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鸿烈,张荣祖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25916
  • 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叙述了中国自然地带的形成、分布的客观规律;自然地带的系统划分;三大区和13个自然地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中的利弊;各大区和各自然地带生态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全国地理地带性的演化与分带系统 3

一、自然地带的形成历史和演化 3

(一)从2.5亿多年前说起 3

(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4

(三)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 5

(四)地质历史的最新一页 7

(一)划分简史 11

二、自然地带系统的划分 11

(二)划分原则、指标和体系 12

(三)大区与地带自然条件基本特征 15

(四)我国海疆分带 17

(五)区划问题的思考 17

参考文献 20

第二章 自然地带性规律与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22

一、天人合一 22

二、生态危机 23

三、生态建设地带性 24

四、八大生态建设区与自然地带 25

五、三大经济开发区与自然地带 26

六、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7

参考文献 29

第三章 中国生态环境要素基本特征与生产实践 30

一、中国地势与地貌 30

(一)中国的地势——三大阶梯 30

(二)中国四大特殊地貌类型 33

(一)光资源——太阳辐射 44

二、气候及其地带性 44

(二)温度 45

(三)降水 48

(四)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51

(五)我国气候的利弊 52

三、水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 53

(一)水资源概况 53

(二)水资源总量及其地带性 55

四、土壤资源与土壤条件 57

(一)我国土壤资源类型 58

(二)土壤分布的地带性 59

(三)土壤的优势与劣势 61

(四)土壤保护 63

五、生物群落 65

(一)生物群落地带性 65

(二)生物群落的特点 69

(三)生物多样性的地带性 70

(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与环境建设及生物资源永续利用 71

参考文献 76

第二篇 东部季风(湿润)区 81

第四章 概述 81

一、生态环境主要特征 81

(一)自然分带特征 82

(二)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83

三、季风、旱涝与台风 85

(一)东亚季风特征与旱涝 85

二、地貌——山地、丘陵与平原的组合 85

(二)台风与灾害 87

四、河、湖水文特性与水资源 88

(一)河湖分布概况 88

(二)河川径流的水文特性 89

(三)水资源及其主要问题 90

五、滩涂与湿地资源 92

(一)滩涂与湿地分布 92

(三)黄河口滩涂湿地的生态建设 93

(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 93

六、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95

参考文献 97

第五章 热带 98

一、主要特征 98

二、气候条件 99

三、水资源与水环境 101

(一)河流 101

(二)径流的时空分布 101

(三)开发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02

(一)丰富多彩的热带生物群落 103

四、生物多样性特征与保护 103

(二)天然林保育及防止群落单纯化与入侵物种 105

五、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107

(一)海南岛 107

(二)西双版纳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六章 南亚热带 110

一、主要特征 110

三、气候条件 111

二、地貌景观 111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113

(一)河湖概况 113

(二)河川径流特征 114

(三)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 115

五、赤红壤侵蚀区的整治 116

(一)类型和分布 116

(二)水土流失危害 116

(三)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 116

(一)生物群落特征 117

六、生物群落与环境保护 117

(二)南亚热带的环境保护 119

七、湿地 120

八、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21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要求 121

