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综述 1
一、区域农业综合治理科技攻关的进展与成就 1
二、区域农业综合治理“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17
第二部分 试验示范区建设与发展 24
黄淮海平原 24
一、河北省曲周试验区 24
二、山东省禹城试验区 36
三、河南省封丘试验区 47
四、河北省吴桥试验区 55
五、山东省陵县试验区 64
六、山东省寿光试验区 73
七、安徽省蒙城试验区 80
八、河南省商丘试验区 88
九、河北省南皮试验区 96
十、江苏省睢宁试验区 106
十一、河南省开封试验区 116
十二、河南省平舆试验区 122
松嫩-三江平原 129
十三、黑龙江省宝清试验区 129
十四、黑龙江省八五○试验区 138
十五、黑龙江省富锦试验区 145
十六、黑龙江省八五三试验区 152
十七、黑龙江省依兰试验区 159
十八、黑龙江省海伦试验区 169
十九、黑龙江省绥化试验区 174
二十、吉林省公主岭试验区 179
二十一、吉林省大安试验区 186
二十二、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试验区 191
黄土高原 191
二十三、陕西省米脂试验区 200
二十四、山西省离石试验区 211
二十五、陕西省安塞试验区 219
二十六、陕西省长武试验区 228
二十七、山西省隰县试验区 236
二十八、陕西省淳化试验区 247
二十九、陕西省乾县试验区 255
三十、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试验区 267
三十一、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试验区 277
三十二、甘肃省定西试验区 285
北方旱区 293
三十三、辽宁省阜新试验区 293
三十四、山西省寿阳试验区 301
三十五、河北省张北试验区 310
三十六、甘肃省镇原试验区 318
三十七、陕西省渭北试验区 325
三十八、辽宁省喀左试验区 333
三十九、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试验区 342
四十、内蒙古自治区武川试验区 348
南方红黄壤地区 356
四十一、江西省东乡试验区 356
四十二、湖南省桃源试验区 365
四十三、湖南省祁阳试验区 373
四十四、四川省川中试验区 382
四十五、浙江省兰溪试验区 388
四十六、江西省千烟洲试验区 399
四十七、湖北省咸宁试验区 406
四十八、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试验区 413
四十九、云南省陆良试验区 421
五十、广东省东莞试验区 427
五十一、贵州省长顺试验区 434
第三部分 重大科技成果简介 440
黄淮海平原 440
一、商丘县李庄试验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研究 440
二、开封沙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区域试验研究 441
三、冬小麦抗逆栽培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442
四、龙王河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研究 443
五、农村沼气干发酵及配套池型的研究 444
六、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研究 444
七、砂姜黑土小麦施肥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446
八、黄淮海平原商丘试验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446
九、盐渍土的水盐运动 447
十、山东禹城试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综合发展体系研究 448
十一、禹城综合开发治理技术体系区域试验 449
十二、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研究 450
十三、稻田中化肥氮的损失 451
十四、土壤碱化及其防治 452
十五、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综合防护林体系配套和结构研究 453
十六、海河流域低平原牧草发展与早期丰产技术研究 454
十七、盐荒地快速开发利用配套技术研究 455
十八、南皮近滨海缺水盐渍区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研究 456
十九、南皮近滨海缺水盐渍区浅层地下水优化利用与调控模式研究 457
二十、农业综合试验区系统管理研究与实践 458
二十一、棉麦盖膜节水灌溉的研究 459
二十二、黄淮海平原浅层咸淡水型盐渍区综合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460
二十三、小麦夏玉米两茬平播亩产吨粮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461
二十四、河间浅平洼地综合治理配套技术 462
二十五、黄淮海平原区域综合治理技展战略研究 463
二十六、淮北砂姜黑土区综合治理开发配套技术研究 464
二十七、禹城试验区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465
二十八、以节水农业为重点的商丘试验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466
三十、砂土水分物理特性及节水保蓄技术研究 468
二十九、黄淮海平原近滨海缺水盐渍区咸水区水资源合理调控与利用的研究 468
三十一、黄淮豫东平原中产增产高效益综合技术开发模式研究 470
三十二、浅层咸水型盐渍化地区防治配套技术和效益研究 470
三十三、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 471
三十四、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配套技术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472
三十五、开封沙区生态条件特点与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研究 473
三十六、深浅井结合咸淡水混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水技术的试验研究 474
三十七、河南省砂土不同生态类型区综合开发治理研究 475
三十八、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沙薄的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 476
