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纸张的基本构成与特性 1
第一节纸张的基本构成 1
一、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种类 1
目录 1
二、植物纤维 2
三、填料及加填作业 2
四、胶料及施胶作业 5
五、色料及染色 6
第二节制造纸张的基础知识 7
一、制浆 7
六、化学助剂的应用 7
二、纸料的制备 9
三、纸的抄造 17
四、纸页的涂布加工 19
第二章 纸张的分类与规格及常用的印刷纸 22
第一节纸张的分类与规格 22
一、纸的分类 22
二、纸张的规格 22
三、印刷纸的选择和使用 25
第二节常用印刷纸的主要品种及重要技术指标 32
一、新闻纸 32
二、凸版印刷纸 33
第十节 纸张特性对印刷图像阶调再现和网点增大量的影响 1 34
三、涂布白纸板 34
四、胶印书刊纸 37
五、双面胶版印刷纸 38
六、压纹书皮纸 39
七、胶版印刷涂布纸 40
八、白卡纸 42
九、低定量涂布纸 43
十、其他印刷用纸简介 44
一、纸张的质量指标 48
第三章 印刷用纸的性质 48
第一节概述 48
二、研究纸张基本性质的意义 49
三、纸张印刷性能的评价 49
第二节纸张的基本结构 49
一、非涂布印刷纸的结构特点 50
二、纸的纵向与横向 50
三、纸的正面和反面 52
四、纸的匀度 53
五、纸张的水平结构及垂直结构 53
六、涂布印刷纸的结构特点 55
一、厚度 56
二、紧度 56
第三节纸的物理性能 56
三、平滑度 57
四、硬度、松软性和可压缩性 59
五、纸张的吸收性与纸张的孔隙结构 60
六、尘埃度 62
第四节纸和纸板的力学性质 62
一、概述 62
二、纸张的流变性质 62
三、纸张的Z向压缩变形特性 64
四、纸和纸板的机械强度 66
第五节纸的光学性能 69
一、概述 69
二、光和色的本质特性 70
三、纸的白度 71
四、不透明度 72
五、光泽度 74
二、纸张表面强度的表示方法 76
第六节纸张的表面强度 76
一、纸张表面强度的概念 76
三、纸张表面强度分布对拉毛试验的影响 77
四、纸的Z向强度 77
第七节纸的化学性能 78
一、纸张的水分 78
二、纸的灰分 86
三、纸的施胶度 86
四、纸的酸碱性与pH值 87
五、纸的耐久性 88
第八节纸张的表面效率 89
一、定义 89
二、纸张表面效率的确定 90
三、纸张表面效率对油墨呈色效果的影响 90
一、纸张在印刷中的状态 92
第一节纸张与印刷的关系 92
第四章 纸张的性能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92
二、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的变形分析 95
一、印刷适性的概念 96
第二节纸张的印刷适性 96
二、判断印刷品质量的一般原则 97
第三节纸的光学性能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98
一、不透明度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98
二、光泽度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98
四、纸的白度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107
三、颜色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107
第四节纸张匀度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108
第五节 纸张吸水性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109
一、概述 109
二、纸张吸水性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109
第六节纸张吸墨性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115
一、纸张油墨的接受性和吸墨性 115
二、纸张吸墨性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120
三、不同印刷方法对纸张的油墨吸收性能的要求 121
第七节纸张表面强度与印刷的关系 122
一、印刷过程中纸张表面力的平衡 122
二、纸张的表面强度和耐水性 123
三、纸张的掉毛、掉粉故障及解决办法 123
第八节纸张的平滑度与印刷的关系 129
一、纸张表面可压缩性 129
二、印刷平滑度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129
三、平滑度与渗透性的关系 131
四、不同印刷方式对纸张印刷平滑度的要求 131
五、纸张生产工艺对平滑度的影响 132
第九节纸张的酸碱性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 132
