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分子 第6卷 多糖II-真核生物多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比)贝特斯(S. De Baets)等主编;陈代杰,罗敏玉主译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555757
  • 页数:5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真核生物多糖的结构多样性,生物功能特异性以及作为生理活性物质学的应用。

1 支链淀粉&Timothy D.Leathers博士 郝学秦 译 1

1.1引言 1

1.2历史概况 2

1.3化学结构 2

1.4生理作用 5

1.5化学分析 5

1.6来源 6

1.7生物合成 6

1.7.1培养条件和细胞形态学 6

1.7.2生物合成机制 10

1.8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11

1.9生物降解 12

1.10生产 14

1.11特性和应用 15

1.12专利 18

1.13前景和展望 20

1.14缩略语 21

1.15参考文献 21

2 硬葡聚糖&IoannisGiavasis,LindaM.Harvey博士,BrianMcNeil博士 郝学秦译 34

2.1引言 34

2.2历史概况 35

2.3化学结构 36

2.4来源 37

2.5功能 37

2.6生理学 39

2.6.1温度的影响 39

2.6.2 pH值的影响 39

2.6.3溶氧的影响 40

2.6.4通气和搅拌的影响 41

2.6.5培养基成分的影响 41

2.6.6其他因素的影响 42

2.6.7副产物的形成 42

2.7生物化学 43

2.8分子遗传学 44

2.9生物降解 44

2.10生产 45

2.10.1生产厂商 45

2.10.2世界市场 45

2.10.3应用 45

2.11前景和展望 47

2.12专利 47

2.13缩略语 49

2.14参考文献 50

3 裂褶菌多糖&UdoRau博士 梁赤周 译 55

3.1引言 55

3.2历史概况 55

3.3化学结构 56

3.4化学分析 59

3.5来源和生理功能 59

3.6生物合成 60

3.7分子遗传学 64

3.8生物降解 65

3.9生产 65

3.9.1分批培养 65

3.9.2连续培养 68

3.10下游处理 70

3.10.1细胞分离 70

3.10.2裂褶菌多糖的纯化和浓缩 70

3.11世界市场 71

3.12特性 71

3.13应用和专利 73

3.14前景和展望 76

3.15缩略语 76

3.16参考文献 78

4 酵母胞外多糖&Sophie De Baets,Sara Du Laing,EricJ.Vandamme博士、教授 朱丽译 84

4.1引言 84

4.2历史概况 85

4.3化学结构 85

4.3.1子囊酵母 85

4.3.1.1念珠菌 85

4.3.1.2汉森酵母 86

4.3.2担子酵母 88

4.3.2.1银耳属 88

4.3.2.2隐球菌属 91

4.3.2.3红酵母属 94

4.3.2.4掷孢酵母 94

4.4化学分析和检测 95

4.5来源 95

4.6功能 96

4.7生物合成 97

4.8分子遗传和调控 98

4.9生物降解 99

4.10生产 99

4.11特性和应用 101

4.11.1汉森酵母 101

4.11.2银耳属 101

4.11.2.1银耳 101

4.11.2.2黄金银耳 101

4.11.2.3香栓菌 101

4.11.3红酵母属 102

4.11.4浅红掷孢酵母 102

4.12前景和展望 102

4.13专利 103

4.13.1汉森酵母 103

4.13.2银耳 103

4.13.3黄金银耳 104

4.13.4劳伦梯隐球菌 104

4.14缩略语 104

4.15参考文献 104

5 真菌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Martin G.Peter博士、教授 朱丽译 110

