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 1
第二章 脊椎和椎间盘的胚胎发育 5
一、脊索的形成 5
二、体节的形成 6
三、脊椎的形成 8
四、椎间盘的形成 9
五、椎体的骨化 9
六、椎间盘的发育 11
第三章 腰椎的解剖 13
一、腰椎的形态解剖 14
(一)椎体 14
(三)椎弓根 15
(二)椎弓 15
(四)关节突 16
(五)椎板 17
(六)棘突 17
(七)横突 18
(八)椎孔 18
(九)椎间孔 20
二、腰椎管内部结构 21
(一)硬膜 21
(二)蛛网膜 21
(五)脊髓圆锥 22
(三)齿状韧带 22
(四)脊髓 22
(六)背根神经节 24
(七)硬膜的神经 26
(八)腰椎的神经 26
(九)脑脊液 27
三、脊神经根 28
(一)鞘内神经根的组成和分布 28
(二)鞘外神经根的形态解剖 30
(三)显微解剖 30
(五)神经根的血液供应 31
(四)神经功能与轴突传递 31
(六)神经根的营养 32
四、腰骶神经根的相互组成 32
(一)股神经 32
(二)闭孔神经 33
(三)坐骨神经 33
五、腰骶神经根变异 36
六、腰椎的韧带 36
(一)前纵韧带 36
(八)棘间韧带 37
(七)棘上韧带 37
(六)横突间韧带 37
(五)关节囊韧带 37
(四)黄韧带 37
(三)椎体侧方韧带 37
(二)后纵韧带 37
(九)髂腰韧带 38
七、腰椎的动脉 38
(一)第4腰动脉 39
(二)髂腰动脉 40
(三)骶动脉 40
(四)腰、骶动脉的属支 40
八、腰椎的静脉 42
(二)硬膜外前纵静脉丛 43
(一)腰骶硬膜外静脉 43
(三)硬膜外横静脉 44
(四)腰升静脉 44
第四章 腰部筋膜和肌肉 47
一、腰部筋膜 48
(一)腰背筋膜 48
(二)腰方肌及腰大肌筋膜 49
二、腰脊柱伸肌 49
(一)棘突间肌 49
(二)骶棘肌 49
三、腰脊柱屈肌 49
(二)腰方肌 50
(一)横突间肌 50
(三)背阔肌 50
(一)腰大肌与髂肌 50
四、腰脊柱侧屈肌 50
(二)腹直肌 50
五、腰脊柱旋肌 51
(一)横突棘肌 51
(二)腹外斜肌及腹内斜肌 51
六、臀肌及腘绳肌在腰椎运动上的作用 51
第五章 脊柱和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53
一、脊柱之功能解剖 53
(一)椎体 54
(二)关节突关节 55
(三)脊柱韧带 56
二、脊柱的运动学(kinematics) 57
三、脊柱的运动力学(kinetics) 59
四、椎间盘之生物力学特性 63
(一)椎间盘的功能性解剖 64
(二)弹性特征(elasticcharacteristics) 64
(三)粘弹特性(viscoelasticcharacteristics) 66
(四)椎间盘的退变问题 67
(五)椎间盘的体内分析与实际应用 67
(一)软骨终板 71
第六章 椎间盘的功能解剖 71
一、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71
(二)纤维环 72
(三)髓核 72
二、腰椎间盘的神经支配 73
三、椎间盘的高度 74
四、腰椎间盘、椎间孔与神经根的关系 74
五、腰椎间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 76
(二)软骨终板的功能 77
(四)纤维环的功能 77
(三)髓核的功能 77
(一)椎间盘的功能 77
六、椎间盘的生理功能 77
七、椎间盘的营养 78
(一)营养供应的途径和方式 78
(二)影响软骨终板渗透的因素 79
(三)椎间盘的氧耗量 80
(四)影响椎间盘营养的因素 81
第七章 椎间盘的细胞学 84
一、椎间盘的细胞成分 84
(一)软骨终板 84
(二)纤维环 84
(一)腰椎间盘细胞的光镜观察 85
二、椎间盘细胞的结构观察 85
(三)髓核 85
(二)腰椎间盘细胞的超微结构 86
三、椎间盘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92
(一)椎间盘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92
(二)培养椎间盘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94
四、椎间盘细胞凋亡 102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 102
(二)椎间盘细胞凋亡的研究 103
第八章 椎间盘基质的胶原 109
一、胶原的生物学特性 109
(三)胶原纤维 110
(一)胶原三螺旋的结构和功能 110
(二)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组成 110
(四)胶原分型和分布 111
二、胶原的生物合成和降解 112
(一)胶原的生物合成 112
(二)胶原的降解 113
三、胶原的共价交联 114
四、椎间盘胶原类型 115
(一)Ⅰ型和Ⅱ型胶原 115
(二)Ⅲ型胶原 120
(三)基底膜Ⅳ型胶原 121
(四)Ⅵ型胶原 123
(五)Ⅸ型胶原(纤维连接胶原FACITs) 124
(六)Ⅹ型胶原 126
(七)Ⅴ型和Ⅺ型胶原 128
第九章 椎间盘基质的蛋白多糖 136
一、蛋白多糖的分子结构 137
(一)核心蛋白的结构 137
(二)糖胺多糖结构 138
(三)椎间盘中的糖胺多糖 138
二、蛋白多糖的代谢 138
(一)蛋白多糖的生物合成 139
(二)蛋白多糖的降解 140
三、蛋白多糖的功能 140
(一)固定电荷密度 140
(二)对渗透压的影响 141
(三)离子溶质的影响 141
(四)对细胞外水分的控制 142
(五)对胶原的影响 142
(六)在免疫、感染及炎症中的作用 142
(七)细胞间信号传导作用 142
(十)蛋白多糖对椎间盘的影响 143
(十一)蛋白多糖聚合体的功能 143
(八)对分泌性蛋白的调节作用 143
(九)对机体发育的影响 143
四、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及其分布 144
五、椎间盘退变时蛋白多糖的变化 144
第十章 椎间盘基质的弹性蛋白 147
一、弹性蛋白的结构 147
(一)弹性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147
(二)弹性蛋白的一级结构及其共价交联系统 148
(三)弹性蛋白的肽链模型及空间结构 149
二、弹性蛋白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 149
三、弹性蛋白的代谢 150
四、弹性蛋白的免疫反应 150
六、椎间盘内弹性蛋白的分布及与椎间盘功能的关系 151
五、弹性蛋白的提取 151
第十一章 椎间盘基质的超微结构观察 156
