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杂草抗药性 产生机理、测定技术、综合治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教育司主编;黄建中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109036103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出版者的话 1

序一 1

序二 1

前言 1

第1章绪论 1

1.1抗药性杂草研究的现状 1

一、杂草的形成与发展 1

二、抗药性杂草的形成与发展 2

三、国际上杂草抗药性的研究概况 3

四、抗药性杂草管理组织建立的必要性 4

五、杂草抗药性管理组织的宗旨及我国的现状 5

一、研究目的 6

1.2杂草抗药性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任务 6

二、研究意义 7

三、研究任务 8

1.3本书主要内容 9

主要参考文献 10

第2章国内外抗药性生物型杂草的发 12

现、分布与危害 12

2.1各国抗药性杂草的发现 13

一、美国 13

二、加拿大 15

三、瑞士 16

四、德国 17

五、澳大利亚 17

六、英国 18

九、其他国家 19

七、法国 19

八、日本 19

2.2杂草对除草剂交互抗药性和多抗性 21

的发现 21

一、澳大利亚瑞士黑麦草的交互抗药性 21

二、鼠尾看麦娘的交互抗药性 23

三、其他杂草的交互抗药性和多抗性 24

2.3抗药性杂草的种类与分布 25

一、三氮苯类除草剂抗药性杂草的种类及其分布与发展 25

二、非三氮苯类除草剂抗药性杂草的种类与分布 42

三、具交互抗药性的杂草 49

2.4抗药性杂草的危害 51

本章结语 55

主要参考文献 56

第3章杂草抗药性生物型与敏感性 64

生物型的生物学特性 64

3.1基本概念 65

一、敏感性、抗药性与耐药性 65

二、交互抗药性与负交互抗药性 68

三、多抗性或复合抗性 69

四、中等抗药性 69

五、选择压(筛选压) 69

六、生态适合度 71

七、基因流 71

3.2杂草抗药性生物型的生物学特征 72

一、生长发育 72

二、自花传粉 81

三、抗药性基因型的起初频度 82

四、突变体 83

五、个体的易变性 85

六、同工酶与多样性 86

七、鉴定特征 87

3.3抗药性生物型的光合生理特征 92

一、光合速率 92

二、碳同化 94

三、叶绿体荧光强度 96

四、离体叶绿体氧的释放 97

五、电子传递率 101

3.4竞争和生态适合度 102

一、生态适合度的测定 102

二、敏感性生物型具有竞争优势的原因 105

一、生长与细胞分裂 109

3.5中等抗药性生物型的特性 109

二、遗传特性 111

三、交互抗药性 112

3.6抗药性杂草发生的假说 113

一、突变的随机性 113

二、特殊的突变基因型 114

本章结语 115

主要参考文献 116

第4章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对除草剂的吸 122

收、传导和抗药性代谢机理 122

4.1植物对除草剂的吸收 122

一、叶片吸收 123

二、地下器官吸收 128

三、吸收与抗药性 131

4.2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传导 132

一、共质体传导 133

二、非原质体传导 134

三、共质体-非原质体传导 135

四、传导与抗药性机理 136

4.3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代谢 138

一、代谢的若干阶段 138

二、解毒作用的主要生化反应 139

4.4均三氮苯类除草剂抗药性代谢机理 143

一、代谢解毒机理 143

二、作用位点的改变 146

4.5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抗药性代谢机理 147

一、氯苯胺灵抗药性代谢机理 147

二、燕麦灵抗药性代谢机理 149

三、甜菜宁抗药性代谢机理 150

4.6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抗药性代谢机理 151

4.7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抗药性代谢机理 153

4.8联吡啶类除草剂抗药性机理 155

一、百草枯在植物体内的氧化作用 156

二、百草枯抗药性生物型代谢机理的若干假说 158

三、隔离作用与区隔化作用机理 158

4.9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抗药性代谢机理 160

一、2,4-D抗药性代谢机理 160

二、禾草灵抗药性代谢机理 161

三、燕麦酯抗药性代谢机理 162

四、MCPP抗药性代谢机理 163

4.10有机磷类除草剂抗药性代谢机理 164

二、传导和代谢的差异 167

一、作用位点:乙酰乳酸合酶(ALS) 167

4.11磺酰脲类除草剂抗药性代谢机理 167

三、抗药性生物型中乙酰乳酸合酶对磺酰脲类的敏感性 168

四、磺酰脲类抗药性生物型对其他除草剂的交互抗性 169

本章结语 170

主要参考文献 170

第5章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形成机理及 176

分子生物学基础 176

5.1杂草抗药性形成的途径及抗药性机理 177

一、杂草抗药性种群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177

二、杂草对除草剂抗药性形成的途径 178