三十九、黄河背河洼地的治理和合理利用 478
四十、盐演化改造区农牧结合形式规模与效益的研究 479
四十一、中国盐渍土 480
四十二、黄淮海平原以微量元素为中心的节肥配套技术及示范推广 481
四十三、黑龙港流域缺水区夏玉米节水高产农机农艺结合配套技术 482
四十四、灌溉条件对麦田养分影响的时空效应及节水冬施肥技术 483
四十五、砂土供肥特性与优化调肥技术研究 484
四十六、盐渍化改造区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优化决策和综合技术 485
四十七、南皮试验区旱地棉田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 486
四十八、棉花开心株型高产技术体系 487
四十九、蒙城砂姜黑土试验区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488
五十、沙区农牧结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评价 489
五十一、砂土农田水量平衡和水分综合调控技术研究 490
五十二、可持续农业发展中作物综合优化施肥技术体系 491
五十三、开封沙地试验区农业持续发展综合技术研究 492
五十四、金丝小枣篱壁形早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493
松嫩-三江平原 494
五十五、三江平原农业自然资源遥感复查与合理开发若干建议 494
五十六、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的研究 495
五十七、大豆增产综合技术研究 496
五十八、草甸黑土培肥研究 497
五十九、农用抗菌素660B防治甜菜立枯病和提高产量质量研究 498
六十、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 499
六十一、三江平原以沼泽地改造利用为主的综合开发试验研究 500
六十二、万亩方低湿耕地综合治理(工程)试验示范 501
六十三、三江平原区域农业开发总体方案的研究 502
六十四、三江平原中低产田利用及改良规划的研究 503
六十五、三江平原岗平地农牧结合综合治理及开发试验研究 504
六十六、天然次生林栽针保阔及三大硬阔培育配套技术的研究 505
六十七、已垦沼泽地种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506
黄土高原 507
六十八、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 507
六十九、内蒙古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试验研究 508
七十、米脂峁状丘陵沟壑区开发治理体系研究 509
七十一、芦笋优良雄株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 511
七十二、黑穗醋栗试管苗生产工艺流程的研究 511
七十三、离石王家沟流域合理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及其实施 513
七十四、安塞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试验研究 514
七十五、黄土高原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与综合治理遥感监测 515
七十六、安塞县1988~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516
七十七、黄土丘陵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机制研究 517
七十八、黄土丘陵水土流失规律与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研究 517
七十九、河北杨扦插育苗造林技术的研究 519
八十、刺槐林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519
八十一、淳化县造林规划设计及中间试验的研究 521
八十二、淳化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其效益研究 522
八十三、固原县农林牧生产结构与经济效益研究 523
八十四、黄土丘陵区农林牧合理结构与增产技术综合研究 524
八十五、固原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农林牧优化结构试验 525
八十六、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 526
八十七、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8139 527
八十八、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示范综合研究 528
八十九、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航空遥感监测试验研究 529
九十、黄土高原沟坡防蚀道路勘测设计与防蚀技术体系 530
九十一、黄土高原隰县残塬壑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研究 531
九十二、黄土残塬沟壑区隰县河沟流域综合治理研究与实施 532
九十三、优质饼干专用小麦新品种西农34-9 533
九十四、干旱地区主要作物超弱发光及抗旱性关系的研究 534
九十五、渭北烟草病虫防治技术研究 535
九十六、渭北旱原土壤耕作法研究 536
九十七、固原黄土丘陵区农林牧优化结构调控与增产技术研究 537
九十八、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538
九十九、新型抗旱剂——钙与赤霉素合剂的研制及在旱农生产中的应用 539
一百、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的研究 539
一百零一、宁夏西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 540
一百零二、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542
一百零三、风沙半干旱区农牧结合农林牧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研究 543
北方旱区 543
一百零四、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阜新)农林牧持续综合发展研究 544
一百零五、辽西低山丘陵易旱区农牧结合农林牧综合发展技术体系 545
一百零六、陕西省渭北旱原试验区甘井试验分区 546
一百零七、陕西省渭北旱原试验区澄城试验分区 546
一百零八、渭北旱原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547
