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论:关于二程的研究 1
一、近百年来二程思想研究的发展 2
(一)抗日战争以前的二程研究 2
(二)由抗战至20世纪60年代的二程研究 5
(三)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及其影响 7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程研究的发展 10
二、二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及本书的哲学立场 15
第二章 程明道即“一本”言工夫之义理格局 21
一、引言:“一本”之境界 21
二、“一本”境界之内涵与义理格局 26
(一)“一本”论作为一种圆顿的观照境界 26
(1)通过“本体”统摄“存在”——从把持本源的统摄意向破分别相的境界 26
(2)即“存在”即“本体”——绝对圆融之观照境界 32
(二)“一本”论作为一种极度简单化的生命情调 38
三、达至“一本”境界之工夫 44
(一)体悟——境界的提升、意识的转化 45
(二)渐悟渐修——“诚、敬、慎独”的把持工夫 51
第三章 程伊川之致知与涵养工夫 57
一、引言——伊川工夫论之一般性格 57
二、伊川格物穷理致知工夫之疑难 59
(一)“格物穷理致知”的道德实践意义 59
(二)疏解伊川“格物、致知”工夫的偏差 62
(1)将伊川“格物穷理”工夫类比于近代西方的科学归纳法 62
(2)将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套入伊川的理解之中 65
(3)伊川“格物致知”工夫的不同层次 69
三、伊川“格物、致知”之现象学与本体学的诠释 73
(一)通过读圣贤典籍去提升自己的道德生命 73
(1)读书与道德生命的提升:所读何书? 74
(2)对圣贤典籍的再体验:如何读书? 77
(二)体察历史人物经历以把握为圣之道 80
(1)读史与道德生命的提升 80
(2)对历史的具体解悟 84
(三)居敬集义——透过待人接物的生活去提升自己的道德生命 87
(1)待人之道与道德生命的提升 90
(2)接物之道与道德生命的提升 96
(3)“敬”作为涵养的工夫 106
(四)观天地万物气象而感应德性生命之义理 111
(1)观物察己的本体学根据 111
(2)观物察己的工夫 118
(3)再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123
第四章 视域与观照:二程工夫论之会通 127
一、对二程同异的不同立场 128
二、二程所铺陈的成圣之道 131
(一)从二程生平经历看二人之学术关系 131
(二)程伊川的转向 134
(1)伊川贯通“未发”与“已发”之工夫见解 134
(2)视域与观照:伊川的“修”与“悟” 138
(三)修—悟—把持 140
参考资料选辑 142
索引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