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3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训等编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215021785
  • 页数:1440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 张岱年  1

序 方克立  1

概述篇 2

概说 2

第一章 宋代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4

一 宋代哲学的经济基础 4

二 宋代哲学的政治背景 11

三 宋代哲学的思想渊源 14

第二章 宋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21

一 宋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1

二 宋代自然科学发展对哲学的影响 25

第三章 宋代佛、道哲学对儒家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31

一 佛教哲学 31

二 道教哲学 40

三 儒、佛、道哲学的关系 47

第四章 宋代哲学的范畴和特点及其演变轨迹 53

一 宋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53

二 宋代哲学的基本特点 78

三 宋代哲学的演变轨迹 87

先驱篇 108

概说 108

第五章 邢昺、孙奭和张景的哲学思想 110

一 邢昺的天命思想 110

二 孙奭和张景的反天命思想 115

第六章 范仲淹的哲学思想 121

一 范仲淹的生平和著作 121

二 “禀一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24

三 “克学而神晤”的认识论 129

四 范仲淹的历史观 136

第七章 胡瑗的哲学思想 143

一 胡瑗的生平和著作 143

二 “一元之气”的自然观 148

三 明体达用之学 152

四 “天所禀之性”的人性论 155

五 胡瑗与孙复、石介的关系和历史地位 158

第八章 欧阳修的哲学思想 168

一 欧阳修的生平和著作 168

二 “天人相分”、“精气之聚”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71

三 “运而不已”的辩证法思想 180

四 欧阳修的历史观 184

第九章 陈抟、刘牧的象数哲学 189

一 北宋象数之学的“复歧”及其流行 189

二 陈抟的象数之学 193

三 刘牧“象由数设”的哲学思想 201

四 李觏、欧阳修对刘牧河洛之学的批判 220

第十章 李觏的哲学思想 230

一 李觏的生平和著作 230

二 “阴阳合而五行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235

三 “习之是,见之广”的认识论 239

四 “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的方法论 244

五 “吉凶由人”的改革论 251

六 李觏对刘牧《易数钩隐图》的批判 254

气学篇 260

概说 260

第十一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上) 262

一 张载的生平和著作 262

二 “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270

三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 281

四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认识论 293

第十二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下) 293

五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论 298

六 《西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 305

七 张载后学——吕大均、吕大临、李复 310

第十三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上) 323

一 王安石的生平和著作 323

二 “万物同一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328

三 “道立于两”的辩证法思想 332

四 “行之必至”的认识论 339

第十四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中) 350

五 “性本情用”的人性论 350

六 “可革则革不足循守”的历史观 369

第十五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下) 378

七 荆公新学的时代作用和历史地位 378

八 王安石后学——龚原 391

九 王安石后学——王雱 405

第十六章 吕惠卿的哲学思想 418

一 吕惠卿的生平和著作 418

二 “通天下一气”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420

三 “成理不易”的辩证法思想 427

四 “天下均平”的历史观 433

第十七章 沈括的哲学思想 442

一 沈括的生平和著作 442

二 “虚者妙万物之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46

三 “黄庭冲气所在”的辩证法思想 449

四 “事非前知”的认识论 458

第十八章 杨万里的哲学思想 464

一 杨万里的生平和著作 464

二 “道为气母、气为天地根”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71

三 “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的辩证法思想 481

四 “以天地理天地”的认识论 488

五 “兴衰在于人”的历史观 495

第十九章 文天祥的哲学思想 501

一 文天祥的生平和著作 501

二 “浑浑元气变化无端”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507

三 “一不息”的辩证法思想 515

四 “履之而后知”的认识论 525

五 文天祥的历史观 535

理学篇 544

概说 544

第二十章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547

一 周敦颐的生平和著作 547

二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 554

三 《通书》中的道德修养论 570

四 周敦颐的政治哲学及其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582

一 司马光的生平和著作 589

第二十一章 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589

二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的道学思想 591

三 “僭天之分,必有天灾”的天命论和神秘主义的象数学 596

四 “天地不易”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对矛盾变化观念的利用 600

五 “善恶杂处”的人性论和“正心”的认识论 605

六 司马光后学——范祖禹、刘攽、晁说之 610

第二十二章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上) 618

一 二程的生平和著作 618

二 “天下只是一个理”的理本论 623

三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632

第二十三章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中) 644

