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
二、宪法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 3
三、宪法学的历史发展概况 4
四、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重要意义 7
五、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主要方法 8
六、当前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重点 10
第一篇 宪法基础论 13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13
第一节 宪法的定义 13
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 13
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 14
三、合理的宪法定义 15
第二节 宪法的特征 16
一、宪法的内容最重要 16
二、宪法的效力最高 16
三、宪法的创制程序最严格 17
第三节 宪法的本质 18
一、有关宪法本质的几种理论 18
二、对资本主义宪法本质的揭示 19
三、对社会主义宪法本质认识的发展 20
第四节 宪法的分类 22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 22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23
三、宪法的其他分类 25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28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28
一、宪法产生问题的争论 28
二、世界主要国家宪法产生与发展概况 28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35
第二节 我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38
一、旧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38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42
三、我国近代以来宪政失败的原因 46
第三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 48
第一节 宪法原则概述 48
一、宪法根本原则 48
二、宪法基本原则 49
第二节 人民主权原则 51
一、人民主权理论的由来 51
二、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52
三、人民主权原则的演化 53
第三节 基本人权原则 53
一、人权理论的提出 53
二、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54
三、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冲突 55
第四节 权力制约原则 56
一、权力制约理论的产生 56
二、权力制约原则在西方宪法中的体现 57
三、权力制约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59
第五节 法治原则 60
一、近代法治理论的产生 60
二、法治原则在西方国家宪法中的体现 61
三、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62
第四章 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63
第一节 宪法的价值 63
一、价值与法律价值概述 63
二、宪法价值的含义与特征 64
三、宪法价值的具体内容 65
第二节 宪法的作用 67
一、宪法作用的含义与特点 67
二、宪法的主要作用 68
三、宪法发挥作用的条件 71
第五章 宪法的内容与形式 73
第一节 宪法的内容 73
一、近代宪法规定的内容 73
二、现代宪法规定的内容 73
第二节 宪法的形式 78
一、成文宪法的形式 78
二、不成文宪法的形式 79
第三节 宪法结构 81
一、宪法序言 81
二、宪法正文 81
三、宪法附则 82
第六章 宪法规范与宪法效力 83
第一节 宪法规范 83
一、宪法规范的概念 83
二、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83
三、宪法规范的种类 84
四、宪法规范的特点 86
第二节 宪法效力 88
一、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 88
二、宪法规范的效力 89
三、宪法序言的效力 91
四、宪法判例的效力 92
五、宪法惯例的效力 93
第七章 宪法关系与宪法文化 94
第一节 宪法关系 94
一、宪法关系的概念 94
二、宪法关系的主体 95
三、宪法关系的客体 96
四、宪法关系的内容 97
五、宪法关系的演变 97
第二节 宪法文化 98
一、宪法文化的概念 98
二、宪法文化的类型 101
三、宪法文化的功能 103
四、我国宪法文化的构建 104
第八章 宪法与宪政 107
第一节 宪政概述 107
一、宪政的概念 107
二、宪政的基本特征 108
第二节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110
一、“良宪”是宪政的前提 110
二、宪政是“良宪”有效实施的结果 110
第三节 中国通向宪政之路 111
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1
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12
三、加快我国宪政型宪法文化的建设 113
四、制定一部体现宪政精神的宪法 113
五、全面并有效地实施宪法 113
第二篇 宪法权利论 115
第九章 公民基本权利概述 115
第一节 公民 115
一、公民的概念 115
二、公民与国籍 115
三、公民与国民、人民 116
第二节 基本权利 117
一、权利与人权 117
二、基本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119
三、基本权利的相对性 120
四、基本权利的分类 121
五、基本权利的一般原则 122
六、基本权利的发展趋势 123
第十章 个人权利 125
第一节 生命权与人格权 125
一、生命权 125
二、人格权 126
第二节 人身自由权 127
一、人身不受侵犯权 127
二、住宅不受侵犯权 128
三、居住迁徙自由权 128
第三节 精神自由权 129
一、思想自由 129
二、宗教信仰自由 130
第四节 表达自由权 131
一、言论、出版自由 131
二、结社自由 133
三、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134
四、通讯自由 135
第十一章 政治权利 137
第一节 选举权、公职权与政党权 137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137
二、公职权 138
三、政党权 138
第二节 请愿权与公决权 139
一、请愿权 139
二、公决权 140
第十二章 社会权利 142
第一节 财产权与继承权 142
一、财产权 142
二、继承权 143
第二节 劳动权、休息权与社会保障权 144
一、劳动权 144
二、休息权 145
三、社会保障权 146
第三节 工会权与罢工权 147
一、工会权 147
二、罢工权 148
第四节 受教育权与文化活动权 148
一、受教育权 148
二、文化活动权 149
第五节 环境权与诉讼权 150
一、环境权 150
二、诉讼权 151
第十三章 弱势群体的权利 153
第一节 弱势群体权利概述 153
一、弱势群体 153
二、弱势群体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组成部分 154
第二节 各种弱势群体的主要权利 155
一、妇女的权利 155
二、未成年人的权利 157
三、老年人的权利 158
四、残疾人的权利 159
五、少数民族的权利 160
六、刑事被告人的权利 161
七、外国人的权利 162
八、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 163
第十四章 公民的基本义务 165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概述 165
一、基本义务的概念 165
二、各国宪法对公民基本义务的规定 166
第二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166
一、纳税的义务 166
二、服兵役的义务 167
三、忠于国家的义务 168
四、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169
五、其他基本义务 170
第三篇 宪法权力论 173
第十五章 国家权力概述 173
第一节 国家 173
一、国家的概念 173
二、国家的起源 174
三、国家的职能 177
第二节 国家权力 179
一、国家权力的概念与特征 179
二、国家权力的分类 180
三、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182
第三节 宪法与国家权力 183
