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旅游地质学的涵义 1
一、旅游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
二、旅游地质学与地学或地球科学之间的关系 1
三、旅游地质学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1
第二节地质旅游资源 2
一、地质旅游资源的涵义 2
二、人文景观实例分析 2
三、自然景观实例分析 3
第三节旅游地质学的分类 3
一、较完全的分类 3
二、从景观特征中总结后的启示 4
三、本书采用的地质学分类 5
第四节旅游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 5
一、古代与地质学有关的旅游 5
二、近代与当代的地质学旅游 7
三、旅游地质学的展望 8
第二章岩石矿物与旅游资源 11
第一节花岗岩与旅游资源 11
一、坚实的岩块 11
二、球状风化 12
三、浑圆的外表 13
四、“风动石” 14
五、圆形岩体露头 15
六、“碧海金沙” 17
第二节玄武岩与旅游资源 17
一、奇异的石头 17
二、炽热的岩流 18
三、新生的湖泊 20
四、火山口观光 20
五、六边柱状石林 21
第三节中、酸性喷出岩与旅游资源 22
一、独特的岩性 22
二、火山岩在雁荡 23
三、火山岩在桃渚 26
四、火山岩中的奇迹 27
五、火山岩的差异风化 28
第四节红砂岩与旅游资源 29
一、丹霞地貌 29
二、丹霞山的红砂岩 29
三、武夷山的红砂岩 30
四、凌云山的红砂岩 31
五、龙虎山与圭峰的红砂岩 35
六、我国北部的丹霞地貌 36
七、浙江省的丹霞地貌 37
八、红砂岩地区的千古疑谜——龙游石窟 38
第五节石灰岩与旅游资源 40
一、化学风化作用与岩溶现象 40
二、岩溶地貌类型 40
三、中国南方岩溶地区分布 42
四、中国北方及青藏高原的岩溶 43
五、桂林山水 44
六、路南石林 45
七、长江下游岩溶洞穴 46
八、浙江省的岩溶洞穴 47
第六节变质岩与旅游资源 50
一、变质岩形成与类型 50
二、苍山洱海的大理岩 50
三、山东泰山的古老变质岩 50
四、贵州梵净山的千枚岩 51
第三章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 53
第一节岩石的产状与岩层变形 53
一、岩石的产状 53
二、岩层的变形 56
三、岩石中的断裂构造 59
第二节节理与景点形成 61
一、武夷山的九曲溪 61
二、西天目山的“仙人锯板” 62
三、华山的“三截石” 62
四、武陵源的峰林 62
五、三清山的“万笏朝天” 63
六、冷水江波月洞中的网格槽沟 63
七、山东省的成山头 64
八、“象鼻山” 65
九、“一线天” 66
十、“试剑石” 66
十一、其他节理成景 67
第三节断层与景点形成 70
一、东岳泰山的巍峨 70
二、西岳华山的险峻 71
三、“奇秀甲天下”的庐山 73
四、恒山的悬空寺 76
五、武夷山九曲溪的河谷断层 77
六、长江边赤壁的断层 77
七、云梦山“鬼谷”的断层 78
八、金沙江上虎跳峡的断层 79
九、断层与瀑布 79
第四节断裂构造与景点形成 80
一、名泉、温泉 80
二、火山及熔岩 81
三、湖泊 82
四、其他断裂构造成景 83
第五节地质构造与景点分析举例 84
一、张家界地质与“穿越天门” 84
二、庐山地质与苏东坡名句 85
三、骊山地质与西安事变 86
四、桂林地质与岩洞的发育 88
五、地质构造与“风水宝地” 90
第六节地质构造与景点分布规律举例 92
一、浙江省地质构造与景点分布 92
二、杭州西湖地区地质构造与景点分布 94
三、云南省的地质构造与景点分布 94
四、福建省的地质构造与景点分布 95
第四章新构造运动与旅游资源 97
第一节新构造运动的基本问题 97
一、新构造运动的涵义 97
二、新构造运动的幅度 97
三、新构造运动的普遍性 98
第二节地壳强烈上升与景点形成 98
一、断块山 98