5.1引言 110

5.2化学结构 110

5.2.1壳多糖 111

5.2.2脱乙酰壳多糖 111

5.2.3多酚色素 111

5.3来源 112

5.4生理功能 112

5.5化学分析和检测 113

5.6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生物合成 113

5.6.1壳多糖合酶 113

5.6.1.1 CS的酶学性质和亚细胞定位 114

5.6.1.2 CS的遗传学 116

5.6.1.3 CS的调控 117

5.6.1.4 CS的抑制 117

5.6.2葡聚糖转移酶 118

5.6.3壳多糖脱乙酰酶 118

5.6.3.1 CDA的酶学 118

5.6.3.2 CDA的基因 119

5.6.3.3 CDA的调控 120

5.7生物降解 120

5.7.1壳多糖酶 120

5.7.1.1真菌壳多糖酶的酶学 120

5.7.1.2壳多糖酶的基因 122

5.7.1.3壳多糖酶的调控 123

5.7.2脱乙酰壳多糖酶 124

5.7.2.1脱乙酰壳多糖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124

5.7.2.2脱乙酰壳多糖酶的酶学 124

5.7.2.3植物中的脱乙酰壳多糖酶 126

5.7.2.4脱乙酰壳多糖酶的基因 126

5.7.2.5脱乙酰壳多糖酶的调控 127

5.7.3外-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127

5.8生物技术生产方法 127

5.8.1脱乙酰壳多糖产生菌的筛选 128

5.8.2从真菌生物物质中分离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 129

5.8.3 CDA的生产 129

5.9应用 129

5.9.1有色物质的吸附 129

5.9.2金属离子的吸附 130

5.9.3医疗保健 130

5.10前景和展望 130

5.11专利 131

5.12致谢 131

5.13缩略语 131

5.14参考文献 132

6 真菌细胞壁聚糖&Shung-ChangJong博士 朱丽译 144

6.1引言 144

6.2历史概况 145

6.3免疫调节和抗肿瘤聚糖 146

6.3.1 β-聚糖及其蛋白复合物 147

6.3.2杂多糖及其蛋白复合物 150

6.3.3化学修饰 151

6.4抗病毒聚糖 151

6.5抗菌聚糖 152

6.6保肝聚糖 153

6.7抗纤维化聚糖 153

6.8抗炎聚糖 153

6.9抗糖尿病和降血糖聚糖 154

6.10降胆固醇聚糖 154

6.11专利 154

6.12前景和展望 155

6.13缩略语 156

6.14参考文献 157

7 酿酒酵母细胞壁β-葡聚糖&GerritJ.P.Dijkgraaf,HuijuanLi博士,Howard Bussey博士 姚春喜译 162

7.1引言 162

7.2历史概况 163

7.2.1细胞壁研究的方法学进展 163

7.2.2酵母葡聚糖分子结构的解析 165

7.2.3交联到壳多糖上而引起的葡聚糖碱不溶性 166

7.3酵母葡聚糖的结构研究 166

7.4葡聚糖合成的酶学 169

7.5参与β-1,3-葡聚糖生物合成的基因产物 171

7.5.1 Fks1p和Fks2p 172

7.5.2 Rho1p 174

7.5.3 Gns1p 176

7.5.4 Knr4p 177

7.5.5 Hkr1p 177

7.6参与β-1,6-葡聚糖生物合成的基因产物 178

7.6.1内质网 178

7.6.2高尔基体 179

7.6.3细胞质和细胞表面 180

7.7葡聚糖的构建和交联 181

7.7.1葡聚糖酶 181

7.7.2葡聚糖基转移酶 182

7.8酵母β-葡聚糖的应用 182

7.9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183

7.10前景和展望 183

7.11致谢 185

7.12缩略语 185

7.13参考文献 186

