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科学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拾禄著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6144·2268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稻的生长发育及其形态 1

第一节 种子的形态 1

1.穗及种子 1

2.种子形状及其大小 1

3.种子的内部构造 1

第二节 发芽 2

1.水分 2

2.温度 3

3.氧气 3

4.发芽速度 3

第三节 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及其形态 4

1.初期生长发育 4

2.叶的形态 5

3.叶的生长发育 6

4.秆——节间与节的形态和生育 7

第二节 水稻生育相的地域性 8

5.分蘖 8

第四节 根 9

1.根的形态与水养分的吸收 9

2.根的生长发育 11

3.根皮层细胞间隙的发生和发展 12

第五节 地上部与根生长发育的相关 13

1.地上部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14

2.根生长发育的规律性与地上部的关连 15

3.不同节位根的形态及生理的差异 19

3.节间伸长的开始 22

4.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 22

2.第一苞(穗首节)的分化 22

1.出叶速度的变化 22

第六节 生长发育形貌的转变 22

1.节间伸长与幼穗伸长的关系 23

第七节 节间伸长与地上部诸器官伸长的相互关系 23

2.节间伸长与叶鞘、叶片伸长的相互关系 25

3.节间伸长与出叶期、发根节位及根数增加的关系 26

4.节间粗度的增大经过与幼穗发育及出叶期的关系 26

第八节 穗的分化与发育 26

1.幼穗发育经过 26

2.雄核的形成 29

3.各发育阶段经过所需的时间 30

4.幼穗发育阶段在实用上的划分 31

5.全丛各茎的幼穗发育经过 32

6.主秆与分蘖相互间以及全部茎平均幼穗发育程度的比较 33

1.叶龄指数诊断法 34

第九节 发育阶段诊断法 34

2.幼穗长度诊断法 35

3.节间伸长诊断法 36

4.叶耳间距离诊断法 36

5.颖花大小诊断法 36

6.出穗前日数诊断法 37

第十节 穗与花的形态和构造 37

2.穗上退化痕迹与稻作诊断 38

1.穗的形态与构造 38

3.枝梗对生穗及1次枝梗着生间隔与稻作诊断 39

4.花的形态与构造 40

第十一节 开花与受精 40

1.开花现象 40

2.开花次序 41

3.开花与环境条件 41

4.授粉 41

5.受精 42

第十二节 胚与种子的发育(玄米发育) 43

1.胚的发育 43

2.胚乳的发育 43

3.淀粉细胞组织的发育 44

5.玄米肥大的时期 45

4.米粒的发育 45

第十三节 产量成立过程 46

6.成熟程度的表达法 46

2.叶绿素 48

第一节 同化作用 48

1.同化作用的功能 48

第二章 稻的生理 48

3.同化作用与稻的生育时期及各器官淀粉同化量 49

4.同化作用一日中的变化与光的强度 50

5.同化作用与温度 51

6.同化作用与湿度及叶内水分 51

7.同化作用与养分 51

8.同化作用与气孔 52

9.同化作用与盐基 52

第二节 呼吸作用 52

1.呼吸作用的功能 52

2.呼吸率 52

3.呼吸作用与氧气及分子间呼吸 53

4.呼吸作用与温度及日较差 53

第三节 蒸发作用 54

1.蒸发作用与植物体的组织 54

2.蒸发作用与生育时期 55

3.蒸发作用与环境 55

1.养分吸收及其向地上部上升的理论 56

第四节 养分吸收作用 56

2.养分最小量的法则 58

3.浪费吸收(过多吸收) 58

4.养分吸收与生育时期 58

5.养分吸收速度与生育时期 59

6.肥料三要素向穗部移行 60

7.养分吸收与品种 60

8.养分吸收与温度及气候 61

2.茎叶与子实淀粉生成 62

1.碳水化合物的蓄积、移行 62

第五节 养分蓄积与移行 62

3.结实——成熟现象 64

第六节 从生理上看水稻的秋季早衰 66

1.水稻秋季早衰的发生 66

2.秋季早衰的发生原因与防止法 66

3.水稻品种的秋衰抵抗性 68

第七节 从水稻的生理看丰产 69

1.使同化作用旺盛、同化、呼吸差余的碳水化合物蓄积良好 69

4.长期维持根的活力,免除烂根 70

3.补给生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70

