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言……………………………………………………………………………………………………………………………(Ⅰ)第1章绪论 1
1.1森林的作用 1
1.2 中国的森林资源 2
1.3 中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3
1.4 中国的森林防火 7
1.5本书的范围 8
第2章传热基础 9
2.1 导热 9
2.1.1 导热基本定律 9
2.1.2导热系数 10
2.1.3 导热微分方程 10
2.2 对流换热 12
2.2.1对流换热的微分方程 13
2.2.2边界层微分方程 15
2.2.3 边界层的积分方程 17
2.2.4纵掠平行板层流换热 18
2.2.5对流换热在林火中的应用 20
2.3辐射换热 21
2.3.1基本概念 21
2.3.2黑体辐射 23
2.3.3灰体辐射 26
2.3.4辐射换热及角系数 30
2.3.5气体与火焰辐射 31
第3章燃烧化学与物理基础 35
3.1化学热力学基础 35
3.1.1基本概念 35
3.1.2热化学定律 37
3.1.3 自由能、平衡常数及绝热火焰温度 38
3.2.1浓度及其表示法 41
3.2化学动力学基础 41
3.2.2化学反应速度 43
3.2.3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44
3.2.4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45
3.2.5化学动力学方程 48
3.2.6链反应 48
3.3燃烧物理基础 50
3.3.1 分子输运基本定律 50
3.3.2泽尔多维奇转换与广义雷诺比拟 53
3.3.3斯蒂芬(Stefan)流和相界面上的边界条件 56
3.3.4多组分反应系统的相似准则 60
第4章预混火焰与扩散火焰 63
4.1火焰传播速度 63
4.2层流火焰传播 64
4.2.1 层流火焰结构 64
4.2.2层流火焰传播速度计算 65
4.2.3 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68
4.3正常燃烧波与爆震波 70
4.4湍流火焰传播 74
4.4.1湍流特性 74
4.4.2 湍流对火焰结构的影响 77
4.4.3湍流火焰传播速度 81
4.5扩散火焰 81
4.5.1 气体扩散燃烧 82
4.5.2扩散火焰高度 82
4.6 圆柱形自由射流中的扩散火焰 84
第5章着火与熄火 89
5.1热自燃 89
5.1.1热自燃过程 89
5.1.2着火条件 91
5.1.3着火界限 93
5.2 点燃 95
5.2.1 热平板点燃 95
5.2.2电火花点燃 98
5.2.3 热气流(火焰)点燃 100
5.3链式着火 101
5.4熄火现象 103
5.4.1 理想燃烧室的着火、熄火现象的描述 103
5.4.2预混可燃气的熄火现象 105
5.4.3熄火距离 105
第6章木材与森林燃烧 108
6.1 木材的性质 108
6.1.1木材的化学成分 108
6.1.2木材的含水率 110
6.1.3木材的密度 112
6.1.4木材的热学性质 113
6.2木材的热解模型 115
6.2.1木材热解过程的单方程模型 115
6.2.2木材热解过程的平行竞争反应的双方程模型 118
6.2.3其他木材热解模型 119
6.3 动力与扩散控制的碳粒燃烧 119
6.3.1碳粒的燃烧过程 119
6.3.2扩散动力控制的碳粒的表面燃烧 121
6.3.3碳粒扩散燃烧 122
6.3.4炭粒燃烧的内孔效应 123
6.4林火蔓延过程中灰层的影响 125
6.5 固体可燃物的着火和熄火 127
6.6森林燃烧 130
6.6.1森林燃烧的概念 130
6.6.2森林燃烧特点 130
6.6.3森林燃烧的条件 131
6.7森林火灾的类型 134
6.7.1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 134
6.7.2明火与暗火 137
6.7.3 中火和坐火 137
6.7.4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37
6.8森林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138
6.8.1森林可燃物的点燃与自燃温度 138
6.8.2森林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139
第7章林火环境与林火行为 142
7.1森林可燃物 142
7.1.1森林可燃物物理性质 142
7.1.2影响森林可燃物性质因素 148
7.2气象要素 149
7.2.1风 149
7.2.2相对湿度 150
7.2.3空气温度 151
7.2.4降水 151
7.2.5土壤温湿度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152
7.2.6 气稳定性 152
7.2.7大气逆温 153
7.2.8 气环流 153
7.2.9 云 153
7.2.10洋流温度 153
7.2.11 气候 154
7.3地形 154
7.3.1坡度 155
7.3.2坡向 155
7.3.3 海拔 155
7.3.4特殊地形 155
7.4.1火场形状 156
7.4一般火行为 156
7.4.2可燃物燃烧火焰 157
7.4.3林火强度 158
7.4.4林火蔓延速度 160
7.5特殊火行为 162
7.5.1特殊火行为的产生 162
7.5.2 对流柱 164