8 海藻藻酸盐&KurtIngarDraget博士,OlavSmidsrφd博士、教授, GudmundSkj?k-Br?k博士、教授 姚春喜译 194

8.1引言 194

8.2历史概况 195

8.3化学结构 195

8.4构象 196

8.5来源及其对组分和结构的影响 197

8.6生理功能 198

8.7化学分析和检测 198

8.7.1化学组成和序列 198

8.7.2分子量 198

8.7.3检测和定量 199

8.8生物合成和生物降解 199

8.9生产:生物技术和传统工艺 200

8.9.1从天然资源/发酵产物中分离产品 200

8.9.2分子遗传学和体外修饰 201

8.9.3当前的和预测的世界市场及成本 202

8.9.4藻酸盐的生产厂商 202

8.10特性 203

8.10.1物理性质 203

8.10.1.1溶解性 203

8.10.1.2选择性离子结合 204

8.10.1.3凝胶的形成和离子交联 206

8.10.1.4凝胶的形成和藻酸凝胶 207

8.10.2物质特性 207

8.10.2.1稳定性 207

8.10.2.2离子交联凝胶 208

8.10.2.3藻酸凝胶 210

8.10.3“生物学”性质 212

8.11应用 212

8.11.1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212

8.11.2医药中的应用 212

8.11.3食品中的应用 213

8.12相关专利 214

8.13前景和展望 216

8.14致谢 216

8.15缩略语 216

8.16参考文献 217

9 角叉菜聚糖&FredvandeVelde博士,GerhardA.DeRuiter博士 姚春喜译 221

9.1引言 221

9.2历史概况 222

9.3化学结构 223

9.3.1概述 223

9.3.2分子结构 223

9.4来源 225

9.5生理功能 226

9.6化学分析 227

9.6.1分离与分级 227

9.6.1.1分离 227

9.6.1.2分级 228

9.6.1.3小分子量组分的分离 228

9.6.2红外光谱 228

9.6.3核磁共振光谱 229

9.6.4色谱分析 230

9.6.4.1分子量的确定 231

9.6.4.2硫酸酯含量 231

9.6.4.3单糖组成 231

9.6.4.4糖苷键的分析 232

9.7生物合成 232

9.8胞外生物降解 232

9.8.1降解的酶学 233

9.8.2降解的遗传学基础 233

9.9生产 234

9.9.1海藻的采集 234

9.9.2海藻的种植 234

9.9.3生产 234

9.9.4经修饰的角叉菜聚糖的功能 236

9.9.5当前世界市场 236

9.9.6生产角叉菜聚糖的厂商 237

9.10性质 237

9.10.1物理性质 237

9.10.1.1溶解性 237

9.10.1.2线圈-螺旋转换 237

9.10.1.3黏度 239

9.10.1.4凝胶化作用 239

9.10.1.5与树胶的协同作用 239

9.10.1.6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40

9.10.2化学性质 240

9.10.3安全性 240

9.11应用 240

9.11.1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240

9.11.2医药中的应用 241

9.11.3作为药物赋形剂的应用 241

9.11.4个人和家庭护理中的应用 241

9.11.5农业中的应用 242

9.11.6食品中的应用 242

9.11.7其他方面的应用 243

9.12相关专利 243

9.13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243

9.14前景和展望 244

9.15缩略语 244

9.16参考文献 245

10 纤维素&DieterKlemm博士、教授,Hans-PeterSchmauder博士、教授, ThomasHeinze博士、教授 郝学秦译 詹怀宇审校 248

