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1
第一节 建立生产力经济学的依据和必要性 1
第二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10
第三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3
第一篇 生产力的因素 19
第一章 劳动者 19
第一节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19
第二节 劳动者的数量 22
第三节 劳动者的质量 26
第四节 劳动力的合理使用 32
第二章 劳动工具 35
第一节 劳动工具的起源和作用 35
第二节 劳动工具的更新与改造 42
第三节 劳动工具的发展趋势与使用 48
第一节 劳动对象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第三章 劳动对象 54
第二节 劳动对象的发展趋势 62
第三节 劳动对象的合理利用 65
第四章 科学技术和教育 70
第一节 科学技术 70
第二节 教育 81
第五章 管理和信息 87
第一节 管理 87
第二节 信息 93
第二篇 生产力诸因素的结合 99
第六章 结构经济 99
第一节 结构经济的概念和制约因素 99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106
第三节 基础结构 114
第四节 我国生产力结构的回顾与调整 118
第七章 规模经济 123
第一节 规模经济的来源及制约因素 123
第二节 企业规模的发展趋势 130
第三节 企业合理规模的选择 137
第八章 布局经济 146
第一节 生产力布局的层次和特点 146
第二节 生产力布局的制约因素 150
第三节 生产力布局的发展趋势 155
第四节 区域综合布局 162
第九章 时间经济 168
第一节 生产力时间范畴及意义 168
第二节 生产力诸因素的时间组合 172
第三节 生产力的时间序列 177
第四节 生产力因素物质更新中新旧因素之间时间平行和平衡关系 180
第十章 分工、协作与联合 182
第一节 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 182
第二节 协作能创造新的生产力 187
第三节 联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93
第一节 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客观依据 204
第十一章 生产力的内在发展动力 204
第三篇 生产力的整体运动 204
第二节 生产力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 209
第三节 生产力诸因素在矛盾运动中发展 217
第十二章 生产力运动的外部条件 221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 221
第二节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228
第三节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 234
第一节 生产力的整体性 240
第十三章 生产力的整体运动 240
第二节 生产力的整体功能 245
第三节 生产力的整体运动与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 251
第四节 生产力整体运动经济效果原则 254
第十四章 生产力发展战略 257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战略及其重大意义 257
第二节 制订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原则 262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模型 265
第四节 我国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经验和教训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