2.安全吸收多量氮素 70

第一节 水稻秧苗的生态 72

1.播种量与秧田日数——秧苗大小与老嫩的生理关系 72

第三章 稻的生态 72

2.水秧与旱秧 74

3.秧苗素质的地域差异 76

1.每亩穗数与一穗颖花数 78

2.稻体地上部干物量与谷稿比率 78

3.产量构成要素 78

5.碳水化合物含有率 79

4.无机成分含有率 79

第三节 早期栽培水稻的生态 80

1.茎数的推移与穗数 80

2.个体干物重增加的消长 80

3.稻体碳水化合物含有率 81

4.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与根的活力 83

5.结实过程 83

第四节 栽植密度的生态学 85

1.栽植密度与一丛干物重及单位面积干物重 85

3.栽植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86

2.栽植密度与茎数及穗数 86

4.丛数与每丛株数的问题 87

5.水稻体对密植的适应现象 87

6.水稻受光能率因硅素而提高 89

第五节 倒伏的生态 90

1.多肥栽培的倒伏与秆的诸形质 90

2.以堆肥或化肥为主的栽培与倒伏 91

3.遮光的影响 91

4.硫铵追肥时期与倒伏 91

5.烤田与深水灌溉 92

7.2.4-D及2-NAA防止倒伏的效果 93

6.栽植密度与倒伏 93

8.节间伸长与干物重增加的时期 96

9.秆的强度与钾及硅的关系 97

10.水稻品种的耐肥性与倒伏 98

11.倒伏的早期诊断 98

12.倒伏对养分移行的障害 99

第六节 从水稻生态探索粳、籼稻倒伏难易的原因 100

1.茎秆内部组织构造与倒伏难易的关系 100

2.籼粳稻的植株高度、节间长短、穗长、穗重与倒伏难易的关系 103

3.籼粳稻下部节间粗度与倒伏难易的关系 103

1.粳稻与籼稻形质的主要差别 106

第四章 稻的种类 106

第一节 栽培稻的两大类型——粳籼两个亚种 106

2.粳籼二稻在世界上分布状况 107

3.粳籼稻的亲缘关系 107

4.粳籼稻倒伏难易与茎秆内部构造 108

5.粳籼稻外部形态异同及其与倒伏的关系 109

6.粳籼稻子实性状的差异及其与发芽速度的关系 109

7.粳籼稻幼植物叶形的差异 111

第二节 栽培稻实用性质上的各种类型 111

1.水稻、旱稻与干稻 111

2.糯性稻与非糯性稻 112

3.早稻、中稻与晚稻 114

第三节 稻种起源 117

1.历来学者关于稻种起源的学说 118

2.野生稻的种类、分布及其与栽培稻的关系 121

3.中国稻种的起源——粳稻与籼稻的起源 124

第四节 稻的品种及其形质 130

1.栽培稻的分化与品种的形成 130

2.品种的特性变异 131

3.品种特性 133

4.品种的形态特征 137

1.稻的世代交替——孢子体世代与精子体世代 142

2.体细胞与生殖细胞 142

第一节 细胞、细胞核及其分裂 142

第五章 稻的细胞、遗传及细胞遗传学 142

3.稻的细胞分裂——核分裂 143

第二节 染色体 146

1.染色体的定义 146

2.染色体的形态 147

3.染色体的排列 149

4.染色体计数法 149

1.染色体组 150

第三节 染色体组学说 150

5.孟特尔遗传法则与染色体 150

2.倍数性及其种类 152

3.染色体组的分析 152

4.染色体变异 153

5.秋水仙精的发现及其应用 157

6.倍数植物的特性、特征 158

第四节 性状遗传与突然变异 159

1.形质遗传的法则 160

2.量的形质遗传 161

3.染色体与遗传 162

5.稻的几种主要形质遗传现象 164

4.突然变异与遗传基因 164

第五节 从细胞遗传学探讨籼粳稻杂交不实的原因 169

1.籼粳杂种第一代的不健全花粉率及其与不实率的关系 170

2.籼粳杂交后代不实率高低的遗传现象 171

3.籼粳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动 173

4.籼粳杂种四倍体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动 177

5.籼稻与粳稻的核型 184

第六章 稻的育种 188

第一节 输引育种——引种 188

2.检疫 189

3.引种圃 189

1.引进品种 189

4.品种保存 190

第二节 分离育种 191

1.纯系育种 191

2.系统分离育种 195

第三节 杂交育种 195

1.系统育种法 196

2.混合育种法(集团育种法) 201

3.派生系统育种法 203

4.回交法 204

5.多系杂交法 205

1.同质倍数体的利用 206

6.杂种优势育种 206

