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民歌本体论 1
第一章 “花儿”与“信天游”民歌观念的比较 3
第一节 历史、地域、数量、感受 4
第二节 主角、场合、难度、唱法 8
第三节 缘起、目的、心理、作用 12
第四节 起源、概述、内容、思维 16
小结 20
第二章 “花儿”与“信天游”情歌的比较 22
第一节 追求歌 23
第二节 相恋歌 28
第三节 分手歌 32
第四节 相思歌 36
补充与小结 40
第三章 “花儿”与“信天游”生活歌的比较 42
第一节 庄稼人的歌 43
第二节 出门人的歌 48
第三节 “吃粮人”的歌 52
第四节 妇女们的歌 56
小结 59
第四章 “花儿”与“信天游”时政歌的比较 62
第一节 咏唱民众领袖与民众公敌的歌 63
第二节 咏唱进步政党与反动政党的歌 68
第三节 咏唱人民军队与军阀军队的歌(子题) 71
第四节 咏唱政治业绩与政治劣迹的歌 75
小结 79
附录 83
第一节 “花儿”与“信天游”音乐形式的比较 83
第二节 “花儿”与“信天游”的共同性与不同性 89
第三节 “花儿”与“信天游”的等同性 93
中编 歌手心理论 99
第一章 歌手的共性心理 101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创作心理 101
第二节 人类本性与民歌行为 105
第三节 感性材料与民歌构思 110
第四节 民歌活动与抽象思辨 114
第二章 西北人与西北民歌 118
第一节 个体、群体、人群与民歌 118
第二节 恋土情结与“花儿”、“信天游” 121
第三节 家庭伦理与“花儿”、“信天游” 125
第四节 社会交际与“花儿”、“信天游” 130
第三章 河湟汉子的思想观念与“花儿” 136
第一节 河湟汉子的思维方式与“花儿” 136
第二节 河湟汉子的性情面貌与“花儿” 140
第三节 河湟汉子的价值观念与“花儿” 145
第四节 河湟汉子的审美标准与“花儿” 148
第一节 陕北妇女的迷信观念与“信天游” 152
第四章 陕北妇女的内心世界与“信天游” 152
第二节 陕北妇女的思维趋向与“信天游” 156
第三节 陕北妇女的审美标准与“信天游” 159
第四节 陕北妇女的性情风貌与“信天游” 163
下编 民歌流变论 169
第一章 历代民间文艺对现有民歌的哺育 171
第一节 民歌的产生及实质 171
第二节 不同文化层面的互动与新民歌 176
第三节 下层文化因素的互相影响与民歌成长 181
第四节 永不消歇的民歌传承和变异 184
第一节 “花儿”、“信天游”与汉族文化 188
第二章 民族文化共同体与民歌共性 188
第二节 “花儿”、“信天游”与回族文化 193
第三节 “花儿”、“信天游”与古羌族文化 198
第三章 西北方言与“花儿”、“信天游” 203
第一节 方言与民歌 203
第二节 西北方言背景下的民歌共性 206
第三节 两种民歌共性与西北方言词汇 211
第四节 两种民歌的共性与西北短语、谚语、口语 214
第四章 “花儿”与“信天游”的互相交汇与变异(上) 217
第一节 山西境内大量的“信天游”与少见的“花儿” 217
第二节 内蒙古河套一带两地歌手的交流机会 223
第三节 关中平原两地歌手的交流机会 228
第一节 宁夏全境遍布的“花儿”与“信天游” 234
第五章 “花儿”与“信天游”的互相交汇与变异(下) 234
第二节 陇东地域内的“花儿”与“信天游” 239
第三节 新疆腹地“花儿”中的“信天游” 245
末编 民歌环境论 253
第一章 “花儿”、“信天游”与西北民族的生存方式 255
第一节 广袤的大西北与“花儿”、“信天游” 255
第二节 两种民歌与农业文化 259
第三节 畜牧业文化对两种民歌的滋生作用 263
第四节 其他产业文化对两种民歌的影响 267
第五节 社会文化与“花儿”、“信天游” 273
第二章 “花儿”与河湟谷地各民族的生活状况 277
第一节 河湟谷地与“花儿”色彩 277
第二节 农耕文化对“花儿”的长期哺育 281
第三节 林牧业文化在“花儿”中的渗透 285
第四节 河湟社会文化对“花儿”的影响 289
第三章 “信天游”与陕北人的生存状态 297
第一节 陕北高原与陕北“信天游” 297
第二节 农业文明的歌——“信天游” 301
第三节 牧业文明等经济形态与“信天游” 305
第四节 陕北社会生活对“信天游”的影响 309
结语:民歌比较研究的启示 314
主要调查对象 317
主要参考书目 318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