一百零九、主要类型旱农地区农田水分状况及其调控技术 548
一百一十、晋东南旱地农作物增产技术体系应用基础 549
一百一十一、内蒙古武川试验区旱地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 550
一百一十二、河北省张北旱地试验区农牧结合综合技术体系研究 550
一百一十三、冀北坝上人工种草技术系列 551
一百一十四、高寒半干旱区低投入农业系统旱地大面积持续高效施肥技术 552
一百一十五、高寒半干旱区保水少耕高效综合技术 553
一百一十六、坝上旱地栗钙土培肥作用机理及培肥途径与措施 554
一百一十七、细毛羊毛肉分流高效繁殖技术体系 555
一百一十八、高寒区农村肉兔高产综合技术 556
一百一十九、高寒半干旱低投入区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 557
一百二十、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镇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559
一百二十一、多抗、丰产、优质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96 560
一百二十二、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效应及其开发利用 561
一百二十三、我国北方旱农地区农作物增产技术体系研究 562
南方红黄壤地区 563
一百二十四、江西低丘红壤开发模式的优化与应用 563
一百二十五、红壤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 564
一百二十六、湘北丘岗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土资源动态与发展模式研究 565
一百二十七、桃源丘岗区生态农业模式与综合技术研究 566
一百二十八、湘玉6号 567
一百二十九、紧凑型半紧凑型玉米开发利用研究 568
一百三十、四川省两熟稻田晚秋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 569
一百三十一、紫色丘陵农区土壤保护试验站建设、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防治技术研究 569
一百三十二、川中丘陵雨养农区旱地多熟种植增产增效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 570
一百三十三、低丘红壤磷钾诊断及计量施肥机理研究 571
一百三十四、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的机理与推广应用 572
一百三十五、低丘红壤防护林营造技术及效益研究 573
一百三十六、湖羊高繁殖力的生理机制及应用 573
一百三十七、低丘红壤区农业持续发展配套技术 574
一百三十八、改良冲垅冷浸田建设多功能稳产高产农田配套技术 576
一百三十九、镁肥在广西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578
一百四十、南方红黄壤综合改良及粮经果持续增产配套技术 579
一百四十一、滇中水浇地一年三熟超吨粮栽培技术研究 579
一百四十二、黄磷炉渣粉改良酸性煤锈水田技术 580
一百四十三、红壤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及农业持续发展 581
一百四十四、红壤与环境间物质交换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582
一百四十五、我国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与保持 582
一百四十六、南方红黄壤丘陵区低产地综合治理研究 583
黄淮海平原 585
一、黄淮海平原的水均衡分析 585
第四部分 优秀科技论文选登 585
二、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及其调控对策 593
三、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600
四、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在土壤肥力研究及测土施肥中的应用 607
五、封丘地区土壤水分平衡研究 614
六、盐渍土持续利用过程中土壤有机质演化的阶段特征 620
七、农林复合系统光能利用率的研究 625
松嫩-三江平原 630
八、从气候资源特点探讨三江平原合理开发与整治 630
九、松嫩平原沙地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研究 636
十、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牧结合优化模式与实施效果研究 641
十一、低湿耕地综合治理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影响及大豆增产的研究 648
黄土高原 656
十二、黄土高原隰县残塬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研究 656
十三、黄土高原节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663
十四、宁南山区旱地农业增产技术体系的研究 668
十五、水土保持农业增产体系的研究 675
十六、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683
十七、半干旱区春小麦水分亏缺补偿效应研究 689
北方旱区 697
十八、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农业持续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研究 697
十九、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 702
二十、旱地土壤中的肥水激励机制 709
二十一、栗钙土中磷肥转化及效应的研究 715
二十二、陇东旱原小麦玉米组合种植的增产增效研究 720
南方红黄壤地区 725
二十三、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农业结构与持续发展 725
二十四、红壤丘陵自然植被恢复及其对某些土壤条件的影响 729
二十五、川中丘陵小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与调控研究 739
二十六、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 746
二十七、低丘红壤区伏秋旱的成因、特征及抗旱体系的研究 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