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免疫学的简史及其近代研究特点(谢少文) 1
疫学简史 1
目录 1
?究免疫学的基础及免疫学的分类 3
代免疫学研究的几个特点 4
?疫形成新理论的发展 6
疫学的今后发展方向 8
第二章 病毒性免疫(黄祯祥) 8
?障结构对病毒感染的防御作用 9
?噬和呑饮对病毒感染的防御作用 11
织与体液中非特异性病毒抑制物质 11
体温对病毒的防御作用 12
获得性非特异性抵抗(干扰素、病毒繁殖抑制物) 13
?酸酶在病毒感染的防御作用 13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 16
结语 18
第三章 传染与微生物致病性(谢少文) 20
微生物致病因素的初步分类 21
细菌结构和形态与致病力的关系 22
代谢产物(包括毒素)与致病力的关系 24
实验室内及流行病学中影响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27
机体在感染时的病理表现 28
隐性感染、混合感染及自身感染 29
结语 29
第四章 细菌内毒素(余?) 31
内毒素的毒性与作用机制 31
内毒素与机体抗感染能力 33
结语 38
第二篇 免疫化学 40
第五章 抗原(杨贵贞) 40
杭原的分类 40
构成抗原的条件 41
抗原的特异性 43
抗原进入机体后的命运 48
细胞内抗原的鉴定法 51
结语 52
第六章 抗体蛋白的免疫化学(刘思职) 54
抗体蛋白的提取 54
抗体蛋白的化学性质 56
抗体的生成机制 58
结语 63
抗体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66
第七章 抗体的形成及作用(杨贵贞、彭大才) 66
抗体生成时期及其合成途径 71
改变抗体生成的动力学 72
结语 75
第八章 正常体液的免疫因素(闻玉梅) 77
天然抗体 77
补体 80
裂解素 81
团集素 84
其它正常体液免疫因素 85
结语 86
第九章 干扰素(朱既明) 87
干扰素的发现 88
干扰素的性状和定义 89
影响干扰素产生的因素 90
影响干扰素作用的因素 92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94
干扰素的生物学意义 95
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96
干扰素对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97
结语 98
第三篇 免疫生物学 102
第十章 种系及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免疫形成(杨贵贞) 102
免疫反应发展的阶段 102
种系发育过程中抗体的形成及超敏反应 103
在哺乳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抗体的形成 107
婴儿的抗体反应 109
免疫形成活力的来源 112
结语 114
第十一章 生成抗体细胞的超微结构(姚楚铮) 116
参与抗体形成的细胞类型 117
形成抗体细胞的超微结构 118
细胞结构与抗体的生成和分泌 119
结语 121
第十二章 细胞(组织)免疫(谢少文) 123
用组织培养来研究细胞免疫 125
用动物细胞研究免疫 126
从被动免疫传递来研究细胞免疫 129
细胞免疫的机制 131
结语 133
第十三章 呑噬作用(俞用川) 134
研究呑噬作用方法的原则 134
影响呑噬作用的几种因素 135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136
结语 142
生活移植片移植后的过程 144
第十四章 同种异体组织移植的免疫(朱洪荫) 144
对“移植反应”的解释 145
与免疫假说有关的几项研究 146
延长同种异体组织生存期的一些尝试 150
结语 152
第十五章 动物模型(唐冀雪) 154
动物的正常生理指标 154
实验动物的自然感染以及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157
对人工感染的易感性 158
实验动物的照料和护理 159
实验感染模型举例 160
新的动物模型 163
结语 164
无菌动物的建立及无菌情况的检查 165
第十六章 无菌动物(唐冀雪) 165
无菌动物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点 166
无菌动物体内自然存在的抗体〔16,17,18〕 170
无菌动物对生物性刺激的抵抗力 171
结语 173
第四篇 免疫生理学 175
第十七章 非特异性免疫与影响免疫的某些非特异性因素(谢少文) 175
定义及范围 175
遗传因素与免疫 176
年龄因素与免疫 179
屏障 180
营养因素与免疫 181
其它因素与免疫 182
结语 183
第十八章 抗传染特异性免疫(谢少文) 184
遗传与特异性免疫 185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187
