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的凝结、坚守与突进(代序) 1
上编 3
第一章 新中国建构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 3
第一节 政治权威话语——毛泽东文艺思想 5
第二节 学术权威话语——苏联文学理论 12
第三节 边缘话语——中、西方文论传统 19
第二章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与批判 26
第一节 胡风文艺理论的关键词及思想逻辑 27
第二节 间隙初生:重庆座谈会 30
第三节 批判序幕:香港《大众文艺丛刊》 32
第四节 批判渐次升级:1949—1955 39
第三章 “黑八论”批判及反思 51
第一节 “黑八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51
第二节 “黑八论”的出笼及其主要内容 54
第三节 “黑八论”评述 56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理论——“样板戏”与“三突出”的历史教训 75
第一节 “八个革命样板戏” 75
第二节 从“两结合”到“根本任务”论 80
第三节 “主题先行”和“三突出”论 85
第四节 政治与文学的双重迷误 93
第五章 关于文学艺术批评标准的讨论 100
第一节 毛泽东的《讲话》与新中国文艺批评标准的确立 100
第二节 文艺理论家对《讲话》精神的解读 105
第三节 新时期对文艺批评标准问题的反思与重建 115
第六章 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大讨论 123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关于人性与文艺关系的探索 124
第二节 七八十年代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与文艺关系的探索 128
第七章 “形象思维”说的发展、终结与变容 145
第一节 “形象思维”概念的提出 145
第二节 “形象思维”讨论在中国的兴起 148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形象思维” 154
第四节 对“形象思维”的反思 158
第五节 “形象思维”论的三个发展 162
第六节 从形象思维到符号思维 165
第八章 文学主体性的超越与局限 170
第一节 文学主体性的哲学来源 171
第二节 文艺学自身的历史脉络 176
第三节 “文学是人学”的来龙去脉 179
第四节 文学主体性的意义 184
第五节 “文学主体性”的局限 190
中编 199
第九章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渊源、争论、泛化与变异 199
第一节 “转换”说问世的历史与现实 200
第二节 “文论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转换”的场域和语境 207
第三节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古今、中西视域中的中国文论建构 228
第四节 “转换”说的变异与反思 259
第十章 文艺与意识形态 270
第一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 270
第二节 20世纪70—90年代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 272
第三节 新时期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 282
第十一章 文学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93
第一节 民族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 293
第二节 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构:西方与中国 298
第三节 神话学、原型批评与文化阐释派的崛起 307
第四节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派之前景展望 319
第十二章 科学方法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历险 324
第一节 “老三论”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324
第二节 “新三论”及其他科学方法论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历险 332
第三节 科学方法论的反思 336
第十三章 新时期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组与文论范式的转型 340
第一节 文艺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与文论转型 340
第二节 围绕通俗文艺、金庸经典化、文艺商品化、大众文化等问题的论争 344
第三节 “人文精神”论争与钱中文等的“新理性精神”建构 353
第四节 重新审视文艺审美自主化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364
第十四章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理论思考 369
第一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描述 370
第二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价值 383
第三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不足及其前景 388
第十五章 “后”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 393
第一节 选择与借鉴:“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接受取向 394
第二节 转折与变革:“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变 401
第三节 扩张与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 406
第四节 危机与重建:“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重构 412
第十六章 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 417
第一节 文化研究之兴起 417
第二节 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挑战 421
第三节 困境与机遇 429
第十七章 新媒介的出现及对文学理论的挑战 431
第一节 媒介的概念与文学新媒介 434
第二节 媒介研究现状与文论发展动向 442
下编 459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发展 4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概述 45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若干问题 463
第十九章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建构、演变和发展 482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建构 482
第二节 《纪要》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挫折 485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 488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文艺政策的转型 491
第五节 新世纪文艺政策的发展 494
第二十章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与文学理论研究 500
第一节 从世纪初的草创到20世纪前50年中国美学的两条主线 501
第二节 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的美学大讨论及其意义 505
第三节 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的“美学热” 511
第四节 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 518
第二十一章 60年外国文学理论的译介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 522
第一节 20世纪50—60年代:全面借鉴苏联文艺理论 522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的大规模输入 532
第三节 新世纪:走向多元对话 542
第二十二章 60年代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建设 548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文学概论教学概述 54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 551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建设 558
第四节 面向21世纪的文学理论教材建设 565
第二十三章 台湾当代文学思潮略论 570
上篇范式的转移:20世纪50—80年代的台湾文论与美学 570
下篇思想的复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思潮 591
附录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大事记(1949—2008) 612
后记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