四 “万物莫不有对”的辩证法思想 644

五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 650

六 “法先王”的历史观 661

第二十四章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下) 671

七 二程与周敦颐、张载的关系 671

八 二程后学——杨时、谢良佐、游酢、尹焞 678

第二十五章 胡宏的哲学思想 697

一 胡宏的生平和著作 697

二 “形形之谓物,不形形之谓道”的理本论 701

三 “物不独立必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705

四 “性外无物,物外无性”的性论 708

五 “心以成性”的心论 712

六 “天下万事莫生乎知”的认识论 715

七 胡宏哲学的历史地位 718

第二十六章 吕祖谦的哲学思想 721

一 吕祖谦的生平和著作 721

二 溶“天理”与“人心”“会归于一”的唯心主义自然观 726

三 “穷理”、“明心”和“精察”自相矛盾的认识论 732

四 治经史以“致用”的历史观 742

一 朱熹的生平和著作 751

第二十七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上) 751

二 朱熹的师承与思想渊源 768

第二十八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中) 783

三 “理是本”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 783

四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792

五 “理主动静”的辩证法思想 804

第二十九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下) 814

六 “天命”、“气禀”的人性论 814

七 “理欲”、“义利”对立的伦理观 822

八 “正君心”、“今不如古”的历史观 831

九 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 836

第三十章 陈淳的哲学思想 841

一 陈淳的生平和著作 841

二 “才有理,便有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 843

三 “尽心格物,致知力行”的认识论 850

四 “性是在我之理”的人性论 855

第三十一章 真德秀、魏了翁的哲学思想 861

一 真德秀的“穷理”思想 862

二 魏了翁的“不失本心”思想 872

第三十二章 金华学派的哲学思想(上) 881

一 何基的哲学思想 881

二 王柏的哲学思想 888

第三十三章 金华学派的哲学思想(下) 902

三 金履祥的哲学思想 902

四 许谦的哲学思想 911

第三十四章 黄震、邓牧的哲学思想 928

一 黄震、邓牧的生平和著作 928

二 黄震的道“非超出人事之外”的思想 931

三 邓牧“异端”的社会空想的思想 944

第三十五章 苏轼的哲学思想 953

一 苏轼的生平和著作 953

二 “道之大全”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 959

三 “动而不息”的辩证法思想 962

四 “不说不观”的神秘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968

实学篇 976

概说 976

第三十六章 陈亮的哲学思想 978

一 陈亮的生平和著作 978

二 陈亮的政治、军事、用人思想 979

三 陈亮的“务健实迹”的实学特征及其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 984

四 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 994

第三十七章 叶适的哲学思想(上) 1001

一 叶适的生平和著作 1001

二 叶适是南宋时期浙东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1006

三 “道归于物”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014

四 “内外交相成”的认识论 1025

五 天赋的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1034

第三十八章 叶适的哲学思想(下) 1034

六 “古今易时”、“古不通于今”的历史观 1045

七 叶适同理学的分歧及其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 1053

心学篇 1066

概说 1066

第三十九章 张九成的哲学思想 1068

一 张九成的生平和著作 1068

二 “心即理,理即心”的主观唯心主义自然观 1071

三 “万变此心”的辩证法思想 1076

四 “人性本体之善”的人性论 1079

五 “以民为主”的历史观 1085

第四十章 张栻的哲学思想 1095

一 张栻的生平和著作 1095

二 “太极一本”的唯心主义自然观 1099

三 “至极其理”的认识论 1102

四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论 1107

第四十一章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上) 1112

一 陆九渊的生平和著作 1112

二 “心即理”的唯心主义自然观 1120

三 “知非本心即复”的认识论 1129

四 “天地万物具此阴阳”的辩证法思想 1141

第四十二章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中) 1150

五 “心本之善”的人性论 1150

六 “可欲之谓善”的伦理观 1159

七 “三代之法可复”的历史观 1167

八 “民为邦本”的政治观 1174

第四十三章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下) 1183

九 陆九渊后学——杨简、袁燮、舒璘、沈焕 1183

十 陆九渊和朱熹在哲学上的异同及其争论的实质 1197

十一 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206

概说 1220

象数篇 1220

一 邵雍的生平和著作 1222

第四十四章 邵雍的哲学思想 1222

二 “太极就是吾心”的唯心主义自然观 1231

三 “以物观物”的认识论 1247

四 “加一倍法”中的辩证法思想 1254

五 “元会运世”的历史观 1262

第四十五章 朱震和蔡元定、蔡沈的哲学思想 1272

一 南宋时期象数学派的发展 1272

二 朱震和《汉上易传》 1276

三 朱震的太极说 1288

四 蔡元定“理”和“数”相溶合的思想 1297

五 蔡沈以“数”解“理”的思想 1306

比较篇 1324

概说 1324

一 中西封建社会的同与异 1326

第四十六章 宋代哲学与西方哲学 1326

二 两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同与异 1333

三 两种理性主义的同与异 1347

第四十七章 宋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1359

一 宋代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演变的必然结果 1359

二 宋代哲学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上) 1365

三 宋代哲学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下) 1382

第四十八章 宋代哲学与明清及近现代哲学 1397

一 宋代哲学与明清哲学 1397

二 宋代哲学与近代哲学 1409

三 宋代哲学与现代哲学 1412

四 研究宋代哲学的现实意义 1425

主要参考文献 1430

后记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