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学通史 上 先秦至清末》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乔力,李少群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2835421
  • 页数:9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研究山东两千余年文学流变、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著者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大家、名家为主线,联系相应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发掘不同时期山东地区文学发展的主流走向,展示出地域文学流变、演进的发展规律。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古代山东文学,下卷为20世纪山东文学。

目录 1

总论 1

导言 1

第一节 地域文学研究方法刍议 2

第二节 地域文学研究实例试示 15

第一编 山东文学之渊源及初步发展 27

第一章 山东文学的辉煌肇端:先秦时代 27

第一节 缘起 27

第二节 走向经典:《诗经》暨《齐风》《曹风》《鲁颂》 29

一、《诗经》的形成与体制特征 29

二、山东先民们的集体歌唱:《齐风》与《曹风》 42

三、远古的庙堂乐歌:《鲁颂》 65

第三节 文化与文学元典:杂散文形态 76

一、开诸子散文先声的儒家著述:《论语》和《孟子》 79

二、史传散文中的奠基创体之制:《左传》《国语》和《晏子春秋》 91

第二章 山东文学的漫长发展阶段:汉至唐五代 117

第一节 相对沉寂的两汉文坛 117

第二节 勃发辉煌 137

一、建安文学中的山东作家群体 137

二、卓立于西晋文坛的左氏兄妹 160

第三节 渐进的历程:南北朝的山东籍作家与隋唐五代的山东文坛 181

一、南北朝的山东籍作家 181

二、巨大的落差 222

三、李白、杜甫、高适等客籍诗人在山东的文学创作活动 255

第二编 宋代山东文学 281

概说 总体特征及社会文化面貌 281

一、时代文学词的高潮与诗文的平缓演进态势 283

二、自觉的理论批评意识 284

第三章 变化流程 286

第一节 北宋至南宋前期的诗文 286

一、诗歌以新变再造辉煌 286

二、建构范型散文 293

第二节 发声惊挺的山东诗文 295

一、自觉意识张扬的山东诗坛 296

二、理胜于辞的山东文坛 314

第三节 一代文学的极盛标志——词 320

一、词生成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 321

二、词的自身萌生演进过程 327

第四节 双峰并峙的山东词坛 332

一、北宋前期 333

二、北宋中后期 342

三、北南宋之交期 354

四、南宋前期 366

第四章 主流作家 373

第一节 纵横初宋的王禹偁 373

一、诗歌:“白体”之翘楚 373

二、散文:“革弊复古”的先行者 380

第二节 李之仪与晁补之 385

一、一时词家李之仪 385

二、苏门学士晁补之 397

第三节 旷世才情李清照 420

一、摆脱桎梏的人生追求 422

二、抚今追昔的政治评论 430

第四节 豪雄盖世辛弃疾 437

一、重实用的功利性价值取向 440

二、直觉经验式的感性热潮 442

三、歌哭无端兴寄无端的多元含纳 448

第一节 开风气之先的词学理论与批评 455

第五章 余论 455

一、李之仪以花间艺术为范型的词学观念及词评 456

二、以“当行家语”评词并有所拓展的晁补之 462

三、本体意识的张扬: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及其他 465

第二节 苏轼等客籍作家在山东的创作活动 473

一、欧阳修、曾巩、苏辙、黄庭坚及范仲淹 474

二、苏轼在山东时期的创作高潮 491

第三编 元代山东文学 508

概说 总体特征及社会文化面貌 508

一、独特的“世侯文化”与“运河文化” 509

二、源远流长的儒家传统文化 513

三、俗文学空前发展的总体特征 517

第一节 诗词仍多承循唐宋余绪 522

第六章 变化流程 522

一、以元、杜为首追求诗风雅正 523

二、以王、李为代表的豪放诗风 526

三、道士词风与儒士词作 531

第二节 时兴新曲争相创作搬演 535

一、新体散曲的流行 536

二、戏曲创作成果丰硕 547

第七章 主流作家 562

第一节 写“水浒戏”的名家高文秀和康进之 562

一、“小汉卿”高文秀剧作良多 562

二、康进之《李逵负荆》显示结撰大手笔 567

一、反映市井民众生活的武汉臣 573

第二节 写世态人情戏的高手武汉臣与张寿卿 573