一、胶原和蛋白多糖扫描电镜观察 156
二、弹性蛋白扫描电镜观察 159
三、弹性蛋白透射电镜观察 163
四、退变突出腰椎间盘弹性蛋白形态学的改变和意义 164
第十二章 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 166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概述 166
(一)MMPs的结构 167
(二)MMPs的理化特性和功能 168
(三)MMPs的分类 168
(四)MMPs的调节机制 170
(一)MMPs在椎间盘中的表达 173
二、MMPs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调节 173
(二)MMPs在椎间盘内的调节 174
(三)突出椎间盘的自然重吸收现象及其与MMPs的关系 176
三、MMP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 177
(一)抑制酶的合成 177
(二)抑制酶的活性 177
(三)小结 178
第十三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 183
一、腰椎间盘的生理退变 184
(一)纤维环的退变 184
(三)髓核的退变 185
(二)软骨终板的退变 185
二、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 186
(一)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 186
(二)Schmorl结节和经骨突出 187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与临床分型 188
(一)病理分型 188
(二)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190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病理学 191
(一)腰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的关系 191
(二)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的机制 192
(三)受压神经根的病理改变 193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症状机制 195
五、腰椎间盘突出的继发病理改变 196
(一)关节突关节 196
(二)黄韧带 197
(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197
(四)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198
(五)骨赘形成 200
(六)椎间隙变窄及椎体边缘硬化 202
(七)腰椎不稳 203
六、腰椎间盘突出的复位与还纳 203
一、神经根解剖和生理学 208
第十四章 腰骶神经根痛的病理生理 208
二、受压神经根的变化 209
三、产生根性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210
(一)伤害感受器 210
(二)伤害感受器的激活 211
第十五章 动物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 213
一、动物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 213
(一)动物椎间盘退变 213
(二)动物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物种选择 215
(三)退变椎间盘模型制作方法 215
二、椎间盘退变模型的观察 218
(一)椎间盘退变模型形态学观察 218
(三)退变椎间盘模型生物化学变化 224
(二)退变椎间盘模型细胞学观察 224
(四)退变椎间盘模型的生物力学 225
(五)MRI在椎间盘退变模型中的应用 225
第十六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然史 230
一、临床症状的变化 230
二、影像学变化 230
三、症状和影像学变化的细胞学和免疫学机制 232
第十七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和诱发因素 235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 235
(三)种族和遗传因素 236
(二)生理因素 236
(一)脊柱结构因素 236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 236
(四)职业因素 237
(五)外伤因素 237
(六)吸烟因素 238
(七)疾病 238
(八)妊娠 238
第十八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241
一、腰背痛 242
(一)慢性持续性腰痛 242
(二)腰痛的反复发作 242
(三)急性腰痛 242
三、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243
二、坐骨神经痛 243
五、麻木 244
六、肌肉痉挛 244
七、肌肉瘫痪 244
八、双侧下肢症状 244
四、间歇性跛行 244
九、马尾综合征 245
十、脊髓圆锥综合征 245
十一、外周圆锥综合征 245
十二、颈腰综合征 246
十三、患肢发凉 247
十六、症状与神经损伤严重度的分级 248
十四、尾部痛 248
十五、小腿水肿 248
第十九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物理检查 250
一、一般体征 251
(一)步态 251
(二)脊柱外形 251
(三)压痛点 252
(四)腰部活动度 252
(五)下肢肌肉萎缩 253
(六)肌力改变 253
(七)感觉减退 253
(八)反射改变 254
(一)直腿抬高试验 255
二、各种特殊检查法 255
(二)拉塞克(Laseque)征 256
(三)健肢抬高试验 256
(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Bragard征) 257
(五)仰卧挺腹试验 257
(六)屈颈试验(Lindner征) 257
(七)腘神经压迫试验 257
(八)弓弦试验 258
(九)股神经牵拉试验 258
(十四)Hoover征 259