5.2三氮苯类及脲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 181

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181

一、D-1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182

二、D-1蛋白除草剂结合部位的空间模型 184

三、除草剂抗药性的产生与D-1蛋白改变 189

四、三氮苯类与脲类除草剂的交互抗药性 193

5.3磺酰脲类和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抗药性 196

机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196

一、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的生物合成与ALS 196

二、ALs的基因分析和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 199

5.4联吡啶类除草剂作用机理及抗药性 209

一、联吡啶类除草剂作用机理 210

二、联吡啶类除草剂抗药性机理 211

5.5有机磷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分析 215

一、草甘膦作用靶标EPSP合酶 216

三、EPSP合酶的抗药性机理 217

二、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与EPSP合酶 217

四、有机磷类除草剂草丁膦(PPT)的 223

抗药性 223

5.6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抗药性机理 223

一、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作用机理 224

二、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抗药性的发现及 226

抗药性机理 226

5.7其他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 230

本章结语 233

主要参考文献 236

第6章除草剂抗药性的生物工程 244

与育种 244

一、除草剂耐药性遗传 245

6.1除草剂抗药性的遗传学基础 245

二、除草剂抗药性遗传 247

6.2常规方法培育除草剂抗性作物品种 249

6.3离体培养法培育除草剂抗性作物品种 252

6.4基因工程在培育除草剂抗性作物品种中的 255

应用 255

一、磺酰脲类除草剂抗性作物品种 255

二、草甘膦抗性作物 258

三、草丁膦抗性作物 259

四、阿特拉津抗性作物 261

五、溴苯腈抗性作物 263

6.5除草剂抗性作物品种的应用前景 268

一、市场前景 268

二、除草剂抗性作物的环境评价 271

三、除草剂抗性作物对杂草抗性的影响 274

杂草科学研究的影响 275

四、除草剂抗性作物对除草剂使用技术和 275

本章结语 276

主要参考文献 277

第7章除草剂抗药性杂草的鉴定 282

原理与技术 282

7.1 田间与温室整株植物鉴定法 283

7.2种子萌发试验鉴定法 287

7.3植物器官或组织鉴定法 290

一、叶片内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290

二、叶片圆块浸渍技术测定法 295

三、光合速率测定法 297

四、叶圆片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法 302

五、离体叶绿体测定法 303

比较鉴定法 309

7.4植物器官或组织形态结构特征 309

7.5生理生化测定鉴定法 313

一、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法 313

二、乙酰乳酸合酶(ALS)测定法 314

三、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 316

(EPSPS)测定法 316

7.6除草剂抗药性筛选的组织培养技术 318

一、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技术 318

二、原生质体培养技术 319

三、花药和小孢子培养技术 320

7.7 生物测定技术在除草剂抗药性鉴定 321

上的应用 321

7.8作物对除草剂耐药性的测定 323

一、田间试验进行除草剂耐药性的测定 323

二、利用植物细胞培养物进行除草剂耐药性的筛选 324

7.9交互抗药性的鉴定 326

本章结语 326

主要参考文献 328

第8章抗药性杂草的综合管理 333

8.1合理使用除草剂 333

一、除草剂的交替使用 333

二、除草剂的混用 334

三、在阈值水平上使用除草剂 338

8.2 延缓杂草抗药性发生的除草剂轮用 339

与混用模式 339

8.3除草剂安全剂和增效剂的使用 346

一、除草剂安全剂 347

二、除草剂增效剂 349

8.4轮作与除草剂的轮换使用 352

8.5杂草的生物防除及天然除草剂的使用 354

一、以虫治草 355

二、以菌治草 357

三、杂草生物防除的局限性 359

四、天然除草剂 359

8.6除草剂抗性作物的利用 365

一、选择和育种 366

二、基因转移 367

8.7防治抗性杂草的程序 370

一、预防和延缓抗药性杂草的产生 370

二、抗性杂草的控制 371

本章结语 372

主要参考文献 372

后记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