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4
三、相关概念界定 12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5
第一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理论基础 1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土地的基本观点述要 17
一、关于商品交换及资源配置的主要论述 18
二、有关土地产权问题的基本论述 19
三、地租理论主要内容诠释 2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及其土地的基本论述 2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方针原则 24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的基本理论观点 26
第三节 西方研究者的相关理论概述 30
一、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30
二、委托代理理论简释 32
三、古典地租理论述要 34
四、制度变迁理论简述 35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形成及完善 37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形成的前提及准备 38
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形成的前提 38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酝酿 40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初步确立 45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最初构建及其合理性 45
二、构建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面临的困境 48
第三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逐步完善 50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构 51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法治化 53
第三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价值取向及原则 55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 55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的厘定 55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的权利 60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的义务 63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值取向 64
一、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资源 64
二、维护农民的利益 65
三、促进农业农村和谐发展 66
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67
第三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 67
一、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原则 68
二、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原则 69
三、保护耕地的原则 70
四、依法流转原则 71
第四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程序及管理机制 74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74
一、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 74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差异性及特点 79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程序 81
一、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81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 83
第三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机制 84
一、政府的调控管理 84
二、市场的调节机制 85
第五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特征及功能分析 87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特征 87
一、动态演进特征 88
二、多重关联特征 89
三、耦合性与互斥性并在的特征 92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功能 93
一、重要的经济功能 93
二、基本的政治功能 95
三、主要的社会功能 96
第六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其制度缺憾 99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问题 99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个案调查分析 99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02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缺憾 109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109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不健全 111
第七章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基本思路 113
第一节 借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设计的他山之石 113
一、其他国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 113
二、其他国家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经验 117
第二节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120
一、规范农村土地所有权 120
二、稳定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权 122
第三节 优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体系 123
一、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124
二、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127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28
四、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130
第八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发展 133
第一节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133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意义 135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两个前提 136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四个步骤 138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140
第二节 土地产权制度保护的新发展 144
一、坚持基本土地制度方面的新发展 145
二、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147
三、探索建立“两权抵押”土地产权保护机制 151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51
一、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152
二、赋予农民更多土地使用权权能 153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155
四、积极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156
结束语 159
参考文献 161
附录一 173
附录二 176
附录三 181
后记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