一、酸碱性对印品“耐久性”的影响 132
二、酸碱性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133
二、纸张特性对网点增大量的影响 134
一、纸张特性对印刷图像阶调再现的影响 134
第十一节纸张对数字印刷系统的适应性 135
第五章 印刷纸的纸病及纸的质量引起印刷故障 137
第一节 印刷纸的纸病 137
一、纸张定量的波动与纸幅定量的不均 137
二、匀度不良 138
三、尘埃、斑点、沙子和硬质块 138
四、孔洞和透帘 139
五、压花和条痕 139
六、褶子 139
七、卷曲 139
八、掉毛、掉粉 140
九、纸页带静电 140
十、其他纸病 140
十一、纸病产生原因的寻找方法 141
一、印刷的基本方式 142
第二节纸张的运行适性与印刷纸的印刷故障 142
二、纸张的运行适性与印刷纸的印刷故障 146
第三节纸张在印刷生产流程中的保管 151
一、先进先出的使用原则 151
二、保管中的温湿度控制 152
第六章 印刷纸的性能检测 154
第一节纸张检测前采样和处理方法 154
一、取样步骤 154
二、附加要求 155
三、取样报告 155
四、检测环境和试样预处理 155
第二节纸张物理性能检测方法 156
一、纸张厚度、定量和紧度的检测方法 156
二、纸张印刷平滑度的测量 158
三、纸张尺寸稳定性的测定 159
五、纸张匀度的测量方法 160
四、纸张粗糙度的测定(GB/T 2679.4—1994) 160
第三节化学性能的测定 161
一、水分的测定 161
二、灰分的测定 161
三、施胶度的测定 162
四、酸碱性的测定 162
第四节机械性能的测定 163
一、拉伸强度与伸长率 163
二、撕裂度检测 164
三、耐破度检测 166
四、纸和纸板耐折度的测定 167
第五节 纸和纸板油墨吸收性能及纸张表面强度的测定和检验方法 169
一、油墨吸收性检测 169
二、表面强度的检测 171
二、油墨转移量的试验 176
第六节利用IGT仪进行的几项印刷性能试验方法简介 176
一、印刷渗透性的试验 176
三、印刷密度试验 177
四、网目清晰度试验 177
五、油墨干燥时间的试验简介 177
六、印刷渗透性与拉毛速度的关系 177
第七节光学性能的测定 178
一、光泽度与印刷光泽度的检测 178
二、白度检测 181
三、不透明度的测量 182
第八节 印刷纸的试印与评价 184
第七章 油墨的组成及结构 187
第一节概述 187
第二节油墨的组成 188
一、油墨的组成 188
二、油墨的结构 189
第三节连结料的种类及特性 190
一、连结料的种类 190
二、连结料的特性 193
第四节颜料的种类及特性 195
一、颜料的种类 195
二、颜料的性能 197
第五节助剂的种类及特性 198
第六节油墨的性能 202
一、油墨的物理性能 202
二、油墨的化学性能 204
三、油墨的光学性能 206
第七节油墨的存储 206
一、沉淀 206
三、油墨分离 207
四、触变性不良 207
二、酸败 207
第八章 印刷油墨的分类及应用 208
第一节油墨的分类及命名 208
一、油墨产品分类 208
二、油墨的命名 209
第二节按干燥方式分类的油墨特点 210
第三节按印刷过程分类的油墨特点及配方 211
一、平印油墨 211
二、凸印油墨 213
三、凹版印刷油墨 218
四、丝印油墨 219
五、UV油墨 221
第四节不同印刷材料对油墨的要求 223
一、纸张承印材料 223
二、非纸类承印材料 224
二、原料 225
第五节专色油墨的调配 225
一、器材 225
三、颜色的调配 226
四、调配工艺 227
五、调配过程 228
第九章 油墨的印刷适性及油墨适性故障的解决方法 230
第一节油墨的印刷适性 230
一、黏度 230
二、浓度 232
三、屈服值 232
四、触变性 233
五、黏着性和拉丝性 236
六、流动性 241
七、转移性 241
八、渗透性 243
九、干燥性 244
十、油墨的颜色 245
十一、包衬材料(压印机构弹性衬垫物)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248
第二节 印刷油墨适性故障的解决方法 249
第十章 油墨与印刷 253
第一节油墨的印刷性能及其呈色效果 253
一、颜色的特性 253
二、油墨三原色 254
三、油墨的印刷性能 256
第二节油墨与印刷的关系 260
一、输墨与印刷的关系 260
二、传墨与印刷的关系 262
三、油墨的附着与干燥机理 266
第十一章新型实用油墨 277
第一节功能性油墨 277
一、导电油墨 277
二、发泡油墨 279
三、磁性油墨 283
第二节光学性油墨 286
一、光致色变油墨 286
二、荧光油墨 289
三、光致发光油墨 291
四、蓄光油墨 292
五、干涉型光变油墨(OVI) 293
第三节热敏性油墨 293
一、温致变色油墨 294
二、液晶油墨 299
第四节防伪性油墨 302
一、防伪性油墨类型 303
二、防伪性油墨的使用方法 305
三、防伪性油墨的干燥技术 306
参考文献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