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章“文化”、“传统”及其研究方法 1
一、“文化”与“传统”:概念及特点 1
二、“传统”的构成及嬗变 7
三、“传统”的分类 11
四、研究方法:“基本假设”与比较的方法 14
五、目的:跨文化理解的尝试 25
上篇 观念文化系统 31
第一章 宗教传统 31
一、“超自然中心” 31
二、神明的性格 38
三、印度教之“梵”与道教之“道” 46
四、讨论 50
第二章 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 53
一、佛教在两国的命运 53
二、佛教在印度的消亡和在中国兴盛的原因 59
三、佛教在中国的变异及其原因 65
四、讨论 69
第三章 “解脱”与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 71
一、“解脱” 71
二、“四生活期”与理想人生的设计 73
三、理想人生的设计与个人的实际生活 78
四、讨论 85
一、神与自然 87
第四章 审美传统 87
二、“味”与“神韵” 91
三、抽象与具体 94
四、“动”与“静” 99
五、简洁与冗繁 102
六、讨论:对今天的影响 105
第五章 思维传统 108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 108
二、自我、他我与普遍自我 111
三、空想与现实 114
四、“形而上”与“形而下” 120
五、服从普遍真理和获得确实感 124
六、讨论 125
第六章 科学技术传统 127
一、印度科技的主要成就及科技传统的特点 127
二、中国科技的主要成就及科技传统的特点 133
三、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东西方科技的不同道路 136
四、讨论 144
下篇 社会文化系统 149
第七章 亲属传统 149
一、印度教徒的亲属制度:与中国人亲属制度的相似之处 150
二、印度教徒亲属集团的特点 153
三、宗族组织 158
四、讨论 162
一、对妇女和婚姻的看法 165
第八章 婚姻传统 165
二、嫁妆与彩礼 170
三、“萨蒂”制度与守寡制度 174
四、近代以来的妇女运动与妇女地位的变化 180
五、讨论 185
第九章 性文化传统 187
一、一个假设 188
二、性与神 191
三、崇拜与恐惧 195
四、纵欲与禁欲 198
五、艺术与性 201
六、讨论 203
第十章 道德传统 205
一、道德主体 205
二、“债”与“恩” 208
三、“法”与“报” 213
四、“耻”与“心惑” 219
五、“泛道德主义”与“超道德主义” 222
六、讨论 224
第十一章 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 226
一、文化传统与社会群体的凝聚 226
二、地缘群体的凝聚 228
三、民族群体的凝聚 234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传统 243
一、政治运动的特点 244
二、对帝王的态度 249
三、“婆罗门至上”与“皇权至上” 255
四、“大民主”与“小民主” 258
五、讨论:民主制度与经济发展 262
第十三章 对外反应模式(古代) 267
一、共同的命运:来自北方“行国”的挑战 267
二、不同的反应方式: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 272
三、挑战者的命运:同化与并立 277
四、一般效果:凝聚与分裂 280
第十四章 对外反应模式(近代) 284
一、政治上的双重作用:统一与分裂 285
二、意识形态的撞击 290
三、“条约港”的不同作用 297
终章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亚洲两巨人 304
一、亚洲两巨人的崛起 304
二、意识形态传统与社会发展 307
三、社会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 310
四、对一种新文明的期待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17
名词索引一 拼音文字词汇 321
名词索引二 汉语词汇 324
后记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