10.1引言和历史概况 248

10.2来源 249

10.2.1天然纤维素 249

10.2.2合成纤维素 251

10.3结构和分析 251

10.3.1氢键结合 252

10.3.2晶体结构 252

10.3.2.1纤维素Ⅰ型 252

10.3.2.2其他纤维素的多晶型 254

10.3.3形态 255

10.3.4分析 256

10.4生理功能 257

10.5生物合成 257

10.5.1聚合酶的底物合成 258

10.5.2聚合酶系统和生物合成酶学 259

10.5.3合成的遗传基础 260

10.5.4合成的调控 260

10.5.5对植物纤维素合成研究中尚未得到解决的一些问题的总结 261

10.6生物降解 262

10.6.1细胞内生物降解 262

10.6.2细胞外生物降解 262

10.7利用生物技术生产 264

10.8性质 265

10.8.1物理性质和材料性质 265

10.8.2化学性质 266

10.9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269

10.9.1工业应用 270

10.9.1.1再生纤维素产品 270

10.9.1.2微晶纤维素 273

10.9.1.3纤维素酯 273

10.9.1.4纤维素酯醚的混合物 275

10.9.1.5氧化产品 277

10.9.2其他应用 277

10.10生物合成、生物降解和生物应用的相关专利 278

10.11现存问题和局限性 280

10.12前景和展望 281

10.13缩略语 281

10.14参考文献 282

11 种子胶&Stephan Dierckx博士,Koen Dewettinck博士、教授 袁建勇译 290

11.1引言 290

11.2历史概况 290

11.3化学结构 291

11.4来源 293

11.4.1简介 293

11.4.2长角豆 294

11.4.3瓜耳胶 295

11.4.4刺云实胶 295

11.5功能 295

11.6生物化学 296

11.7生物降解 296

11.8生产 297

11.8.1生产工艺和生产厂商 297

11.8.2世界市场 299

11.8.3应用 299

11.8.3.1一般特征 299

11.8.3.2长角豆胶 301

11.8.3.3瓜耳胶 302

11.8.3.4刺云实胶 304

11.9前景和展望 304

11.10专利 304

11.11缩略语 306

11.12参考文献 307

12 果胶&Marie-ChristineRalet博士,EstelleBonnin博士,Jean-FrancoisThibault博士 袁建勇译 310

12.1引言 310

12.2历史概况 311

12.3果胶的化学结构 311

12.3.1初级结构 311

12.3.1.1主链 312

12.3.1.2侧链 314

12.3.1.3结构单元的分布 314

12.3.1.4非糖取代基 315

12.3.2细胞壁中果胶的来源和分布 315

12.3.3大分子特性 316

12.3.3.1摩尔质量 316

12.3.3.2构象 317

12.4果胶的分析 318

12.4.1提取 318

12.4.2果胶成分的分析 318

12.4.2.1半乳糖醛酸 318

12.4.2.2中性糖 318

12.4.2.3取代 319

12.5果胶的生物合成 319

12.6分子遗传学 320

12.7果胶降解 320

12.7.1化学降解 320

12.7.1.1在酸性介质中的降解 321

12.7.1.2在中性或碱性介质中的降解 321

12.7.2由果胶裂解酶产生的生物降解 321

12.7.2.1 HG-降解酶 321

12.7.2.2 “毛发状”区域的降解酶 323

12.7.3果胶和植物产品的转化 324

12.7.3.1质地 325

12.7.3.2在水果和蔬菜加工过程中果胶水解酶的工业应用 326

12.8工业果胶 329

12.8.1目前的原料 329

12.8.2果胶的提取 330

12.8.3法规与世界市场 330

12.9果胶的凝胶特性与应用 331

12.9.1高甲氧基果胶 331

12.9.2低甲氧基果胶 333

12.10稳定性 334

12.11前景和展望 335

12.12缩略语 335

12.13参考文献 337

13 淀粉&RichardFrankTester博士,JohnKarkalas博士 殷瑜译 344

13.1引言与历史回顾 344

13.2来源、资源及产品 345

13.3淀粉颗粒的形态学和组成 347

13.3.1形态学 347

13.3.2多糖 348

13.3.3脂类 350

13.3.4蛋白质 350

13.3.5矿物质 350

13.4淀粉的生物合成及颗粒沉积 351

13.4.1生物合成 351

13.4.1.1碳源的供应与输送 351

13.4.1.2细胞质中蔗糖的累积 351

13.4.1.3细胞质中蔗糖至葡萄糖-6-磷酸的转化过程 351

13.4.1.4造粉体中葡萄糖-6-磷酸至葡萄糖-1-磷酸的转化过程 352

13.4.1.5造粉体内葡萄糖-1-磷酸至α-葡聚糖的转化过程 352

13.4.2淀粉颗粒的沉积 353

13.5淀粉颗粒的结构 354

13.5.1颗粒的主要特征 354

