的磨碎和汁液的提取 69
5.4 研磨和病毒提纯用的缓冲液 69
5.5 粗提取液的澄清 70
5.6 澄清提取液的进一步提纯 72
5.7 马铃薯病毒的提纯 74
5.8 提纯的例子 77
5.9 推荐文献 79
6.电子显微镜技术 81
6.2.1 载网和薄膜 84
6.2 病毒标本的制备 84
6.1 电子显微镜的使 84
6.2.2 投影和染色 86
6.2.3 在薄膜上沉积病毒 87
6.3 病毒颗粒的大小、测量和计数 88
6.3.1 颗粒的大小 88
6.3.2 放大校准的标准 90
6.3.3 病毒颗粒的计数 91
6.4 在诊断中的应用 91
6.5 推荐文献 94
7.血清学 96
7.1 抗血清的生产 96
7.1.1 注射用抗原悬液的制备 97
7.1.2 免疫方法 97
7.1.4 血清分离 100
7.1.3 家兔的采血 100
7.1.5 抗血清的吸收 101
7.1.6 抗血清的贮存 101
7.2 血清学在植物病毒鉴定中的应用 102
7.2.1 试管沉淀试验 102
7.2.2 点滴沉淀试验 102
7.2.3 凝聚试验 104
7.2.4 凝胶扩散试验 106
7.2.5 植物病毒间的血清学关系 107
7.3 影响沉淀反应的因素 108
7.3.1 纯度 108
7.3.2 浓度 109
7.3.3 区带现象 109
7.3.5 自发絮凝作用 112
7.3.6 对照试验 112
7.3.4 含盐,pH和温度 112
7.4 结论 113
7.5 推荐文献 113
8.指示植物 115
8.1 指示植物的类型 115
8.1.1 系统感染寄主 115
8.1.2 局部病斑寄主 116
8.2 接种方法 119
8.3 影响供试叶片感病性的因素 121
8.3.1 植株内部和植株间的差异 121
8.3.2 肥料 122
8.3.3 接种前的光照 122
8.3.4 接种后的光照 123
8.3.6 病毒浓度 124
8.3.5 温度 124
8.4 “A6”叶片试验方法的常规应用 125
8.5 概要 126
8.6 推荐文献 126
9.组织学、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 128
9.1 韧皮部的坏死 128
9.2 胼胝质的形成 128
9.2.1 艾格尔朗格(Igel Lange)试验方法 129
9.2.2 影响过量产生胼胝质的因素 130
9.3 包含体 132
9.4 推荐文献 133
10.马铃薯病毒:特性和症状 134
10.1 接触传播的病毒 135
10.1.1 马铃薯X病毒 135
10.1.2 马铃薯S病毒 139
10.1.3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141
10.1.4 烟草花叶病毒 142
10.2 蚜虫传播的病毒 143
10.2.1 马铃薯A病毒 143
10.2.2 马铃薯Y病毒 146
10.2.3 马铃薯M病毒 150
10.2.4 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 153
10.2.5 苜蓿花叶病毒 157
10.2.6 马铃薯卷叶病毒 160
10.2.7 黄瓜花叶病毒 162
10.3 其他昆虫传播的马铃薯病毒 163
10.3.1 番茄斑萎病毒 163
10.3.2 安第斯马铃薯隐潜病毒 163
10.4 土传病毒 163
10.4.1 烟草脆裂病毒 163
10.4.2 马铃薯蓬顶病毒 166
10.4.3 烟草坏死病毒 168
10.4.4 番茄黑环病毒 169
10.5 叶蝉传播的病原体 169
10.5.1 马铃薯黄矮病毒 169
10.5.2 紫苑黄化(类菌质体) 170
10.5.3 番茄束顶(类菌质体) 171
10.5.4 番茄巨芽(类菌质体) 171
10.5.5 马铃薯丛枝(类菌质体) 172
10.6 推荐文献 173
11.病毒在马铃薯植株内的转移及成龄植株抗性 175
11.1 转移 176
11.2 各种病毒转移的差异 179
11.3 不同品种之间病毒转移的差异 181
11.4 病毒的转移及其对种薯栽培的重要意义 182
11.5 推荐文献 185
12.大田作物病毒侵染的范围及其造成的损失 186
12.1 个体茎的生长 187
12.2 作物的生长 187
12.3 PLRV再侵染的效应 190
12.4 其他病毒的作用 191
12.5 侵染对块茎重量、数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192
12.6 实践意义 193
12.7 推荐文献 194
13.治疗 196
13.1 热处理 197
13.2 分生组织培养 199
13.2.1 方法 200
13.2.2 影响分生组织培养成功的因子 204
13.3 热处理后的分生组织培养 205
13.4 分生组织中的病毒 206
13.5 结论 208
13.6 推荐文献 208
14.荷兰对蚜虫传毒媒介的控制 210
14.1 应用一○五九(Systox)的试验 211
14.1.1 对蚜虫数量的影响 212
14.1.2 对蚜虫捕食性天敌的作用 212
14.1.3 防止PLRV传播的效果 213
14.1.4 对PVA和PVY传播的影响 215
14.1.5 对产量的影响 218
14.2 其他试验 218
14.3 实践的结论 219
14.4 推荐文献 219
15.抗病毒育种 221
15.1.1 马铃薯卷叶病毒 223
15.1 对侵染的抗性育种 223
15.1.2 其他病毒 227
15.2 过敏性育种 227
15.2.1 马铃薯A、X和Y病毒 228
15.2.2 马铃薯S病毒 231
15.2.3 过敏性的实用意义 231
15.3 高度抗性育种 231
15.3.1 对马铃薯X病毒的高度抗性 231
15.3.2 对马铃薯Y和A病毒的高度抗性 232
15.3.3 高度抗性的鉴定方法 233
15.4 对土传病毒的抗性 235
15.4.1 烟草脆裂病毒 235
15.4.2 马铃薯蓬顶病毒 239
15.5 推荐文献 240
16. 荷兰种用马铃薯栽培技术 242
16.1 种用马铃薯的栽培原则 243
16.1.1 健康 243
16.1.2 产量 244
16.1.3 块茎大小的级别 245
16.2 冬季贮藏和块茎的准备工作 247
16.2.1 休眠 247
16.2.2 浸种 248
16.2.3 贮藏和催芽 248
16.2.4 切块 250
16.3 施肥 250
16.3.1 绿肥 250
16.3.2 氮肥 251
16.3.3 磷肥 251
16.4 整理种子田 252
16.3.5 镁及微量元素 252
16.3.4 钾肥 252
16.4.1 壤质土 253
16.4.2 砂质土 253
16.5 播种 254
16.5.1 马铃薯播种机 254
16.5.2 芽的损伤 256
16.6 中耕 256
16.7 对病原的防治 258
16.7.1 病毒病 258
16.7.2 马铃薯疮痂病 258
16.7.3 马铃薯晚疫病 259
16.8 毁灭茎叶 259
16.8.1 消灭茎叶的方法 259
16.9.1 收获机 261
16.9 收获 261
16.9.2 运输 262
16.10 贮藏 263
17.3.1 种用马铃薯最初的原种 263
16.11 大小的定级 264
16.12 推荐文献 265
17.荷兰种薯的检验和质量定级 266
17.1 检验的目的 267
17.2 质量的定级 267
17.3 定级的几个参数 268
17.3.2 田间检验 271
17.3.3 拉秧日期 275
17.3.4 测定块茎指数(收获后的控制) 276
17.4 检验的结果 279
17.5 成批种薯的检验和发证书 279
在本书各章中提及的马铃薯品种说明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