(二)人口、耕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122

(三)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 123

(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123

参考文献 124

一、主要特征 125

第七章 中亚热带 125

二、地貌景观 126

三、气候条件 127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128

(一)河湖水系分布概况 128

(二)水文基本特性 129

(三)水资源及其主要问题 130

(一)土壤侵蚀类型与治理 131

五、土壤侵蚀和滑波、泥石流 131

(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与防治 133

六、天然林保育与退耕还林 137

(一)天然林特点与分布 137

(二)退耕还林还草 138

(三)“干旱河谷”的整治 139

(四)生物多样性与活化石的保护问题 141

七、湿地保护 142

八、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42

参考文献 145

第八章 北亚热带 147

一、主要特征 147

二、地貌景观 148

三、气候条件 149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151

(一)河湖水系分布概况 151

(二)河流水文基本特性 151

(三)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 152

(一)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特点 155

五、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 155

(二)山地生物群落和农业分带 156

六、湿地 157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58

参考文献 164

第九章 暖温带 165

一、主要特征 165

二、地貌景观 166

三、气候条件 167

(二)河流水文特性 169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169

(一)河湖概况 169

(三)水资源及其主要问题 170

五、湿地 171

六、天然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72

(一)天然林、灌的类型和分布 172

(二)生物多样性 174

(三)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75

七、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176

参考文献 182

第十章 中温带 184

一、主要特征 184

二、地貌景观 184

三、气候条件 185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186

(一)河湖概况 186

(二)河川径流特征 186

(三)水资源与调水工程 187

五、土壤类型与黑土地的开垦 188

六、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88

七、湿地保护 189

八、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91

(一)加强现有天然林的经营管理 191

(二)保护“黑土地” 191

(四)发展绿色食品 192

(五)新兴产业——旅游 192

(三)沙化治理 192

(六)流域综合治理 193

参考文献 193

第十一章 寒温带 195

一、主要特征 195

二、地貌景观 195

三、气候条件 195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196

(一)冻土 197

五、冻土与土壤 197

(二)土壤类型 198

六、生物群落 199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99

(一)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00

(二)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00

参考文献 201

第三篇 西北干旱区 205

第十二章 概述 205

一、主要特征 205

(一)自然分带特征 206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07

二、地貌景观 209

三、气候条件 211

四、水资源 213

五、荒漠及草原带的风沙 217

(一)沙漠、戈壁的分布特征 217

(二)风沙灾害 218

(三)风沙灾害的防治 219

六、湿地 220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21

参考文献 224

第十三章 干旱区暖温带 225

一、主要特征 225

二、地貌景观 225

三、荒漠气候 227

四、水资源与冰川 229

五、荒漠生物群落 233

六、绿洲建设与风沙治理 236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237

(二)整治措施 238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39

参考文献 243

第十四章 干旱区中温带 245

一、主要特征 245

二、地貌景观 247

三、气候条件 248

(一)水资源的补给 251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251

(二)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253

(三)两个值得警戒的事例 254

五、草地资源现状与未来 255

(一)草地生态环境与类型 255

(二)草地退化原因、类型与趋势 257

(三)草地退化的整治途径 258

六、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60

(一)做好水的文章 260

(三)乌鲁木齐环境的改善 261

(二)草地利用的改革 261

参考文献 262

第四篇 青藏高原区 267

第十五章 概述 267

一、主要特征 267

二、地貌景观 270

三、气候条件 273

(一)高原地带性 273

(二)空气稀薄 274

(四)风能——取之不尽的能源 276

(三)降水东西差异巨大 276

(五)气候灾害 277

四、水资源 278

(一)河流 278

(二)湖泊 279

(三)冰川 280

(四)水资源分布与特征 280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282

(二)冻土 284

五、高山土壤与冻土 284

(一)土壤类型 284

(三)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 285

六、生物资源及其保护 286

(一)生物资源特征 286

(二)生物资源类型 289

(三)“天保”工程与自然保护 294

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97

(一)基本思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97

(二)防止天然牧场退化,以草定畜,良性循环,大力发展草地季节畜牧业 298

(三)退耕易引起沙化与水土流失的旱耕地,重点发展粮、饲料、油料生产 299

(四)天然林经营以提高防护作用的采伐与更新为主,发展产业化的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 300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保护 301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302

参考文献 303

第十六章 山地亚热带 305

一、主要特征 305

二、地貌景观 305

三、气候条件 306

四、生物群落 307

五、山地亚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 309

参考文献 311

第十七章 高原温带 312

一、主要特征 312

二、气候条件 313

三、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农业评价 315

(一)高原温带东南部地区 315

(二)高原温带西部地区 316

(三)高原温带北部地区 316

四、农业发展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317

(一)积极调整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 317

(二)认真解决农牧区“三料”俱缺的矛盾 317

(三)加强珍贵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18

(四)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屏障 319

参考文献 321

一、主要特征 323

第十八章 高原亚寒带 323

二、地貌景观 324

三、气候条件 325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326

(一)主要河湖水系 326

(二)水资源利用 328

五、土壤、植被与草地退化 328

六、主要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 331

参考文献 332

二、地貌景观 333

第十九章 高原寒带 333

一、基本特征 333

三、气候条件 334

四、河湖 335

五、土壤与冻土 335

六、植被 336

七、环境保护 336

参考文献 337

结语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