(十七)弓弦试验(Bowstringsign试验) 259
(十六)臀部轮廓变形(Glutealskyline) 259
(十五)压痛屈膝反射 259
(十)坐骨神经牵拉试验 259
(十三)俯卧屈曲激发试验 259
(十二)下腹部压痛 259
(十一)纳夫齐格尔(Naffziger)征 259
(二十四)Sicard试验 260
(二十三)Milgram试验 260
(二十一)俯卧位屈膝试验(Fostacchini试验) 260
(二十二)Kernig试验 260
(十九)屈髋伸膝试验(Fajersztajn试验) 260
(十八)双侧直腿抬高试验 260
(二十)坐位伸膝试验(Oppenheim试验) 260
(二十五)Roch试验 261
第二十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诊断 262
一、腰椎平片 262
(一)腰椎正位片 262
(二)腰椎侧位片 263
(三)腰椎斜位片 269
二、腰椎椎管的X线测定 270
(一)腰椎椎管横径的测量 270
(三)下腰椎(L4、L5)椎管形状的测定 271
(二)腰椎椎管矢状径的测量 271
(四)其他方法的椎管测定 272
第二十一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检查 274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概念 275
(一)CT原理 275
(二)CT成像的概念 275
二、腰椎CT检查方法和扫描技术 276
(一)普通扫描 276
(二)增强扫描 276
(三)CT腰椎三维重建 276
(四)椎管造影CT扫描 276
(一)椎骨 277
三、腰椎CT正常表现 277
(五)椎间盘造影CT扫描 277
(二)椎间盘 278
(三)关节突关节及韧带 278
(四)腰椎椎管及其内的CT正常表现 280
(五)腰椎CT三维重建 280
(六)腰椎CTM的正常表现 282
(七)CTD的正常表现 283
四、腰椎间盘突出CT征象 283
(一)椎间盘突出本身形态的变化 283
(二)腰椎间盘突出对椎管内组织结构形态的变化 287
(一)区域定位的概念 288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域定位 288
(二)CT确定区域定位 291
第二十二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检查 298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检查技术 299
(一)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299
(二)磁共振成像的参数 300
(三)磁共振成像序列 300
(四)磁共振成像机的基本结构 301
(五)磁共振造影剂的使用 301
(六)MRI的优缺点 302
二、腰椎MRI检查方法和扫描技术及成像技术参数 302
(一)一般检查技术 302
(三)椎管内结构 303
(二)椎间盘 303
(二)增强扫描 303
三、腰椎MRI正常表现 303
(一)骨性脊柱 303
四、腰椎间盘突出MRI征象 309
(一)椎体的退变 309
(二)椎间盘退变 309
(三)纤维环破裂征象 312
(四)椎间盘膨出 313
(五)椎间盘突出 313
(六)神经根增强现象 314
(七)MRI脊髓造影 316
(二)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317
五、腰椎与其他疾病MRI影像学鉴别诊断 317
(一)椎管内肿瘤 317
(三)联合神经根鞘 319
(四)椎管狭窄症 319
(五)腰椎结核或腰椎化脓性椎间隙感染 319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I检查 319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I的正常表现 320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I的异常表现 321
第二十三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造影检查 324
(三)造影形态 325
(二)造影方法 325
(四)造影失败的原因 325
(一)造影剂 325
一、脊髓造影 325
(五)脊髓造影的负反应 329
二、椎间盘造影及其CTD影像学检查 329
(一)椎间盘造影的适应证 331
(二)椎间盘造影的方法 332
(三)椎间盘造影分型(Bernard分型) 333
(四)椎间盘造影的结果判断 336
(五)椎间盘造影和CTD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比较 337
(二)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的方法 338
(一)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的适应证 338
三、选择性神经根造影 338
(六)椎间盘造影的并发症 338
(三)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的形态 339
(四)造影结果的判定 339
(五)选择性神经根造影存在的问题 340
四、椎静脉造影 340
(一)骨内椎静脉造影 340
(二)经股静脉腰升静脉插管硬膜外椎静脉造影 341
五、硬膜外造影 342
(一)硬膜外腔解剖 342
(二)硬膜外造影方法 342
(三)硬膜外造影的形态与诊断 342
(四)硬膜外造影的准确性 343
第二十四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电生理检查 345
一、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生理 346
二、肌电图 346
(一)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损伤时的肌电图改变 346
(二)诱发肌电图 347
(三)EMG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和定位作用 348
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 348
(一)SEP的定义和特点 348
(二)正常SEP波形及检测指标 349
(三)影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因素 349
(四)临床上常用的SEP检查 350
