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及其学科性质 1
一、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
二、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 1
第二节 健康、疾病和衰老 2
一、健康的概念 2
二、疾病 3
三、衰老 4
第三节 病因学概论 8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8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10
第四节 发病学概论 11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11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12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 16
第五节 死亡与复苏 16
一、死亡 16
二、复苏 21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5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5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31
一、脱水 31
二、水中毒 33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35
一、正常钾代谢 35
二、钾代谢障碍 38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44
一、正常镁代谢 44
二、镁代谢障碍 45
第五节 钙磷代谢障碍 47
一、正常钙、磷代谢 47
二、钙代谢障碍 50
三、磷代谢障碍 52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55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 55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55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55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59
一、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及意义 59
二、酸碱平衡紊乱分类 61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62
一、代谢性酸中毒 62
二、呼吸性酸中毒 64
三、代谢性碱中毒 66
四、呼吸性碱中毒 68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69
一、酸碱一致型 70
二、酸碱混合型 70
三、三重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71
第五节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 71
一、看pH,定酸碱紊乱的性质 71
二、看病史,定酸碱紊乱的类型 72
三、看代偿调节规律,判断单纯或混合酸碱平衡紊乱 72
四、看AG值,判断有否潜在的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 74
第四章 水肿 76
第一节 水肿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76
一、水肿的概念 76
二、水肿的分类 76
三、水肿的发生机制 76
第二节 常见水肿的病理生理特点 80
一、水肿液的性状 80
二、皮下水肿的特点 80
三、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81
四、常见水肿的特点 81
五、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83
第三节 水肿的防治原则 84
第五章 缺氧 85
第一节 缺氧的概念与常用血氧指标 85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86
一、乏氧性缺氧 86
二、血液性缺氧 87
三、循环性缺氧 88
四、组织性缺氧 88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90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90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91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92
四、血液系统的变化 92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93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94
一、代谢耗氧率 94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94
第五节 防治缺氧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95
一、去除引起机体缺氧的原因 95
二、氧疗 95
第六章 发热 97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97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 98
一、发热激活物的概念 98
二、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特性 98
第三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 99
一、内生致热原的信息传递 99
二、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上移 101
三、调节性体温升高及发热的时相 103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05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105
二、生理功能的变化 106
第五节 热型及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 107
一、热型 107
二、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 108
第六节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08
一、发热的一般处理 108
二、必须及时解热的情况 109
三、解热的具体措施 109
第七章 应激 111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的特点 111
一、应激的概念 111
二、应激反应的生物学特点 111
三、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 112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生物学机制 113
一、应激反应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113
二、应激反应的细胞学基础 115
三、应激反应的分子基础 116
第三节 应激性损伤与应激性疾病 118
一、神经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9
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9
三、消化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20
四、免疫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20
五、内分泌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21
六、血液系统变化与疾病 121
七、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121
第四节 应激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22
一、避免和减缓应激原刺激 122
二、增强机体对应激的适应能力 122
三、科学评价应激反应强度 122
四、综合性治疗应激性损伤 122
第八章 休克 124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124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124
二、按发生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 125
三、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25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125
一、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 127
二、休克进展期(微循环淤血期) 129
三、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难治期) 131
第三节 休克的细胞变化 135
一、细胞代谢的变化 135
二、细胞的损害 136
第四节 休克的器官功能障碍 138
一、肺功能的改变 139
二、肾功能的改变 139
三、心功能的改变 140
四、脑功能的改变 140
五、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变 141
六、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 141
第五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141
一、感染性休克 142
二、心源性休克 144
三、过敏性休克 145
四、神经源性休克 146
第六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46
一、及早预防 146
二、积极治疗 146
三、休克完全纠正的指征 150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52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学 152
一、DIC发生的原因 152
二、DIC发生的诱因 153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154
一、血管内皮广泛损伤,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154
二、组织严重破坏,导致组织因子入血,触发外源性凝血过程 155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156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 158
一、分期 158
二、根据病情、进展速度分型 158
三、根据机体代偿状态分型 159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159
一、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159
二、微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160
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器官功能障碍 161
四、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61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 161
一、消耗性凝血障碍 161
二、纤溶蛋白溶解系统的实验室检查 162
三、其他检查 163
第六节 DIC的诊断及防治原则 164
一、诊断标准 164
二、防治原则 164
第十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166
第一节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概念及发病机制 166
一、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66
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发生原因和条件 166
三、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67
第二节 主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特点 174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74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76
三、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176
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77
五、胃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177
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特点 177
七、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177
八、细胞凋亡 178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探索 178
一、去除缺血原因,采用受控制的分段再灌注方法,尽早恢复血流 178
二、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 178
三、保护生物膜、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179
四、抑制炎症介质产生,抗白细胞疗法 179
五、减轻细胞内钙超载,调节血管张力 179
六、缺血预适应,调动机体内源性适应保护机制 179
第四节 缺血预处理(预适应) 179
一、预处理的概念和特点 180
二、预处理保护作用的普遍性 180
三、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181
四、预处理的临床应用前景 183
第十一章 呼吸功能不全 185
第一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及分类 185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 185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分类 185
第二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87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 187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187
第三节 呼吸功能不全时的机体变化 194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94
二、呼吸系统变化 195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96
四、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196
五、肾功能障碍 198
六、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198
第四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198
一、防止与去除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 198
二、氧疗 199
三、机械通气 199
四、药物 199
五、支持疗法 199
六、其他疗法 199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00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 200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学 200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学 201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204
第十二章 心功能不全 206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206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206
二、诱因 207
三、分类 207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209
一、心脏代偿 209
二、心外代偿 211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212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213
二、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 217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协调性障碍 218
第四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19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219
二、肺呼吸功能的变化 221
三、其他器官功能的改变 222
四、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23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223
第十三章 肾功能不全 225
第一节 概述 225
一、分类 225
二、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学 225
三、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226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28
一、病因与分类 229
二、发病机制 230
三、机体变化 232
四、防治原则 234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235
一、病因 235
二、病程变化及分期 236
三、发病机制 237
四、机体变化 238
第四节 尿毒症 241
一、发病机制 241
二、机体变化 243
三、防治原则 245
第十四章 肝功能不全 247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概述 247
一、肝功能不全概念及分类 247
二、肝脏疾病的病因学 247
三、肝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248
第二节 黄疸 249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249
二、黄疸的分类与发病机制 251
三、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255
第三节 肝性脑病 256
一、概念、分期与分类 256
二、发病机制 256
三、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260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261
第四节 肝肾综合征 262
一、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62
二、肝肾综合征对肝功能衰竭的影响 263
第十五章 多系统器官衰竭 264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经过 264
一、病因 264
二、发病经过 265
第二节 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病机制 265
一、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 265
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菌血症 266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 267
四、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 267
五、细胞凋亡的发生 267
六、能量代谢障碍 268
第三节 多系统器官衰竭时机体的变化 268
一、肺脏的变化 268
二、肾脏的变化 269
三、肝脏的变化 269
四、胃肠道的变化 270
五、心脏的变化 270
六、免疫系统的变化 270
第四节 多系统器官衰竭的防治原则 271
附录:专业词汇表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