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翻译论(The Cultu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1
1.1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1
1.2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4
自 序 5
1.3 东西方文化差异 5
1.3.1 价值观念有别 7
1.3.2 家族观念各异 10
1.3.3 思维方式不同 11
1.3.3.1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11
1.3.3.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3
1.3.3.3 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14
1.3.4 生活方式差异 15
1.4 翻译中的空缺(Gaps in Translation) 16
1.4.1 词汇空缺(Lexical Gap) 17
1.4.2 语义空缺(Semantic Gap) 21
1.5 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Overtranslation and Undertranslation) 26
1.5.1 文化内涵不同 26
1.5.2 民族色彩各异 30
1.5.2.1 保留原作的民族色彩 33
1.5.2.2 变通手法 35
1.5.2.3 舍去原作的民族色彩 37
1.5.3 语言结构有别 38
1.6 词语的文化意义及翻译 40
1.6.1 文化意义的异同 40
1.6.2 文化意义的翻译 43
1.6.2.1 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亦相同 44
1.6.2.2 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相异 45
1.6.2.3 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互缺 47
第二章 语义翻译论(The Seman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50
2.1.1 语义变迁(Semantic Change) 52
2.1 语义变迁与语义辐射(Semantic Change and Semantic Radiation) 52
2.1.1.1 语义扩大(Broadening) 53
2.1.1.2 语义缩小(Narrowing) 54
2.1.1.3 语义转佳(Melioration) 55
2.1.1.4 语义转贬(Deterioration) 56
2.1.1.5 抽象和具体语义的相互转化(Semantic shift from abstract into concrete and vice versa) 57
2.1.1.6 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Antonomasia) 58
2.1.1.7 语义变化趋势(Tendencies in semantic change) 63
2.1.2 语义辐射(Semantic Radiation) 65
2.1.2.1 语义辐射与重叠 65
2.1.2.2 翻译中的词义选择 68
2.2 历时语义、共时语义与翻译选词(Diachronic Meaning vs.Synchronic Meaning and Word Selection) 73
2.2.1 历时语义与共时语义的关系 73
2.2.2 历时语义、共时语义与翻译选词 74
2.3 语境与选词 78
2.3.1 文本语言环境与翻译选词 80
2.3.2 副语言环境与翻译选词 83
2.3.3 非语言环境与翻译选词 86
2.4 词典与翻译选词 90
2.4.1 语言词义、言语词义与词典释义 90
2.4.2 语境语义与词典释义 92
2.4.3 参照、鉴别与选词 95
第三章 句法翻译论(The SyntacticTheory ofTranslation) 98
3.1 英汉句法结构异同(Syntac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98
3.1.1 语序异同 98
3.1.1.1 主谓殊位(The marked predicate) 100
3.1.1.2 宾语殊位(The marked obiect) 102
3.1.1.3 状语殊位(The marked adverbial) 104
3.1.1.4 定语殊位(The marked attribute) 107
3.1.1.5 偏正殊位与主从殊位(The marked clause) 109
3.1.2 句法异同 111
3.2 翻译单位(The Unit of Translation) 121
3.2.1 翻译单位的分类 122
3.2.2 翻译单位的多元转换机制( The Shift Mechanism ofPluralistic Unit ofTranslation) 127
3.3 形式对应与翻译等值(Formal Correspondence and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132
3.3.1 形式对应的可能性 133
3.3.2 翻译等值的度 137
第四章 风格翻译论(The Styl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142
4.1 言语风格 142
4.1.1 语义重叠与语体划分 143
4.1.2 语体与选词 145
4.2 文体风格 151
4.2.1 科技文体 151
4.2.1.1 理清学科归属 151
4.2.1.2 辨析文体色彩 153
4.2.1.3 准确引申词义 155
4.2.2 广告文体 159
4.2.2.1 词汇 159
4.2.2.2 句法 163
4.2.2.3 修辞 165
4.2.2.4 广告的翻译 168
4.3 作品风格与作者风格 171
4.3.1 作品风格与作者的关系 171
4.3.2 作品风格与作品中人物、景物的关系 175
4.3.3 风格的翻译 177
第五章 语用翻译论(The Pragma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187
5.1 指示语的翻译 188
5.1.1 人称指示的翻译 189
5.1.2 时间指示的翻译 194
5.1.3 地点指示的翻译 199
5.1.4 话语指示的翻译 204
5.1.5 社交指示的翻译 206
5.1.5.1 权势与规约性 209
5.1.5.2 说话者(Addresser) 213
5.1.5.3 受话者(Addressee) 220
5.1.5.4 第三人称指示(The third person role) 226
5.2 关联理论与翻译(Relevanc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233
第六章 文学翻译论(The Literary Theory of Translation) 243
6.1 概述 243
6.2 文学信息保真 246
6.2.1 语义信息保真 247
6.2.2 修辞格信息保真 249
6.2.2.1 Transferred epithet与移就 250
6.2.2.2 Zeugma与拈连 259
6.3 文学模糊与翻译 264
6.3.1 模糊的语义特征 265
6.3.2.1 语义模糊(Semantic fuzziness) 268
6.3.2 文学模糊的类型 268
6.3.2.2 意象模糊(Image fuzziness) 269
6.3.2.3 句法模糊(Syntactic fuzziness) 271
6.3.2.4 语用模糊(Pragmatic fuzziness) 271
6.3.2.5 主题模糊(Thematic fuzziness) 272
6.3.3 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 of Literary Fuzziness) 273
6.3.4 文学模糊的翻译(Translation of Literary Fuzziness) 276
6.4 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及翻译 282
6.4.1 小说翻译 283
6.4.2 散文翻译 288
6.4.3 诗歌翻译 294
6.4.3.1 汉诗英译 295
6.4.3.2 英诗汉译 301
6.4.4 小结 307
参考书目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