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1.1 洪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1
1.2 洪水易损性评价目的 2
第二章 洪水易损性评价途径 3
2.1 洪水类型 3
2.1.1 洪水强度指标 3
2.1.2 洪水灾害类型 5
2.2 洪水灾害系统结构 5
2.2.1 易损性概念 5
2.2.2 产生洪灾的三个要素 6
2.2.3 洪水易损性概念 6
2.3.2 人类活动 9
2.3.1 地理因素 9
2.3 孕灾环境 9
2.3.3 孕灾强度及孕灾级别 10
2.4 致灾因子 11
2.4.1 降雨 11
2.4.2 洪水含沙量 11
2.4.3 污染物含量 11
2.4.4 其它 11
2.4.5 致灾因子影响 11
2.5 承灾体影响分析 12
2.5.1 生命影响 13
2.5.2 经济影响:2001年Nakamura和Hutton关于承灾体对经济影响的综合讨论 13
2.5.3 中国经济影响 14
2.5.4 社会稳定影响 15
2.5.5 环境影响 15
2.6 社会承灾能力 16
2.5.6 承灾体易损性特征 16
2.6.1 抗灾能力 17
2.6.2 防洪减灾措施 17
2.6.3 救灾能力 18
2.6.4 恢复能力 19
2.6.5 家庭应灾能力(出自UNEP/UNCHS评价报告) 19
2.6.6 承灾体风险值 19
第三章 洪水易损性评价方法 21
3.1 易损性评价 21
3.2 洪灾易损性评价方法 21
3.2.1 承灾体损失率计算法 21
3.2.2 分项计算法 22
3.2.3 承灾体分项洪灾损失率确定原则 22
3.2.4 承灾体综合损失率确定原则 22
3.2.5 承灾体易损模型建立方法 23
3.2.6 综合经济损失评价法 24
3.3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6
3.4 评价指标体系 26
3.5 空间信息技术在易损性评价中的应用 27
3.5.1 遥感及其在易损性评价指标获取中的应用分析 28
3.5.2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在灾害灾情指标提取中的应用分析 30
3.5.3 GIS及其在灾害灾情指标获取方面的应用分析 31
第四章 长江洪水易损性评价 33
4.1 长江自然地理概况 33
4.2 主要历史洪水 34
4.2.1 1987年7月四川洪灾洪水 34
4.2.2 1984年长江中下游洪灾 34
4.2.3 1998年大洪水 34
4.3 长江流域洪灾易损性方法选择 35
4.4 孕灾环境 36
4.6 承灾体 37
4.6.1 生命易损性指标 37
4.5 致灾因子 37
4.6.2 社会经济易损性指标 38
4.6.3 环境易损性指标 40
4.7 长江流域洪水易损性地带 40
第五章 洞庭湖区洪水易损性评价应用 41
5.1 评价范围 41
5.2 评价单元 41
5.3 历史洪涝灾害 42
5.4 地质地貌 43
5.5 气候特征 43
5.6 水文状况 44
5.6.1 洞庭湖 44
5.6.2 四水水系 45
5.6.4 其它水系 46
5.6.3 三口水系 46
5.7 洪灾致灾因子 47
5.7.1 四水与长江洪水汇聚 47
5.7.2 湖水淤积及缩减 49
5.8 土壤和生物多样性 50
5.9 社会经济状况 51
5.9.1 经济状况 51
5.9.2 自然和文化景观 53
5.9.3 交通 53
5.10 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 53
5.10.1 数据转换和等级划分 53
5.10.2 权重确定 54
5.10.3 遥感 57
第六章 洞庭湖区洪水易损性评价 58
6.1 孕灾环境 58
6.1.1 指标选择 58
6.1.2 评价方法与结果 61
6.2 致灾因子 63
6.2.1 指标选择 63
6.2.2 洪灾致灾因子 63
6.2.3 评价方法与结果 66
6.3 承灾易损性评价 68
6.3.1 生命易损性评价和分析 69
6.3.2 房屋易损性评价 74
6.3.3 农业易损性评价 76
6.3.4 渔业易损性评价 80
6.3.5 经济易损性评价 84
6.3.6 环境易损性评价 90
6.4 社会抗洪能力 94
6.4.1 抗灾能力 94
6.4.2 救灾能力 96
6.4.3 恢复能力 96
6.4.4 综合分析和评价 97
6.5 洞庭湖区洪水灾害易损性区划与综合分析评价 101
6.5.1 洪水易损性区划 101
6.5.2 利用AHP确定权重 101
6.5.3 综合分析和评价 104
第七章 评价结论与政策建议 108
7.1 结论 108
7.2 政策建议 111
7.2.1 利用致灾因子减少洪水易损性措施 113
7.2.2 利用孕灾环境因子减少洪水易损性措施 113
7.2.3 利用承灾因子减少洪水易损性措施 114
7.2.4 洪水预防的综合措施:环保 115
7.2.5 洪水预防的综合措施:政策 115
7.2.6 洪水预防的综合措施:工程 116
7.3 研究局限 116
参考文献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