二、高级夷平面 100
三、高山湖泊与湿地 101
四、峡谷 102
五、雪山与冰川 106
六、峨嵋宝光 108
第三节地壳一般抬升与景点形成 109
一、丹霞地貌景区的形成 109
二、上升的河流阶地 109
三、多层岩溶洞穴 111
四、冰冻景观 112
五、高山奇松 113
六、沈括的论述 114
七、“悬棺葬”之谜 116
八、地壳上升与海岸景点的形成 118
九、世界著名的“24拐” 119
十、长江三峡库区地下的“中国通史” 120
第四节地壳下沉运动与景点的形成 120
一、江汉平原的沉降河床 120
二、九江凹陷与长江口的沉降河床 122
三、河床中沉降的岛屿 124
四、平原上沉降的地段 125
五、沉降成湖与文化遗址 127
六、沉降海岸与成景 128
七、沉降的干旱区盐湖 130
八、钱塘江下游沉降区 132
九、开封沉降平原下的考古奇迹 134
第五节新构造运动升沉差异与景点分布举例 134
一、浙江杭州附近地区 134
二、云南省西部地区 136
第五章外力地质作用成景分析(上)——河、湖、海、瀑 140
第一节河流 140
一、流域景点分析 140
二、河流探源 141
三、长江上的十二个“三” 142
四、其他河流成景 144
第二节湖泊 145
一、我国的五大湖泊分布区 145
二、我国东部滨海平原上的海迹湖 147
三、杭州西湖成景分析 148
四、江苏太湖成景分析 149
五、我国西南部的岩溶湖 152
六、遍布全国的人工湖泊 155
第三节海洋 159
一、我国海岸的形态 159
二、我国海岸的类型 160
三、著名海滨旅游景区 162
四、海岛景点分析 163
五、海岛类型 163
六、我国部分名岛简介 164
七、浙江省部分名岛简介 167
第四节瀑布 171
一、瀑布的形成与分类 171
二、瀑布的分布 174
三、瀑布自然景观 175
四、瀑布的命名 176
五、我国著名瀑布简介 176
第六章 外力地质作用成景分析(下)——风化、风、泉、土 181
第一节风化作用与成景 181
一、风化作用的时空概念 181
二、风化作用与成景 181
三、黄河三门峡的景点 183
四、柬埔寨的吴哥窟 184
五、破坏性风化作用的防治 185
第二节风力作用 185
一、风的侵蚀作用与成景 185
二、风的沉积作用与成景 188
三、神秘的沙漠腹地 191
四、沙漠给人留下的悬念 194
第三节泉水 196
一、泉水的形成与分类 196
二、部分特色名泉简介 197
三、奇泉与怪泉 200
四、名泉排序与名人泉 202
第四节土壤 202
一、土壤与旅游 202
二、五光十色的土壤 203
三、景点与土壤特征 203
四、土壤与旅游 204
五、黄土与旅游 205
六、土林与砂林景观 205
七、奇妙的土壤 207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旅游地质 209
第一节古人类文化遗址 209
一、古人类遗址 209
二、古人类文化遗址 210
第二节古文化艺术遗存 213
一、石窟 213
二、摩崖题刻 218
三、岩画 219
四、其他石刻 223
第三节“风水”环境与旅游 224
一、“风水学”与生态环境 224
二、风水与园林布局 225
三、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225
四、良好风水格局举例 227
五、浙江的几个古风水遗址 230
第四节探险旅游 233
一、探险旅游的意义 233
二、一位考察者的“平凡经历” 233
三、并不太险的“探险旅游” 234
四、并非探险的旅游遇险报道 238
五、向大自然挑战的探险故事 239
第五节特色旅游 243
一、特色旅游的意义 243
二、特殊人文环境游 243
三、特殊景物旅游 244
四、特殊古迹旅游 247
五、其他特色旅游 249
附录一地球内营力与外营力相互交叉作用与成景的关系 253
附录二岩石简明分类 254
附录三地质年代及统一地层表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