(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MEP)的观察指标 351
(三)磁刺激M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351
四、运动诱发电位 351
(一)磁刺激技术的具体操作及安全性 351
五、腰椎手术中的神经根监护 352
第二十五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辅助检查 355
一、超声波诊断 355
二、腰部热象图 357
三、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359
第二十六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361
一、病史与体检的记载 361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362
(一)病史 362
(二)体格检查 362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 363
四、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364
(一)儿童和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364
(二)椎体后缘骨骺离断 365
(三)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 368
(四)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369
(五)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370
(六)多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370
(八)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 372
(七)极外侧型和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372
(九)颈腰综合征 374
(十)前方腰椎间盘突出症 374
第二十七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 378
一、腰背痛的鉴别 379
(一)先天性骨发育异常 379
(二)损伤性疾病 383
(三)脊柱肿瘤 388
(四)代谢性疾病 389
(五)炎症性疾病 390
(六)退行性疾病 392
(一)椎管内肿瘤 397
二、坐骨神经痛的鉴别 397
(七)血管性和内脏反射性腰背痛 397
(二)椎管内蛛网膜囊肿 398
(三)腰椎管狭窄症 398
(四)梨状肌综合征 400
(五)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402
三、间歇性跛行的鉴别 402
四、腹股沟及大腿前侧痛的鉴别 403
五、下肢麻木无力的鉴别 403
六、根性痛与牵涉痛的鉴别 403
七、精神性因素的鉴别 403
(一)髓核组织的免疫性 406
第二十八章 椎间盘源性腰痛 406
一、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 406
(二)髓核组织的致炎性 407
(三)椎间盘所含炎性介质及作用 407
二、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学 408
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 409
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409
五、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 411
第二十九章 非手术疗法 414
一、概述 414
(二)药物治疗 415
(一)卧床休息 415
二、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415
(三)牵引疗法 416
(四)物理治疗 421
(五)推拿疗法 423
(六)针灸疗法 429
(七)封闭疗法 430
(八)针刀疗法 437
第三十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概述 439
一、手术方法 439
二、手术适应证 440
三、手术禁忌证 440
五、不同情况的手术治疗计划 441
四、手术率 441
六、对术者的要求 450
七、腰椎间盘手术的麻醉 450
(一)全麻 450
(二)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450
(三)腰麻 450
(四)局麻 450
八、围手术期处理 451
(一)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451
(二)术前定位 451
(四)仰卧位 453
(三)俯卧位 453
(一)侧卧腰过伸位 453
九、腰椎间盘手术体位 453
(二)胸膝卧位 453
第三十一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经典手术方法 455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切口 455
二、术中定位 456
三、腰背部软组织分离 456
四、暴露椎板 456
五、椎管进入 456
(一)椎骨后结构切除 456
(二)黄韧带切除 463
六、神经根的显露 464
(三)骨窗的扩大 464
七、椎间盘切除 465
八、术时注意事项 467
九、术后处理 467
(一)术后卧床2周 467
(二)术后卧床2个月 467
(三)术后卧床3个月 467
第三十二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特殊类型的手术方法 469
一、腰椎间盘椎体后缘骨骺离断 469
(二)椎管外入路 471
(一)经椎管手术 471
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切除术 471
二、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 471
(三)椎旁外侧入路 474
四、高位腰椎间盘突出 475
五、中央型腰椎间盘摘除术 475
(一)经硬膜外椎间盘切除方法 475
(二)经硬膜内椎间盘切除髓核方法 476
