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寻求真相 1
第一章 苦水里泡大 7
诞生在不寻常的贫苦百姓家 7
父母好像有点偏爱他 12
双亲:最早的灵魂工程师 13
萌发“精忠报国”的意识 18
第二章 时代荒唐 学子迷茫 21
初中:腹中饥饿 心中疑惑 21
高中:含辛茹苦 与命运抗争 28
独立思考的开始 30
第三章 乱折腾年代的大学生活 35
跨进大学门 35
血书“面壁五年” 37
“思想革命化”与最初的爱情 39
虎头蛇尾的“四清”运动 44
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洪流 47
“哦,九江!” 52
“造反派”变成“逍遥派” 55
第四章 煤矿十年:清醒而苦闷 63
生活像在矿井下一样没了方向 63
喝酒解除不了对形势的忧虑 66
知道中国的新闻是怎么回事了 72
敷衍“批邓” 76
向真理迈出第一步 80
第五章 新闻自由征途上的第一步 86
跨上北去的列车 86
引发研究新闻自由的导火线 89
发现表达真理的方式 96
弱小的新闻自由之花 99
赞成竞选但不承认自己是竞选 102
第六章 记者向学者的过渡 106
一个人的记者站 106
每篇报道都带来对新闻学的思考 108
智慧的痛苦 112
义无反顾的抉择 114
第七章 回新闻所出师不利 119
枉费时日的“总论”撰写 120
第一次被清查 125
党性人民性问题的学术公案 128
第八章 有花无果的新闻立法研究 132
活跃的新闻法室 132
想方设法保住新闻法室 137
“新闻立法排在远期规划中” 139
第九章 1986:面向社会为新闻自由呐喊的一年 143
《文汇报》:第一次开放地谈新闻自由 143
“新闻自由”上《人民日报》谈何容易 145
《光明日报》善磨锐气 148
“人的革命”研讨会起风波 150
《广角镜》文章惹麻烦 152
无疾而终的《出版家文摘》 155
第十章 新闻改革:处处碰壁? 157
给《人民日报》提改革建议 157
婉拒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的要求 160
揭锅太早的海南新闻体制改革 163
平衡报道:能说但很难做到 166
请老同志保驾护航 168
让老新闻人助力新闻改革 170
第十一章 政治风波前后 174
山雨欲来,文思泉涌 174
临危受命 177
与胡启立对话 180
政治是需要妥协的 183
一波三折的清查运动 186
山本贤二的讥讽 192
任职期间唯一的出访 198
第十二章 “原罪”在身之人 203
要言论自由,不要“五不怕” 203
有了“原罪”便不断受打击 206
为保新闻所致信最高领导 210
想趁市场经济的东风 213
《新闻学新论》麻烦迭起 216
出书丢官帽 221
《新闻侵权与诉讼》受审查 224
为渐进发展新闻自由上书 227
第十三章 身在海外 心想国内 231
愤而辞职 231
遇到辞职的好机会 233
评正高职称闹风波 236
容许不同观点存在 238
考察宗教后的思考 242
“我的事业在中国” 244
处处留心皆学问 248
记性不好忘性好 252
第十四章 在夹缝中求发展 255
被新华出版社弃之敝屣的《华夏传播论》 255
在美国出版《多种声音交响乐》 259
学术争鸣起祸端 264
力主专设电视新闻频道 269
劳而无功的三桩事 270
第十五章 走出京城 海阔天空 277
十票得了九票却不能当博导 277
奔向华中科技大学 279
得到学校领导的保护 284
“公共报纸”的主张挨批 288
新闻改革的著作遭封堵 290
学术活动在多种因素权衡中安排 295
第十六章 留下来扩大新闻自由的队伍 299
续约华中科大 299
“延长自己的学术生命” 303
与年轻传媒人交忘年朋友 309
支持“另类”的新闻从业者 312
到高等学府宣讲新闻自由 317
第十七章 柳暗花明 320
孙旭培学术思想研讨会 320
荣获“我最喜爱的导师”奖 324
阳春时节的寒潮 327
抓住机会争自由、争立法、争改革 329
两次参加全国政协的座谈会 331
为《共用的墓碑》作序 334
第十八章 抓紧下次倒下之前的时间 337
直面病魔,抓紧让《新闻传播法学》问世 337
勿告家人,好完成最重要的因果性解释 340
为跨地区监督仗义执言 346
为新闻法治呐喊 348
为清末民初新闻自由辨析 350
寻求新闻立法的建言渠道 352
希望大于迷茫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