第四节 倍数性育种 206

2.异质倍数体的利用 208

3.特殊倍数体的利用 210

第五节 突然变异育种 210

1.自然突然变异的利用 210

2.人为突然变异的利用 211

3.染色体切断的利用 216

4.突然变异育种的效果 217

第六节 远缘杂交育种 217

1.远缘杂交的特质 218

2.杂交可能度 219

3.F1的形态及生理 220

4.F2及其后代 224

5.种、属间杂交的育种法 225

第七节 新品种的维持、繁殖与推广 229

1.新品种的特性维持 229

2.新品种的繁殖与推广 231

第七章 水稻普通栽培(一般栽培) 234

第一节 育秧 234

1.秧苗素质(质量或本质) 235

2.种子预措 236

3.秧田种类及其特点 237

4.保温折衷秧田 238

5.塑料膜旱秧田 240

6.室内育秧(育秧器育秧) 241

7.暖地育秧(折衷秧田) 243

第二节 耕田 245

1.干土效果 245

2.全层施肥与耕地 245

3.耕田与土块大小 246

4.关于深耕 248

5.耕田方法 249

第三节 耙田 250

1.耙田的目的和作用 250

2.耙田方法 251

第四节 施肥 252

1.决定施肥量的方法 252

2.氮素对水稻生育产量的作用 253

3.环境条件与氮素施用量 254

4.氮素肥料的追肥(穗肥) 256

5.磷肥 257

6.钾肥 257

1.移栽时期 258

第五节 移栽(栽秧) 258

2.栽植密度 259

3.栽植方式 261

第六节 中耕 263

1.中耕的除草效果 263

2.中耕对土壤的影响 263

3.切断稻根的影响 264

4.中耕效果的讨论 265

5.中耕机具的种类与性能 265

1.培土与稻的生育 266

2.培土效果与立地条件 266

第七节 培土 266

3.培土与其他耕种法 267

第八节 灌溉排水 268

1.稻的需水量与各时期用水量 268

2.排水(包含烤田)的意义 269

3.水浆管理 270

4.灌溉水与水温(寒冷地带) 270

5.寒冷地区水的灌排 271

第九节 收获 272

1.割取时期 272

2.割稻作业 272

1.直播栽培的技术性质 274

第八章 水稻特殊栽培 274

第一节 水稻直播栽培 274

2.过去的直播栽培 275

3.直播方式及其栽培方法 276

第二节 水田旱地轮换栽培 282

1.水田耕作方式中的水田旱地轮换 282

2.水田旱地轮换的效果 283

第三节 移动水稻栽培季节 285

1.水稻栽培季节的固定性与移动的设想 285

2.移动水稻栽培季节与品种的生态特性 287

3.水稻栽培季节向早期移动 289

4.水稻栽培季节向晚期移动 290

5.移动水稻栽培季节使水田耕作制度高度化 292

第四节 双季稻、三季稻与再生稻 293

1.双季稻栽培技术 293

2.三季稻的栽培 296

3.再生稻栽培 297

第五节 水稻机械化栽培 298

一、水稻栽培机械化的特征和必要性 298

1.水稻栽培的特殊性 298

2.水稻栽培机械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98

1.整地作业机 299

二、从水稻栽培论作业机械的特征 299

2.收割及播种机具 301

三、整地方法的差异对稻作的影响 301

1.碎土状态及其影响 301

2.土壤的翻转、混和状态及其影响 305

3.栽秧深度与漏水程度的影响 308

四、几种机械在水稻栽培中的各项作业 308

1.驱动型整地机的整地作业 308

2.驱动型整地机与犁、碎土机联合使用的作业 311

3.泰勒型整地机的整地作业 312

5.泰勒型整地机的除草作业 314

4.乘座拖拉机的深耕作业 314

6.动力刈割机的割取作业 315

7.动力施肥播种机的播种作业 315

第九章 旱稻 317

第一节 特性与特征 317

1.发芽 317

2.需水量 319

3.开花特性 319

4.幼芽器官与芽2片叶 319

5.分蘖 320

6.根 320

9.产量构成 321

7.叶 321

8.子实 321

第二节 环境 322

1.土壤环境的影响 322

2.气象环境的影响 326

第三节 栽培 327

1.整地及播种 327

2.施肥 333

3.管理 337

4灾害 340

1.连作 341

第四节 连作与轮作 341

5.收获 341

2.轮作 342

第五节 早期栽培 344

1.目的 344

2.栽培的基本事项 344

3.栽培法 346

4.收获 350

第六节 旱地灌溉栽培 350

1.灌溉方法 351

2.灌溉栽培法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