六、儿童和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476
七、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477
八、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间盘突出 477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行性腰椎滑脱 482
九、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 482
(二)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 483
十、颈腰综合征 487
第三十三章 经腹腰椎间盘切除术 489
一、经腹膜后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并前路腰椎融合术 490
(一)前路腰椎融合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90
(二)手术步骤 490
(三)术后处理 493
(四)前路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效果评价 494
(五)小结 495
二、经腹膜内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496
(一)手术方法 496
(二)术后处理 498
一、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适应证 500
二、手术显微镜及器械 500
第三十四章 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 500
三、手术方法 501
四、术后处理 502
五、并发症 502
六、治疗效果 503
第三十五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化学溶解疗法 505
一、髓核溶解酶的药理 506
(一)木瓜凝乳蛋白酶 506
(二)胶原酶 507
二、髓核化学溶解疗法的原理 508
(三)软骨溶解酶 508
三、临床应用概况 511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 512
(一)适应证 512
(二)禁忌证 513
五、治疗方法 513
(一)术前准备 513
(二)麻醉 513
(三)注射方法 513
(四)术后处理 515
(一)疗效 516
(二)影像学变化 516
六、治疗效果 516
七、并发症 518
(一)神经损害 518
(二)过敏反应 518
(三)腰背刺激反应 518
(四)心血管反应 518
(五)椎间盘炎 518
(六)椎间隙狭窄和腰椎管狭窄 519
八、其他椎间盘注射疗法的研究进展 519
(一)非酶类物质椎间盘注射的实验研究 519
(三)生理盐水椎间盘内加压注射法 520
(二)10%高渗盐水椎间盘注射的临床应用 520
第三十六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穿刺切吸术及髓核成形术 524
一、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切吸术 525
(一)治疗作用的机制 525
(二)局部应用解剖与穿刺途径 526
(三)病例选择 526
(四)手术方法 528
(五)并发症及其防治 533
二、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激光椎间盘切除术 534
三、经皮穿刺经腹部入路腰椎间盘切吸术 534
(一)经腹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优点 534
(三)设备与器械 535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535
(四)术前准备 536
(五)手术方法 536
(六)术后处理 539
(七)并发症 539
(八)治疗结果 539
四、髓核成形术 541
(一)历史 541
(二)髓核成形术原理 542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544
(四)手术方法 545
(五)临床应用疗效 551
(六)体会 553
第三十七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窥镜手术 555
一、微创外科技术 556
二、脊柱微创外科技术 556
三、侧后路脊柱内镜显微椎间盘切除术 557
(一)历史 557
(二)技术原理和优缺点 558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559
(四)手术方法 560
(五)术后处理 568
(六)并发症 568
(七)手术效果 568
(一)椎间盘内镜设备 569
(八)评价与展望 569
四、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简介 569
(二)MED手术的病人选择和指征 570
(三)禁忌证 570
(四)影响MED手术的局部解剖变异等因素 570
(五)麻醉 572
(六)体位 572
(七)椎间盘的节段定位 572
(八)手术操作技术 573
(九)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 575
(十一)MED技术存在的问题 576
(十)术后康复 576
五、腹膜后腹腔镜前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577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577
(二)器械 577
(三)手术方法 578
(四)并发症 579
(五)手术效果 580
(六)评价与展望 581
第三十八章 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 584
一、人工腰椎间盘 584
(一)椎间盘切除后对脊柱生物力学的影响 585
(二)人工椎间盘的历史 585
(三)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评价 587
(四)人工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88
(五)手术 589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 592
