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绪论 1
(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
(二)发展空间技术的良好开端 4
(三)太空飞行需要各门学科的支持 7
二、太空飞行的环境 9
(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发展 9
(二)哥白尼和太阳系的星体 10
(三)万有引力和宇宙速度 13
(四)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18
(五)恒星际飞行的理想和现实 20
(六)哪里是进入太空的边界? 23
(七)大气层的结构与外层空间的环境 26
三、运载火箭的原理和应用 30
(一)反作用力和火箭推进 30
(二)火箭历史的简短回顾 33
(三)液体火箭的结构和质量比 38
(四)固体火箭的发展和比冲 42
(五)最大速度和多级火箭 47
(六)有效载荷与火箭推力 53
(七)实用空间运载火箭的举例 59
(八)原子火箭的原理和应用 64
(九)电火箭与星际交通 69
(一)卫星的环绕速度与周期 75
四、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 75
(二)人造地球卫星的寿命 77
(三)卫星轨道的形状和倾角 79
五、科学研究卫星 84
(一)早期的科研卫星 84
(二)形状、结构与材料 86
(三)地球周围辐射带的发现 90
(四)轨道天文观测卫星 93
(五)轨道太阳观测卫星 97
六、通信卫星 102
(一)短波通信和微波通信 102
(二)通信卫星的发展 108
(三)国际通信卫星 113
(四)卫星通信的地面站 120
(五)毫米波和直接广播电视 123
七、气象卫星 129
(一)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129
(二)从物候观测到气象卫星 130
(三)气象卫星的优越性在哪里? 134
(四)气象卫星的发展 138
(五)第一代实用业务气象卫星 141
(六)第二代实用业务气象卫星 143
(七)探测技术与同步卫星 146
八、结束语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