人工获得性免疫的原则 188
结语 193
第十九章 神经活动对传染及免疫的影响(谢少文) 194
神经类型与机体免疫反应 194
神经活动定型与免疫的关系 197
周围神经系活动对免疫的影响 198
高级神经机能状态改变时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200
免疫的条件反射 203
结语 205
(何维谷、言穆琳) 207
胸腺-腔上囊系统 207
第二十章 激素系统对免疫的影响 207
垂体-肾上腺皮层系 210
其它激素 215
结语 216
第二十一章 电离辐射与感染和免疫(余?) 220
电离辐射与感染 220
电离辐射影响感染过程的机制 222
电离辐射对机体免疫性的影响 224
电离辐射与抗体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 226
电离辐射对速发型和延缓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227
放射病的治疗 227
结语 229
第五篇 免疫病理学 232
第二十二章 免疫病理(谢少文) 232
γ-球蛋白缺乏或异常症 232
非自身免疫病 235
自身免疫病 236
免疫病的诊断标准 237
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238
免疫病的实验动物模型 238
结语 241
第二十三章 速发型超敏感性(徐标秀) 242
速发型超敏感性的基本特点和形成 242
敏感机体接触抗原后出现反应的机制 245
参加反应的细胞种类 245
抗原抗体结合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机制 245
神经-体液调节和超敏反应关系问题 250
影响速发型超敏反应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252
结语 254
第二十四章 延缓型超敏感性(徐标秀) 255
延缓型超敏感性的基本特点 256
延缓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257
结语 264
第二十五章 某些超敏感性问题的探讨(徐标秀) 265
速发型与延缓型超敏感性间的关系 265
混合型超敏感性 268
抗体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270
补体和超敏反应损害的关系 271
超敏感性与免疫性的关系 271
结语 272
第二十六章 Sanarelli-Shwartzman超敏现象(郑武飞) 274
S-S超敏现象引起的方法和表现 274
发生S-S超敏现象时的表现和变化 275
影响S-S超敏现象的因素 277
S-S超敏现象的机制 279
临床上的S-S超敏现象 281
结语 282
第二十七章 血液免疫学概论(陆道培) 284
有关红细胞的免疫学 284
各种血细胞自身抗体的性质和意义 286
红细胞同族或自身抗体的不良影响 288
有关白细胞的免疫学 288
白细胞的同族或自身抗体的不良影响 289
有关血小板的免疫学 290
有关血管性紫癜的免疫学 291
结语 292
第六篇 免疫学技术 294
第二十八章 现代免疫学技术概况(杨贵贞、程松高) 294
结语 300
试验方法 301
第二十九章 琼脂扩散试验(陈仁) 301
结果分析 304
应用 305
结语 305
第三十章 蛋白抗原间接血细胞凝集反应(张绍伦、杨贵贞) 306
基本材料 307
鞣酸法 309
BDB法 311
间接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312
间接血凝及血凝抑制反应的应用 313
结语 313
第三十一章 抗球蛋白试验(徐令巽、陈仁、程松高) 314
原理 314
试验方法 315
抗球蛋白试验的应用 321
结语 322
第三十二章 抗球蛋白消耗试验(陈仁、程松高) 323
原理 323
试验方法 324
应用 326
结语 327
第三十三章 萤光抗体技术(刘俊达) 327
萤光素 328
萤光抗体制备 330
萤光抗体染色 331
萤光显微镜 334
萤光抗体技术的应用 335
结语 335
第三十四章 免疫电泳(杨贵贞、彭大才、吴克立) 336
纸上电泳简介 336
免疫电泳的方法 337
电泳在免疫学上的应用 342
结语 342
第三十五章 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梁希若、杨贵贞) 343
铁蛋白的性质与制备 344
铁蛋白抗体结合物的制备 344
铁蛋白抗体复合物的纯化问题 346
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中标本的固定问题 347
铁蛋白抗体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48
结语 348
第三十六章 小鼠食物运动性条件反射(闻玉梅) 349
材料与设备 350
方法 351
结果的分析 353
结语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