(七)作者的经验 592
(八)人工椎间盘的发展趋势 597
二、人工髓核 598
(一)PDN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潜在的手术危险 598
(二)术前PDN型号的选择 599
(三)PDN后路植入术 601
(四)PDN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 605
(五)PDN植入术的发展过程、临床结果以及目前情况 606
(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的经验 607
第三十九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融合的适应证和方法 611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融合机制 611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融合的适应证 612
(一)椎间盘源性腰痛 612
(二)椎间盘突出并腰椎滑脱 612
(三)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间盘突出 612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 612
(五)关节突关节炎 616
三、脊柱融合的禁忌证 617
四、腰椎融合术的方法 617
(一)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 617
(二)经后路腰椎间融合(PLIF) 619
(三)经前路腰椎间融合(ALIF) 623
五、腰椎融合的疗效 625
第四十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 628
一、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628
二、手术效果的预测 631
三、不同期限的手术效果 632
(一)手术即时随访(术后3个月内) 632
(二)术后短期随访(术后4个月~2年间) 632
(三)术后中期随访(术后3~4年间) 632
(四)术后长期随访(术后10年内) 632
(五)术后超长期随访(术后10年以上) 632
第四十一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的防范及处理 637
一、感染 638
(一)感染率 638
(二)感染原因 638
(三)临床表现 638
(四)影像学诊断 639
(五)治疗 639
二、血管损伤 643
(一)发生率 643
(二)血管损伤的原因 643
(三)临床表现 643
(四)治疗 643
(一)神经损伤的原因 644
三、神经损伤 644
(二)神经损伤的防范 645
四、脏器损伤 646
五、硬脊膜损伤 646
六、脊柱不稳 648
七、粘连性蛛网膜炎 649
八、心、脑血管并发症 649
第四十二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次手术 653
(一)手术指征不严 654
(二)未掌握手术指征 654
三、手术计划错误 654
二、手术指征错误 654
一、术前诊断错误 654
四、手术定位错误 655
五、椎间盘切除不彻底 655
六、手术范围不足 656
(一)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 656
(二)椎间盘同节段双侧突出 656
七、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 657
八、硬膜外纤维性瘢痕形成 658
九、腰椎间盘突出复发 660
十、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新节段突出 662
(三)再次手术的入路 664
(二)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 664
(一)对首次手术情况的了解 664
十一、腰椎间盘再次手术方法 664
十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融合的指征 665
第四十三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康复 669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术前护理 669
(一)心理护理 669
(一)生命体征观察 670
(四)饮食护理 670
(三)皮肤护理 670
(二)引流管的观察 670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术后护理 670
(四)训练床上排便 670
(三)体位训练 670
(二)术前准备 670
(五)并发症的护理 671
三、出院指导 671
四、康复锻炼 672
(一)骨盆的平衡锻炼 672
(二)下肢肌肉功能锻炼 672
(三)腰背肌功能锻炼 674
(四)躯干侧方肌肉锻炼 675
(五)腹肌功能锻炼 675
(一)基因治疗的范畴及概念 678
一、基因治疗概述 678
第四十四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基因治疗的展望 678
(二)基因治疗的模式 679
(三)基因治疗的策略 679
(四)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680
(五)基因转移的理化方法 680
(六)基因转移的载体 680
(七)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 684
(八)基因表达的评价 685
二、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685
(一)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研究的基本定位 686
(二)目的基因的选择 687
(三)转基因载体的选择与应用 688
(四)问题与展望 691
第四十五章 预防 695
一、预防措施 696
(一)健康检查 696
(二)注意劳动保护 696
(三)改善劳动姿势 696
(四)改正不良的劳动姿势 696
(五)加强肌肉锻炼 696
(六)家庭生活中预防 696
(七)正确体姿指导 696
二、预防教育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