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10046069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三周年之际,作为系统研究我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学术成果,本书以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公民道德的形成、公民认知与公民参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公民美德的状况以及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完善公民教育、推进公民参与的若干可行性建议。本书借助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形式系统考察了我国目前公民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现状,并通过实证研究为建构有针对性的公民道德建设落实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总论 中国公民日常行为调查的总体状况 1

一、研究设计 2

二、调查假设 5

三、样本特征 8

四、若干结论 12

第一章 日常行为与公民道德的形成 16

第一节 公民日常行为的相关问题 16

一、公民日常行为的范围 18

二、公民日常行为的结构 20

第二节 日常行为所生成的公民道德 25

一、公民道德建基于公民日常行为 25

二、公民日常行为与好公民养成 29

第三节 公民道德的日常性与非日常性之关系 32

一、中西方公民与公民道德形成的差异 33

二、公民动员与中国公民文化建设 36

第二章 公民认知若干问题 44

第一节 公民认知概述 44

一、公民认知的发生 45

二、公民认知的表现形式 49

三、公民认知的动力 51

第二节 公民认知的内容 54

一、与公民角色相关的知识 54

二、与公民行为相关的技能 76

三、与公民意识相关的素质 94

一、公民社会化与公民认知 101

第三节 公民认知的效能 101

二、生活角色与公民角色的转换 104

三、知与行的关系 106

第三章 公民参与:理论与现实 109

第一节 公民参与的理论 109

一、从政治参与到公众参与:公民参与涵义的演进 109

二、公民参与的社会功能 112

三、公民参与的考量 115

第二节 公民参与的现实 119

一、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变革与发展 120

二、公民参与现状 123

三、发展中的公民参与 142

第四章 公民交往与公民关系 151

第一节 公民交往与公民关系概述 152

一、公民日常交往及其意义 152

二、公民关系 156

第二节 我国公民交往和公民关系状况及存在的 158

问题分析 158

一、公民日常交往范围 158

二、公民个体间交往和关系状况 165

三、公民与社会团体的交往和关系状况 172

四、公民与政府、国家的交往和关系状况 175

第三节 社会公正——制约公民交往和关系的主要社会结构因素 183

一、社会公正与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 184

二、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期的社会公正状况 188

三、社会公正对公民关系以及公民道德的影响 196

第五章 公民美德状况 199

第一节 公民美德的概念 199

一、公民美德的界定 200

二、公民美德的结构 202

三、公民美德的层次 204

四、现代社会中公民美德初探 207

第二节 中国公民美德现状 218

一、边缘性美德状况 218

二、日常性美德状况 222

三、理想性美德状况 225

第三节 影响中国公民美德形成的因素 227

一、公民境况因素 227

二、公民行为能力因素 231

三、公民成长经历因素 234

第六章 完善公民教育 240

第一节 公民教育的内涵 240

一、公民教育概述 240

二、传统道德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 243

三、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46

第二节 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47

一、公民教育与学校教育 249

二、公民教育与家庭教育 263

三、公民教育与社会教育 276

第三节 加强公民教育的建议 287

一、加强学校公民教育 287

二、完善社会教育环境 291

三、推进法制化的进程 296

第七章 增进社会信任 300

第一节 有关社会信任的若干理论 300

一、市民社会理论 301

二、政治文化理论 304

三、社会资本理论 308

四、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信任 311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信任的现状及对策 314

一、中国社会信任的现状 314

二、阻碍社会信任形成的原因 330

三、增进社会信任的措施 332

一、公共行政与公共参与 336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中的公共参与 336

第八章 扩大公共参与 336

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公共参与 340

三、参与意识的培养是时代的主旋律 344

第二节 开放公共参与的领域 351

一、政治事务: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351

二、社会公共事务:对我们是轻还是重 358

三、社区事务:舍我们其谁 364

第三节 改善公共参与的环境 369

一、增加公共事务的透明度 369

二、降低公共参与的成本 377

三、保障公共参与渠道的畅通 384

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