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1
导语 1
第一章经络概述 3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及命名 3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3
二、经络的命名 4
第二节经络的组成及分布 6
一、经络的组成 6
附:经络系统阴阳五行对合表 7
二、经络系统的分布 8
(一)十二经脉 8
(二)奇经八脉 13
(三)十二经别 14
(四)十五络脉 15
(五)十二经筋 16
(六)皮部 18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19
一、经络的作用 19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23
第二章腧穴概述 25
第一节腧穴的概念 25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25
二、腧穴的命名 26
三、腧穴的分类 27
第二节腧穴的定位法 28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8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30
三、指寸定位法 30
五、取穴要领 33
四、简便取穴法 33
第三节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34
一、腧穴的作用 34
二、腧穴主治规律 34
第四节特定穴 37
一、五输穴 37
二、原穴 39
三、络穴 39
四、郄穴 40
五、俞募穴 40
六、交会穴 41
七、八会穴 42
八、八脉交会穴 42
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 44
第一节经络腧穴概念的产生 44
及发展 44
第三章经络腧穴概念的产生 44
二、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45
三、对疾病症候和穴位主治的认识 46
四、腧穴概念的形成 47
第二节理论系统的形成 48
一、早期文献 48
二、《内经》 48
三、《难经》 49
四、《针灸甲乙经》 50
第三节历史发展及有关著作 50
一、魏、晋及隋、唐 50
二、宋、元、明、清 51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55
导语 55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 57
第一节手太阴肺经 57
第一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57
二、手太阴肺经病候 59
第二节手太阴络脉 60
第三节手太阴腧穴 60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66
附2经文互参 67
附3.手太阴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67
第二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69
第一节手阳明大肠经 69
一、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69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候 71
第二.节 手阳明络脉 72
第三节 手阳明腧穴 72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81
附3.手阳明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82
附2.经文互参 82
第三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84
第一节足阳明胃经 84
一、足阳明胃经循行 84
二、足阳明胃经病候 87
第二节足阳明络脉 88
第三节足阳明腧穴 89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108
附2.经文互参 109
附3.足阳明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110
第四章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112
第一节足太阴脾经 112
一、足太阴脾经循行 112
二、足太阴脾经病候 114
第三节 足太阴腧穴 115
第二节 足太阴络脉 115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124
附2.经文互参 125
附3.足太阴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125
第五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127
第一节手少阴心经 127
一、手少阴心经循行 127
二、手少阴心经病候 128
第二节手少阴络脉 129
第三节手少阴腧穴 130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134
附2.经文互参 134
附3.手少阴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135
第一节手太阳小肠经 136
一、手太阳小肠经循行 136
第六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136
二、手太阳小肠经病候 138
第二节手太阳络脉 139
第三节手太阳腧穴 139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147
附2.经文互参 148
附3.手太阳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148
一、足太阳膀胱经循行 150
第一节足太阳膀胱经 150
第七章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150
二、足太阳膀胱经病候 152
第二节足太阳络脉 153
第三节足太阳腧穴 154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183
附2.经文互参 184
附3.足太阳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184
第一节足少阴肾经 186
一、足少阴肾经循行 186
第八章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186
二、足少阴肾经病候 188
第二节足少阴络脉 189
第三节足少阴腧穴 189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201
附2.经文互参 201
附3.足少阴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202
第九章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203
第一节手厥阴心包经 203
一、手厥阴心包经循行 203
二、手厥阴心包经病候 205
第二节手厥阴络脉 205
第三节手厥阴腧穴 206
附2.经文互参 213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213
附3.手厥阴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214
第十章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215
第一节手少阳三焦经 215
一、手少阳三焦经循行 215
二、手少阳三焦经病候 217
第二节手少阳络脉 217
第三节手少阳腧穴 218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229
附2.经文互参 230
附3.手少阳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230
第十一章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232
第一节足少阳胆经 232
一、足少阳胆经循行 232
二、足少阳胆经病候 234
第三节足少阳腧穴 236
第二节足少阳络脉 236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255
附2.经文互参 256
附3.足少阳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256
第十二章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258
第一节足厥阴肝经 258
一、足厥阴肝经循行 258
二、足厥阴肝经病候 260
第二节足厥阴络脉 261
第三节足厥阴腧穴 261
附1.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对比 268
附2.经文互参 269
附3.足厥阴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270
第一节督脉经络与腧穴 271
一、督脉及其络脉循行分布 271
第十三章奇经八脉 271
二、督脉病候 273
三、督脉腧穴 273
附:督脉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286
第二节任脉经络与腧穴 286
一、任脉及其络脉循行分布 286
二、任脉病候 287
三、任脉腧穴 288
附:任脉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299
第三节 冲脉带脉与交会穴 300
一、冲脉循行及其交会穴 300
二、冲脉病候 302
附:冲脉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302
三、带脉循行及其交会穴 302
四、带脉病候 303
附:带脉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303
一、阳蹻循行及其交会穴 304
第四节 阳蹻阴蹻与交会穴 304
二、阴蹻循行及其交会穴 305
三、阳蹻阴蹻病候 306
附:阳?阴蹻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306
第五节 阳维阴维与交会穴 306
一、阳维阳维循行及其交会穴 306
二、阳维阴维病候 308
附:阳维阴维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摘录 309
第六节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309
一、统领作用 309
二、联络作用 309
三、调节作用 310
下篇经络腧穴的综合关系及现代研究 313
导语 313
一、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 315
第一节 十二经别的表里相合关系 315
第一章经络的综合关系 315
二、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 316
三、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 317
四、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 317
五、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 319
六、手阳阴与手太阴经别 319
第二节 十二经筋的三阳相结和 320
三阴相结 320
一、足三阳经筋 320
二、足三阴经筋 324
三、手三阳经筋 326
四、手三阴经筋 329
第三节根结标本的上下关系 332
一、根结与根、溜、注、入 332
二、标本 334
第四节 气街四海的纵横关系 336
一、气街 337
二、四海 338
第五节关、阖、枢与六经皮部 340
一、关、阖、枢 340
二、六经皮部 341
附:头身各部经络分布表 346
、头、额及耳部 346
二、颜面部 347
三、颈项、咽喉部 351
四、肩背部 353
五、胸胁部 354
六、腹部 357
第二章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360
第一节经络现象的观察 360
一、循经感传现象 360
二、其他经络现象 363
三、关于循经感传形成机制的研究 364
第二节经络检测及其与脏腑 365
相关的研究 365
一、经络检测法 365
二、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 367
第三节关于经络的见解和假说 368
一、关于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 369
二、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 369
三、关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 374
第四节腧穴特异性的研究 374
一、腧穴形态结构的特异性 374
二、腧穴生物物理的特异性 375
三、腧穴病理反应的特异性 376
四、腧穴刺激效应的特异性 377
五、腧穴药理学研究 379
附:“八五”期间经络研究进展(摘引)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