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1
第一章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前提:鸦片战争前后的山东 20
一、高度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地方政治体制 21
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结构 28
三、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与中西方文化在山东的早期冲突 36
第二章 经济现代化的艰难起步:自强运动 65
一、外国经济对山东的侵略与冲击 66
二、自强运动时期官办企业的兴起 81
三、经济结构中的现代化气象 93
第三章 封建王朝对现代化的被动回应:清末“新政” 117
一、政治体制的革新 118
二、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9
三、新知识网络及其传播体系的构建 140
四、社会结构的更新 151
第四章 共和政体的创建与经济的短暂繁荣:辛亥革命及其对现代化的推动 172
一、济南的“独立”闹剧 174
二、力不从心的烟台起义 180
三、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矛盾 186
四、民主意识的严重滞后 199
五、经济现代化的曲折发展 220
第五章 现代化模式的新探索:五四运动及其影响 249
一、新文化运动与价值观的多元化 250
二、五四爱国运动与政治民主化的新尝试 258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新旧现代化模式转变的开始 266
第六章 “以党治国”下的个人专权:战前政治 283
一、三位一体的政治体制 284
二、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309
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 319
四、强化社会控制的各项措施 338
五、人治代替法治 358
第七章 民国时期经济现代化的最高峰:战前经济 370
一、农业经济中的现代化趋势 370
二、现代工业的新发展 383
三、现代交通与商贸体系的扩展 401
四、财政与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变革 413
第八章 文化专制体制的构建及文化多元趋势的延续:战前文化 436
一、国民党的党化政策及文化复古运动 436
二、文化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 444
三、文化多元性的延续 454
第九章 从资本主义模式向非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战时政治 478
一、构建战时政治共同体的尝试 479
二、国民党地方政权社会控制能力的弱化 490
三、日伪政权对山东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阻碍和破坏 497
四、抗日民主政权对山东政治现代化的积极贡献 511
第十章 从资本主义模式向非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战时经济 526
一、日本侵略者对山东经济的掠夺 527
二、萎缩中的国统区经济 537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出现 544
第十一章 从资本主义模式向非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战时文化 561
一、侵略战争对山东文化的破坏 561
二、新文化的繁荣 568
三、两种思想的斗争 581
第十二章 现代化模式历史性转换的全面完成:战后山东 606
一、新政治格局的出现与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 607
二、国民党政治独裁的新企图与内战的爆发 615
三、比较中的历史选择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面胜利 622
结语 635
主要参考文献 657
后记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