二、才情压倒群英的张寿卿 580

第三节 著名散曲家张养浩 583

一、仕途坎坷 忠正为民 583

二、诗文纯正 忧国忧民 587

三、散曲豪放 多姿多彩 594

第八章 余论 602

第一节 作为文化现象出现的戏曲重镇——东平 602

一、兴学重教 礼聘贤士 602

二、诗文兴盛 作家云集 606

三、戏曲之乡 杂剧辉煌 610

第二节 “水浒戏”的文学流变意义 615

一、“水浒戏”的共同主题 617

二、“水浒戏”塑造了生动的英雄形象 620

三、“水浒戏”的文学流变及其影响 624

第四编 明代山东文学 629

概说 总体特征及社会文化面貌 629

一、严酷的政治环境与严密的思想钳制 629

二、高压态势下的文学 632

第九章 变化流程 638

第一节 诗文的嬗变 638

一、寂寥的明初诗文 638

二、中期的创作繁荣 642

三、面对现实的后期作家 654

第二节 曲坛新局面的开拓 660

一、杂剧的雅化、短化和南化 661

二、散曲应时而歌及对套数的发展 669

三、传奇在继承中创新 676

第三节 长篇白话小说的高度繁盛 679

第十章 主流作家 685

第一节 边贡与李先芳 685

一、海岳隽才边贡 685

二、诗思秀发的李先芳 690

第二节 李攀龙和谢榛 697

一、“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 697

二、布衣诗侠谢榛 707

第三节 集豪放派大成的散曲家冯惟敏 716

一、临朐四冯闻名齐鲁 717

二、为下层社会写真 719

三、豪放曲派的杰出代表 727

第四节 击响明传奇前奏的李开先 732

一、才华横溢 声名远播 732

二、词山曲海 长歌当哭 736

三、明清传奇繁盛的标志:《宝剑记》 742

第五节 《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的楷模 750

一、作者及版本流传 751

二、以农民起义为重点的多元化主题内容 752

三、成功的人物性格刻画 758

第六节 《金瓶梅》:第一部文士个体独立创作的长篇世俗人情小说 762

一、鲜明生动的晚明社会百态图卷 763

二、丰厚的文化负载 766

三、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艺术表现手法: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770

第十一章 余论 777

第一节 “驿路文化”与山东文学 777

一、“驿路文化”的形成 777

二、大运河与山东文学 784

第二节 “历下诗派” 787

第三节 明代山东的族群作家 793

一、前期的空前繁荣 800

概说 总体特征及社会文化面貌 800

第五编 清代山东文学 800

二、叙事文学的崛起 803

三、中后期的由盛而衰 804

第十二章 变化流程 807

第一节 诗文:正统文学的复兴 807

一、鼎盛一时的清初诗坛 807

二、绚烂多姿的清初文坛 814

三、中后期作家的创作与对文献的搜集整理 821

第二节 曲坛晚辉 826

一、散曲:日落景象中偶见光辉 827

二、杂剧传奇:寥落星空有巨星突现 832

三、小曲和地方戏:别出一枝 837

第三节 古典小说的光辉终结 841

一、文言小说的顶峰 842

二、世俗人情类白话小说的长足发展 847

第十三章 主流作家 852

第一节 丁耀亢与宋琬 852

一、著作甚丰的丁耀亢 852

二、命途多舛的宋琬 857

第二节 “一代正宗”王士禛 862

一、康熙诗坛的主盟 863

二、“神韵说” 867

三、文与词 872

一、以词名家的曹贞吉 876

第三节 曹贞吉和赵执信 876

二、“思路劖刻”的赵执信 881

第四节 一代戏剧大家孔尚任 888

一、戏剧式的人生道路 889

二、诗文等身 洋洋大家 891

三、《桃花扇》底系兴亡 898

第五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903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了文学创作 904

二、《聊斋志异》的多样化表现和丰厚内涵 906

三、“孤愤之书” 908

四、尚“奇”的艺术精神 910

五、《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特征 912

第六节 家庭小说:《醒世姻缘传》 915

一、独特的人物形象及文化意义 917

二、鲜明的语言特征 927

三、结构特征与情节关系 929

第十四章 余论 937

第一节 “本朝诗人,山左为盛” 937

第二节 客籍作家在山东的文学创作 948

一、顾炎武及易代之际遗民的创作 948

二、施润章、翁方纲和郑燮 957

主要参考书目 966

后记 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