7.5.3飞火 166
7.5.4火旋风和火旋 167
7.5.5火爆 168
7.5.6高温热流 169
第8章林火预测预报 170
8.1林火预测预报的概念 170
8.1.1林火预测预报的发展历史 170
8.1.2林火预测预报因子 171
8.1.3林火预报因子的选择 175
8.1.4林火预测预报方法 176
8.2我国林火预测预报方法 178
8.2.1综合指标法 178
8.2.2风速补正综合指标法 179
8.2.3 指标法 179
8.2.4多因子相关概率火险天气预报 179
8.2.5“801”森林火险天气预报系统 179
8.2.6 多因子综合指标森林火险预报法 180
8.2.7林火发生预报法 181
8.2.8三指标单点森林火险预报 181
8.3 国外林火预测预报方法 182
8.3.1瑞典 182
8.3.2法国 182
8.3.4澳大利亚 183
8.3.3 日本 183
8.3.5苏联 185
8.3.6力拿大 186
8.3.7美国 188
第9章计划火烧技术 192
9.1 计划烧除 192
9.1.1 计划烧除的概念 192
9.1.2计划火烧的目的 193
9.2计划火烧程序 194
9.2.1计划火烧程序 194
9.2.2计划火烧种类 195
9.2.3计划火烧条件 196
9.2.4计划火烧点烧方法 197
9.3.1对植物的影响 199
9.3.2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99
9.3 计划火烧的效果和评价 199
9.3.3对土壤的影响 200
9.3.4对野生动物影响 200
9.4计划烧除的烟雾管理 200
9.4.1 计划火烧烟雾的成分 201
9.4.2对大气影响 201
9.4.3 计划火烧烟雾管理措施 202
第10章林火探测 203
10.1地面巡护 203
10.1.1 防火巡护区 203
10.1.2巡护人员 203
10.1.3地面巡护的任务 204
10.1.4地面巡护路线的确定 204
10.2瞭望台探测 205
10.2.1 瞭望台的作用与设置 205
10.2.3 瞭望台结构与高度 206
10.2.2瞭望台的密度 206
10.2.4 瞭望台的装备 207
10.2.5配备训练有素的瞭望员 207
10.2.6林火定位 209
10.2.7火情报告 210
10.3林火空中探测 211
10.3.1 飞机巡护基地(航站)的选择 211
10.3.2 飞机的技术要求及选用 212
10.3.3巡逻计划的制定 212
10.3.4空中观测技术 213
10.3.5空中巡逻与报警 216
10.4卫星探火 216
10.4.1卫星概况 217
10.4.2卫星监测基本原理 219
10.4.3气象卫星信息处理系统 221
10.4.4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灾 223
10.5林火探测新技术 224
10.5.1红外探火 224
10.5.2微波探测林火 226
10.5.3雷击火探测 227
第11章林火扑救 232
11.1林火扑救技术方法 232
11.1.1地面扑火 232
11.1.2化学灭火 233
11.1.3爆炸灭火 234
11.1.4人工催化降雨灭火 234
11.1.5空中灭火 235
11.2 扑救森林火灾对策 235
11.2.1决定扑救对策的条件 236
11.2.2确定战术对策的原则 238
11.2.4火场周边长和火场面积的估算 239
11.2.3森林火灾扑救 239
11.2.5所需扑火时间和扑火力量的计算 240
11.3扑火安全 241
11.3.1 热量对扑火人员的影响 241
11.3.2森林火灾中的烟气危害与自救 243
11.3.3森林火灾扑救中扑火队员的事故 245
第12章关于林火管理经济学的研究与探讨 249
12.1林火管理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249
12.2林火管理经济学的特点 250
12.3林火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51
12.3.1林火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51
12.3.2林火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51
12.5.2林火管理的投入要素 252
12.5.1林火的火灾损失 252
12.5林火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52
12.4林火管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52
12.5.3林火管理的成本费用 253
12.5.4林火代价 253
12.5.5减灾效益函数 253
12.6林火管理成本中几个基本要素的确定 253
12.6.1各基本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254
12.6.2林火的扑救可能性区域 255
12.7基本要素的最佳投入 257
12.7.1单一防火要素的最佳投入 257
12.7.2多种防火要素的最佳投入的组合 261
12.8林火管理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 266
12.8.1基础研究 266
12.8.2应用研究 267
参考文献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