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族甄微 3
周秦少数民族研究 3
提要 3
序 5
第一 周民族之南移 6
西周末年之旱灾 6
江域雨泽独丰 7
宣幽继世南向移民 9
第二 西戎东侵 11
獫狁东侵 11
犬戎獫狁与太原 14
姜戎南侵 15
犬封古国 18
犬戎东侵周地 20
秦为戎族 21
秦即犬戎之一支 23
昆夷与羌族 24
非子邑秦与犬丘 26
秦取犬戎岐丰 27
秦取犬戎洛川 29
秦晋交逼羣戎 30
犬戎侵入伊雒 31
齐晋霸业与羣戎 33
晋楚灭伊雒诸戎 34
戎入汝汉江淮 35
第三 南方民族之移动 38
楚人北侵 38
百濮南徙 39
庸巴罗南徙 40
第四 赤狄东侵 42
古鬼亲与赤狄 42
狄来秦晋之北 46
狄南灭邢卫与齐桓御狄 47
狄西侵周郑与晋文创狄 49
狄东侵齐鲁宋卫 51
狄入济兼并长狄 52
狄兼并代戎 54
黄河首次改道为狄祸 56
羣狄建国拓地之广 57
晋灭赤狄 59
羌狄与晋民融合 62
第五 白狄东侵 64
白狄东徙太行 64
魏灭中山与中山复国 67
中山称王与赵灭中山 68
第六 东北貉族之移动 72
山戎东徙 72
骊戎狄柤东徙 74
濊貊辰国马韩东徙 76
林胡楼烦西还 77
第七 秦西诸族之移徙 80
秦西戎族之活动 80
义渠与匈奴 82
拾遗 85
东夷之盛衰与移徙 85
瓜州与三危 89
致顾颉刚先生书 90
汉末至南北朝南方蛮夷的迁徙 93
巴蜀史的问题 97
一 巴蜀的区域 97
二 巴黔中 104
三 巴蜀分界 110
四 巴蜀境内的小诸侯 113
五 蜀的古代 118
六 巴蜀的史迹 126
七 蜀的经济 135
八 经济中心的转移 141
九 巴蜀的文化 149
十 巴蜀文化的特征 155
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巴蜀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165
与友人论区域史和巴蜀史的问题 171
庄蹻王滇辨 174
一 174
二 178
三 182
四 185
五 188
越史丛考 192
一 越族古居“扬子江以南整个地区”辨 192
(一)楚、越畛域 192
(二)楚、越同祖辨 195
(三)楚、越不同族 200
二 百越民族考 202
(一)吴、越 203
(二)南越、西瓯 205
(三)雒越 208
三“越裳为越章”辨 210
四 越人迁徙考 212
(一)“楚威王灭越,越以此散”辨 212
(二)秦汉时越人之北徙 219
(三)释干越 222
五 古代中国南方与交趾间之民族迁徙 226
六“秦象郡为汉日南郡”辨 232
七 安阳王杂考 235
(一)开明氏迁交趾考 235
(二)安阳王失国年代考 241
(三)安阳王国疆域考略 242
(四)安阳王失国再南迁考 243
(五)安阳王国人口蠡测 244
(六)西于王与西屠国 245
(七)文郎国名质疑 246
八 骆越与西瓯 249
九 汉交趾郡北界考 254
十 外越与澎湖、台湾 263
十一吴、越之舟师与水战 268
十二《史记·越世家》补正 276
羌氐与賨叟及其北迁 295
汉唐间蜀境民族之移徙与户口升降 303
从民族与地理论诸葛亮南征 317
与友人论西羌与吐谷浑书 330
獠人入蜀研究提纲 336
外蒙独立问题 338
一 338
二 339
三 340
四 341
五 342
六 343
七 344
古地甄微 349
中国古代北方气候考略 349
古地甄微 351
提要 351
第一章 上古之开化 354
第二章由《禹贡》至《职方》时代之地理知识所见古今之变 358
一 古文化区域 358
二 周代之开拓 359
三 南下水道交通 360
四 黄河南北沮洳地 362
五 黄河区之湖泽 363
六 古代北方之生物与气候 364
第三章 古长江中下游之水道与交通 367
一 古期思水 367
二 古邗沟 368
三 古中江 369
四 古分江 371
五 古南江 372
六 古江陵水道 374
七 古云梦九江 376
八 江陵南海水道 378
九 古浮潜入渭水道 379
第四章《水经注》违失举正 382
一 释济水经流 382
二 济南渠水阴沟诸水之乱 384
三 济北濮水、瓠子诸水之乱 389
四 华水与鸿沟 394
五 漯川与浮水 395
六 济渎名实俱亡 397
第五章 国史上黄河初次改道与狄人东进 400
一 河徙与狄人东进 400
二 赵沟与狄沟 402
第六章 清河、禹河与漯川 405
一 清河与禹河 405
二 漯川为禹河前古河 407
附录一补《水经注违失举正》一则 411
附录二:古地别录 412
古豫章水道存疑 412
古代长江流域之生物与气候 413
周时夷夏之分布与地理 414
周代封建与地理 415
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 421
古水地札记 424
汉潺亭考 428
附一 《盐亭县志》书后 439
附二 跋陈御简诗稿 444
附三 《长短经》校后记 445
《华西大学图书馆四川方志目录》序 447
成都二江考——附论大城、少城、七桥、十八门 450
一 二江正名 451
二 二江故道 457
三 七桥、大城、少城、十八门 463
鸿沟由夏肥水过寿春入巢湖通大江考 471
鸿沟通塞考 476
附:宋代开凿通汉、淮水道之尝试 487
再论昆仑为天下之中 488
对《辞海》(试行本)历史地理水道部分所提意见 500
致谭季龙先生论清人之黄河故道诸说 509
四川历代盛衰与户口登耗考略 511
四川古代交通线路考略 516
略论四川二千年间各地发展先后 524
前后蜀州县及十节度考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