13.5.1.1螺旋状结构 354

13.5.1.2 A-型多晶型物,B-型多晶型物和C-型多晶型物 354

13.5.1.3晶型的和非晶型的双螺旋链 356

13.5.1.4单螺旋链 356

13.5.1.5 V-型螺旋 356

13.5.1.6无脂肪的(FAM)及脂肪复合的(LAM)直链淀粉 357

13.5.2结晶度 357

13.5.3颗粒的构造 357

13.6物理特性 362

13.6.1淀粉颗粒的显微结构 362

13.6.1.1光学显微结构 362

13.6.1.2电镜显微结构 362

13.6.1.3原子显微镜结构 363

13.6.2糊化及溶胀 363

13.6.3淀粉的流变学特性 364

13.6.3.1黏度 365

13.6.3.2牛顿流体及非牛顿流体 365

13.6.3.3凝胶性质 366

13.6.3.4明胶化淀粉分散体的黏度测定法 367

13.6.4直链淀粉的螺旋复合物 368

13.6.5淀粉的还原 368

13.6.6抗性淀粉 369

13.6.6.1Ⅰ型抗性淀粉 370

13.6.6.2Ⅱ型抗性淀粉 370

13.6.6.3Ⅲ型抗性淀粉 371

13.6.6.4Ⅳ型抗性淀粉 371

13.6.6.5包含体复合物 371

13.7淀粉性状的改良 371

13.7.1改性的必要性 371

13.7.1.1化学改性 371

13.7.1.2酶法改性 373

13.7.1.3物理改性 373

13.8淀粉的分析 374

13.8.1早期测定淀粉的方法 374

13.8.2定量的酶学方法 374

13.8.2.1自动仪器测定法 375

13.8.2.2用于鉴定淀粉特性的方法 375

13.9淀粉的工业生产 375

13.9.1常规原则 375

13.9.1.1玉米 376

13.9.1.2小麦 377

13.9.1.3大米 377

13.9.1.4高粱 377

13.9.1.5土豆 378

13.9.1.6木薯 378

13.9.1.7红薯 378

13.9.1.8竹芋 378

13.9.1.9西米 378

13.9.2淀粉的用途 379

13.9.2.1食品用途 379

13.9.2.2工业用途 379

13.10淀粉的水解产物 379

13.10.1简介 379

13.10.1.1酸水解产物 380

13.10.1.2酸-酶-水解糖浆 380

13.10.1.3酶水解糖浆 381

13.10.2其他水解产物 382

13.10.2.1麦芽糊精 382

13.10.2.2环糊精 382

13.10.2.3氢化糖浆及多元醇 383

13.10.3水解产物的用途 383

13.11结语 384

13.12缩略语 384

13.13参考文献 386

14 菊粉&Anne Franck博士,Leen De Leenheer 殷瑜译 398

14.1引言 398

14.2历史概述 399

14.3化学结构 399

14.4天然来源 401

14.5生理学功能 403

14.6化学分析及检测 403

14.6.1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 403

14.6.2气相色谱法 403

14.6.3 HPAEC分析 405

14.6.4全甲基化分析 406

14.6.5食品中菊粉和寡聚果糖的定量测定 406

14.6.6食品中菊粉的定量测定 407

14.7生物合成 407

14.7.1微生物果聚糖的合成 407

14.7.2 FOS的体外合成 407

14.7.3植物来源菊粉的合成 408

14.7.3.1生物化学 408

14.7.3.2分子遗传学 408

14.8生物降解 409

14.8.1植物内源性降解 409

14.8.1.1生物化学 409

14.8.1.2分子遗传学 410

14.8.2来源于酵母和霉菌的酶在体外催化的水解 410

14.9生产 411

14.9.1始于蔗糖的FOS生产 411

14.9.2植物来源的商品菊粉 412

14.9.2.1农业状况 412

14.9.2.2加工 413

14.9.3菊粉和FOS的工业化生产 414

14.9.4生产规模 415

14.10性质 415

14.10.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15

14.10.2物质属性 417

14.10.3生物学特性 417

14.10.3.1不可消化性 418

14.10.3.2热量值 418

14.10.3.3脂代谢的改善 418

14.10.3.4对消化道功能的影响 419

14.10.3.5肠道微生态的调节 419

14.10.3.6对糖尿病的适用性 420

14.10.3.7癌症危险的降低 420

14.10.3.8促进矿物质的吸收 421

14.10.3.9肠道的可接受性 421

14.11食品中的应用 422

14.12非食品行业的开发及其应用 423

14.13前景和展望 424

14.14专利 424

14.15致谢 427

14.16缩略语 427

14.17参考文献 428

15 动物来源的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MartinG.Peter博士、教授 金飞燕,苏旭霞译 435

