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3
第1篇 泥石流基本特性 3
第1章 概论 3
1.1 泥石流纪实报道 3
1.2 泥石流的地区分布 4
序二(中文版) 5
1.3 泥石流的基本特点 6
前言 7
常用符号表 8
1.4 泥石流研究现状综述 8
1.5 本书写作背景及目的 10
参考文献 10
2.1 泥石流的分类 12
第2章 泥石流分类及成因分析 12
2.2 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15
2.3 诱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 19
参考文献 21
第3章 泥石流的运动与沉积特性 22
3.1 泥石流运动的一般特性 22
3.2 泥石流运动的不稳定性 26
3.3 泥石流的堆积特性 29
3.4 泥石流沟口堆积扇的试验研究 32
参考文献 34
第4章 泥石流固体物质组成及其浓度 35
4.1 固体物质组成特点 35
4.2液相输移浓度 39
4.3 液相物质组成与上限粒径 41
4.4 固体物质组成及泥石流最大浓度 44
参考文献 48
第5章 泥石流浆体的流变特性 49
5.1 浆体流变特性 49
5.2 浆体的宾汉极限剪应力 53
5.3 泥石流浆体流变参数的确定 57
5.4 固体颗粒在浆体中的沉降速度 61
参考文献 65
第6章 固体颗粒在水流中的输移运动 66
6.1 水流能量转换及河道过流能力 66
6.2 固体颗粒在水流中的输移运动形式 69
6.3 颗粒运动中的垂向浓度分布 72
参考文献 77
第7章 泥石流的起动与形成条件 81
7.1 水石流的起动与形成条件 81
第2篇 泥石流运动机理 81
7.2 关于摩擦系数tanα值的讨论 84
7.3 含有细颗粒水石流的起动条件 85
7.4 泥流的形成条件 88
7.5 粘性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92
参考文献 97
第8章 泥石流运动的理论模型 99
8.1 研究现状概述 99
8.2 泥石流体的内部作用力 100
8.3 泥石流运动力学模型 103
8.4 两相流应力本构关系 108
参考文献 112
第9章 泥石流的运动流速 114
9.1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114
9.2 粘性泥石流流速公式的建立与检验 120
9.3 以粗颗粒为主的泥石流运动速度 125
参考文献 129
第10章 水石流的颗粒速度及其计算方法 130
10.1 饱和水石流的颗粒速度 130
10.2 非饱和水石流颗粒速度 133
10.3 水石流颗粒速度的计算方法 137
10.4 细颗粒存在对水石流颗粒速度的影响 139
参考文献 142
第11章 泥流的运动速度与阻力 144
11.1 层流状态下泥流运动平均速度及阻力 144
11.2 泥流流态的判别 148
11.3 非均质泥流的不淤流速 151
11.4 非均质泥流的阻力坡降 155
11.5 非均质泥流的运动参数与沟道冲淤 157
参考文献 159
第12章 非均质两相流模型及其在泥石流中的应用 160
12.1 非均质固液两相流模型的提出 160
12.2 非均质两相流的内部作用力及其相间关系 161
12.3 非均质两相流模型的基本方程 164
12.4 非均质两相流模型在粘性泥石流中的应用 169
12.5 非均质两相流模型在泥流中的应用 171
参考文献 178
第13章 泥石流流量及输沙浓度 179
13.1 泥石流流量的基本特性 179
13.2 泥石流平均流量的计算 180
13.3 泥石流的最大流量及阻塞系数 181
13.4 泥石流容重与输沙浓度 186
参考文献 188
第14章 泥石流灾害影响及防治现状 191
14.1 泥石流灾害概述 191
第3篇 泥石流灾害防治 191
14.2 泥石流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200
14.3 泥石流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09
14.4 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210
14.5 我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现状 212
参考文献 214
第15章 泥石流灾害调查与评估方法 216
15.1 泥石流灾害的调查与观测 216
15.2 泥石流的成灾方式与等级划分 222
15.3 泥石流的监测预报系统 225
15.4 基于3S技术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估 231
参考文献 235
第16章 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设计 236
16.1 概述 236
16.2 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 237
16.3 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基本设计 242
参考文献 247
第17章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 248
17.1 泥石流防治的综合工程措施 248
17.2 泥石流的实体拦挡坝 256
17.3 泥石流的格拦坝 257
17.4 泥石流的排导槽 262
参考文献 267
第18章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 268
18.1 生物措施的类型及作用 268
18.2 泥石流地区生物措施区域规划 272
18.3 生物措施技术与设计 276
18.4 开发建设项目中边坡生物防护措施 285
参考文献 293
结束语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