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意义:从特殊到一般的理论升华 1
二、框架:“三次危机、四个阶段” 4
三、结语 8
第一篇 一个优势:1988—1994年大危机与“举国体制”下的园区起步 9
一、危机!起点! 10
二、“逆势而上”不易,“成本趋零”更难 19
(一)“逆势而上”的园区起步 19
(二)“成本趋零”的“豪华”基建与海外招商 28
三、“不特有特,比特更特” 35
(一)作为尚方宝剑的“九号文件” 35
(二)“铁血十六条”与园区“大”发展 43
(三)中央—地方关系的另类视角 49
四、中新合作实质:两个“强政府”的联合 50
附件 东南亚地缘圈中的“强政府”新加坡 53
第二篇 两强结合:国际金融资本流动与园区调整 59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 61
(一)岭南:“小盘”承“小珠” 61
(二)苏州工业园区:“大盘”承“大珠” 69
二、美新日各谱诗篇 74
(一)日资为何不来 76
(二)新资乘船出海,雁阵梯行 79
(三)美资顺势而动 84
三、东亚金融风暴:信用收缩与园区股权调整 92
(一)东亚金融风暴与中新经济危机 92
(二)合作危机与股权调整 95
附件 中国1998—2001年的“输入型危机” 105
附表 111
第三篇 三驾马车:国资+外资+乡资 116
一、外资撤离和国资替代的“惊险一跃” 117
(一)股权调整后的资金困局 119
(二)政策性开发金融的进入与操作机制 125
(三)园区内部基于“总地租”的金融运作机制创新 140
(四)小结 156
二、美国IT泡沫与园区外资经济兴起 157
(一)美国IT泡沫与FDI“此消彼涨” 158
(二)外资进入与园区的外资经济发展 164
三、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的乡土基础:村社理性 183
(一)农村土地资本化问题的一般讨论和园区制度经验 184
(二)宅基地动迁中的村社理性 188
(三)征地的“组合补偿”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194
(四)对村社理性思考的拓展 202
附件1 美国IT业发展与全球FDI流动 205
附件2 集体经济与村社理性的关系 212
一、集体经济对村社理性的影响:以娄葑镇为例 212
二、社区治理变迁中的精英与村社理性 225
附表 235
第四篇 两大创新:政府管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 242
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与园区困境 243
(一)华尔街金融海啸和国内应对 243
(二)“后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249
(三)经济危机中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困境 260
二、两大创新的逻辑、路径与机制 265
(一)双重挤压对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限制 266
(二)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与内在逻辑 276
三、园区“后危机”时代的“高制度”创新实践 287
(一)金融创新:政府信用主导让金融“回嵌”实体产业 288
(二)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化解“双失灵” 297
(三)相关及支持性服务平台建设与园区管理创新 307
(四)小结 315
附件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制度创新 316
一、人才计划 316
二、三大专业产业园 321
三、其他创新 332
附表 337
结语 一个预期: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园区前景展望 340
后记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