15.1引言 435

15.2历史概况 436

15.3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结构 436

15.3.1溶液中的构象 437

15.3.2晶体结构 437

15.4来源 438

15.5生理功能 439

15.6动物中壳多糖的检测及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分析 440

15.6.1生物样品中壳多糖的检测 440

15.6.2 FA值的测定 440

15.6.2.1红外光谱 441

15.6.2.2核磁共振光谱 441

15.6.2.3滴定法 443

15.6.3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寡糖的质谱 443

15.6.4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大分子特性 444

15.6.4.1黏度测定 444

15.6.4.2色谱法 445

15.7动物壳多糖的生物合成 445

15.7.1聚合酶底物的合成 445

15.7.2壳多糖合酶的酶学 445

15.7.2.1壳多糖生物合成的鉴定 446

15.7.2.2 GlcNAc的聚合反应 446

15.7.2.3高聚物的转运和终止 447

15.7.2.4壳多糖合成的抑制 447

15.7.3壳多糖合成的遗传学基础 448

15.7.3.1细菌和脊椎动物的类壳多糖合酶基因 448

15.7.4壳多糖合成的调控 449

15.7.4.1酶水平 449

15.7.4.2转译水平 449

15.7.4.3转录水平 449

15.8生物降解 450

15.8.1壳多糖降解的酶学 450

15.8.1.1壳多糖酶简介 451

15.8.1.2壳多糖酶的来源和功能 453

15.8.1.3壳多糖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456

15.8.1.4壳多糖酶的抑制 457

15.8.1.5溶菌酶 458

15.8.1.6壳多糖结合蛋白和植物凝集素 458

15.8.1.7壳寡糖的跨膜转运和胞内降解 459

15.8.2壳多糖酶的基因 460

15.8.3降解的调控 462

15.9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生产 462

15.9.1从甲壳废弃物中分离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 463

15.9.1.1资源 463

15.9.1.2化学加工过程 464

15.9.1.3发酵过程 464

15.9.1.4壳多糖的酶法脱乙酰 465

15.9.2低分子量壳多糖、脱乙酰壳多糖和壳寡糖的制备 465

15.9.2.1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解聚 465

15.9.2.2壳寡糖的合成 466

15.9.2.3壳多糖非生物合成 467

15.9.3当前世界市场和经济状况 467

15.9.4生产壳多糖、脱乙酰壳多糖及相关高聚物的厂商 467

15.10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性质 468

15.10.1理化性质 468

15.10.2由壳多糖或脱乙酰壳多糖制备得到的材料 469

15.10.2.1薄膜、滤膜和纤维 469

15.10.2.2多聚电解质复合物 470

15.10.2.3脂肪结合性质 470

15.10.3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化学性质 470

15.10.3.1反应性 470

15.10.3.2衍生物 470

15.10.3.3杂合高聚物 472

15.10.4生物学性质 472

15.10.4.1在哺乳动物系统中的生物学活性 472

15.10.4.2抗菌活性 473

15.10.4.3在植物中的诱导剂活性 473

15.11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应用 474

15.11.1工业应用 475

15.11.1.1废水处理工程 475

15.11.1.2纤维、纺织品和无纺布 476

15.11.1.3造纸 476

15.11.1.4生物工程 477

15.11.2在医疗和保健中的应用 477

15.11.2.1减肥和抗高脂血症 477

15.11.2.2骨骼再生和假体移植 478

15.11.2.3管药物和手术 479

15.11.2.4伤口修复和人造皮肤 479

15.11.2.5在其他医学方面的应用 479

15.11.2.6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毒理学 479

15.11.2.7法规方面的制约因素 480

15.11.3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481

15.11.3.1经黏膜给药 481

15.11.3.2缓释制剂 481

15.11.4化妆品 481

15.11.5农业 482

15.11.6食品 482

15.12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482

15.13前景和展望 483

15.14有关壳多糖和脱乙酰壳多糖的分离、生产和应用的专利 483

15.15致谢 502

15.16缩略语 503

15.17参考文献 505

16 蛋白聚糖&TakuoNakano博士,WalterT.Dixon博士,LechOzimek博士 郝学秦译 522

16.1引言 522

16.2历史概况 523

16.3化学结构 524

16.3.1糖胺聚糖 524

16.3.2寡糖 526

16.3.3 GAG与核蛋白的连接 526

16.3.4核蛋白 527

16.4生物化学和生理学 530

16.4.1生物合成 530

16.4.2基因 531

16.4.3降解 532

16.4.4非哺乳动物酶 533

16.4.5蛋白多糖的提取 533

16.4.6 GAG的提取 534

16.4.7蛋白聚糖的分离 534

16.4.8蛋白聚糖的特性 535

16.4.9显微镜检查 536

16.4.10功能 537

16.5应用与生产 538

16.6前景和展望 539

16.7专利 539

16.8致谢 541

16.9缩略语 541

16.10参考文献 542

索引 550

译后小叙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