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粒状混合料的堆积密实度和匀质性 1
目录 1
1.1 粒状混合料虚拟堆积密实度 2
1.1.1 无相互作用的二元混合料 2
1.1.2 完全相互作用的二元混合料 4
1.1.3 有部分相互作用的二元混合料 5
1.1.4 无相互作用的多元分散混合料 7
1.1.5 普适情况下多元分散混合料 9
1.2.1 密实指数和实际堆积密实度 10
1.2 实际堆积密实度——可压缩堆聚模型(CPM) 10
1.2.2 二元混合料模型的标定 11
1.2.3 不同来源资料的有效性 20
1.3 边界条件对平均堆积密实度的作用 30
1.3.1 由于容器造成的附壁作用 31
1.3.2 纤维夹杂作用 34
1.4 最大堆积密实度的粒状混合料 36
1.4.1 一种简化的方法——Appolonian模型 36
1.4.2 二元混合料 38
1.4.3 三元混合料 39
1.4.4 给定级配范围中优化的混合料 43
1.4.5 边界条件的作用 49
1.5 颗粒混合料的离析 50
1.5.1 一些实验事实 50
1.5.2 定量指南:填隙图和离析势能 52
1.5.3 用可压缩堆聚模型模拟的一些例子 56
1.6 小结 61
2.1 新拌混凝土性能 63
2 混合物组成与混凝土性质的关系 63
2.1.1 新拌混凝土的流变行为 64
2.1.2 塑性黏度 72
2.1.3 屈服应力 80
2.1.4 Abrams锥筒法坍落度 84
2.1.5 浇筑性 91
2.1.6 被俘入的空气 95
2.1.7 稳定性(泌水和分层的预防) 100
2.1.8 工作性的简化模型 106
2.2 绝热温度的升高 109
2.2.1 比热容 110
2.2.2 胶结材消耗的程度 111
2.2.3 水化热 115
2.2.4 绝热的温度上升 116
2.3 抗压强度 118
2.3.1 波特兰水泥的成熟浆体 118
2.3.2 水泥浓度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122
2.3.3 颗粒型内含物:拓扑结构的影响 124
(de Larrard和Belloc,1997) 128
2.3.4 颗粒型内含物:岩石类型的影响 128
2.3.5 强度发展和时间的关系 137
2.3.6 火山灰质外掺料的贡献 139
2.3.7 石灰石填料的贡献 144
2.3.8 小结:抗压强度的一般模型 149
2.4 抗拉强度 152
2.4.1 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间乘幂定律类型的关系 153
2.4.2 骨料类型的影响 155
2.5 硬化混凝土的变形性 156
2.5.1 硬化混凝土的二相特征:三重球模型 158
2.5.2 弹性模量 162
2.5.3 基本徐变 169
2.5.4 总徐变 174
2.5.5 自生收缩 176
2.5.6 总收缩 180
2.5.7 结论:配合比设计参数方面的变化对混凝土变形性 188
的影响 188
2.6 影响混凝土渗透性的因素 189
2.6.1 渗透性和孔隙率 190
2.6.2 渗透性和抗压强度 191
2.7 小结: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考虑的各种不同的颗粒系统 193
3 混凝土各组成:各相关参数 197
3.1 骨料 197
3.1.1 相对密度 197
3.1.2 孔隙率和吸水性 198
3.1.3 尺寸分布 199
3.1.4 剩余堆积密实度 199
3.1.6 对抗压强度的贡献 201
3.1.5 弹性模量 201
3.1.7 对抗拉强度的贡献 202
3.1.8 比热容 203
3.2 水泥 203
3.2.1 相对密度 203
3.2.2 级配曲线 204
3.2.3 掺外加剂和不掺外加剂时的剩余堆积密实度 205
3.2.4 鲍格组成 206
3.2.5 强度与时间 207
3.2.6 对自生收缩的贡献 208
3.3 矿物外掺料(附加性的胶凝材料) 209
3.3.1 相对密度 209
3.3.2 级配曲线 210
3.3.3 掺外加剂和不掺外加剂时的剩余堆积密实度 211
3.3.4 活性系数与时间的关系 213
3.4 塑化剂/超塑化剂 215
3.4.1 相对密度和干提取物 215
3.4.2 胶结料——外加剂双组分体的饱和曲线 216
4.1 给定用途的混凝土技术规定 221
4 混凝土拌和物设计 221
4.1.1 新拌混凝土性能 222
4.1.2 硬化中的混凝土性能 228
4.1.3 硬化混凝土性能 230
4.1.4 混凝土的长期性能 232
4.1.5 建立规定要求明细表的若干规则 234
4.2 拌和物设计问题的解法 236
4.2.1 分析解和总关系式 236
4.2.2 数值解:上述关系的讨论 245
4.2.3 实际拌和物配合比设计过程 252
4.2.4 实例 255
4.3 关于骨料构架问题 262
4.3.1 骨料最大粒径(MSA)的选择 262
4.3.2 卵石骨料和碎石骨料 263
4.3.3 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混凝土 265
4.4 关于胶结料问题 269
4.4.1 石灰石填充料的应用 270
4.4.2 粉煤灰的使用 272
4.4.3 硅粉的应用 274
4.5 生产过程中的混凝土稳定性 277
4.5.1 设计最小变异性拌和物的策略 278
4.5.2 试验评估 279
4.5.3 模拟评估 281
4.6 借鉴现有方法考察若干标准方法 282
4.6.1 美国方法(ACI 211) 282
4.6.2 英国方法(BRE 1988) 286
4.6.3 法国方法(Dreux 1970) 287
4.6.4 Baron和Lesage方法(法国) 290
5 应用:各种系列的混凝土 293
5.1 初级模拟:从普通强度混凝土至非常高强度混凝土 293
5.2 普通强度的结构混凝土 299
5.2.1 用于桥梁的C40混凝土 299
5.2.2 用于房屋建筑的C25混凝土 302
5.3 高性能混凝土 304
5.3.1 “基准”高性能混凝土 304
5.3.2 用于核电站的低热高性能混凝土 307
5.3.3 用于组合桥桥面的超稳定高性能混凝土 310
5.3.4 超高性能砂浆 312
5.4 使用特种浇筑方法的混凝土 314
5.4.1 碾压混凝土 315
5.4.2 喷射混凝土(湿法) 318
5.4.3 自密实混凝土 322
5.5 含特种组分的混凝土 326
5.5.1 轻骨料混凝土 327
5.5.2 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 336
5.5.3 砂混凝土 338
结语 341
混凝土系统 341
一些研究需求 342
参考文献 344
符号一览表 356
附录一 拌和料模拟的程序框图 362
附录二 机构简称 365
索引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