一、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定 183
二、宪法是控权法 184
第十六章 国体 187
第一节 国体概述 187
一、国体的概念 187
二、国体的决定因素 187
三、各国宪法对国体的规定 188
第二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189
一、我国宪法对国体的规定 189
二、“人民民主专政”提法的采用原因 190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191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 192
五、关于国体问题的探讨 193
第三节 国体的经济基础 193
一、经济制度概述 193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经济制度 196
第四节 国体的文化基础 200
一、文化制度概述 200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文化制度 202
第十七章 政体 205
第一节 政体概述 205
一、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205
二、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206
三、政体的分类 207
四、各国宪法对政体的规定 211
第二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 212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政体 213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的历史发展 214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的特点 217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 218
第三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单一制政体 219
一、单一制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政体形式 219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2
三、特别行政区制度 226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30
第四节 国家标志 235
一、国家标志概述 235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标志 237
第十八章 国家机构 242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242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242
二、国家机构是各国宪法的最重要内容 242
三、我国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规定 243
第二节 代议机关 246
一、代议机关概述 246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 253
第三节 国家元首 266
一、国家元首概述 266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主席 270
三、我国宪法规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 273
第四节 行政机关 275
一、行政机关概述 275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政府 278
第五节 司法机关 283
一、司法机关概述 283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法院 289
三、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检察院 295
第十九章 选举制度 300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述 300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300
二、选举制度的本质与法律意义 300
三、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301
四、选举法律关系 304
五、选举诉讼 305
第二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度 306
一、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306
二、选举程序 309
三、罢免制度 311
第二十章 政党制度 313
第一节 政党制度概述 313
一、政党的概念与特征 313
二、政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314
三、宪法与政党制度 315
第二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多党合作制度 320
一、宪法规定的主要内容 320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320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23
第四篇 宪法运行论 325
第二十一章 宪法制定 325
第一节 宪法制定概述 325
一、宪法制定的概念 325
二、宪法制定的原则 326
三、宪法制定的主要类型 328
四、宪法制定的原因与意义 328
第二节 宪法制定权 330
一、宪法制定权的概念 330
二、宪法制定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330
三、我国宪法的制定权 331
第三节 宪法制定机关 332
一、制宪权主体 332
二、制宪机关 332
第四节 宪法制定程序 333
一、成立制宪机构 333
二、提出宪法草案 333
三、讨论宪法草案 333
四、通过宪法草案 333
五、公布宪法文本 334
第二十二章 宪法实施 335
第一节 宪法实施概述 335
一、宪法实施的概念与特点 335
二、宪法实施的方式 336
三、宪法实施的原则 338
四、宪法实施的条件 339
五、宪法实施的程序 340
六、宪法实施与宪法实现 342
第二节 宪法适用 342
一、宪法适用概述 342
二、我国宪法非讼化的原因 344
三、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必要性 345
第二十三章 宪法解释 347
第一节 宪法解释概述 347
一、宪法解释的概念与类型 347
二、宪法解释的对象 348
三、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的关系 349
四、宪法解释的作用 349
五、宪法解释的效力 350
第二节 宪法解释的机关 350
一、立法机关 351
二、司法机关 351
三、专门机关 351
第三节 宪法解释的原则 352
一、恪守宪法精神原则 352
二、适应社会需要原则 352
三、遵照法定程序原则 353
四、系统整体解释原则 353
第四节 宪法解释的方法和程序 353
一、宪法解释的方法 353
二、宪法解释的程序 355
第二十四章 宪法修改 356
第一节 宪法修改概述 356
一、宪法修改的概念 356
二、宪法修改的原因 356
第二节 宪法修改的机关 357
一、议会 357
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58
三、专门修宪机关 358
第三节 宪法修改的方式 358
一、全面修改 358
二、部分修改 359
三、关于“无形修改” 360
第四节 宪法修改的限制 360
一、内容限制 361
二、时间限制 361
第五节 宪法修改的程序 362
一、提案 362
二、议决 363
三、公布 364
第二十五章 宪法监督 365
第一节 宪法监督概述 365
一、宪法监督的概念 365
二、宪法监督的必要性 366
三、宪法监督的意义 367
第二节 宪法监督的主体 367
一、议会型宪法监督模式 367
二、普通法院型宪法监督模式 368
三、宪法法院型宪法监督模式 369
四、专门政治机关型宪法监督模式 370
第三节 宪法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370
一、宪法监督的对象 371
二、宪法监督的内容 371
第四节 宪法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372
一、宪法监督的方式 372
二、宪法监督的程序 373
第五节 加强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 374
一、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的缺陷分析 374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模式选择 375
参考文献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