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鹰主编;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9072991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农业现代化 13

第一节 农业规模经营 13

一、农业规模经营的现状 13

二、农业规模经营的特点 16

三、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 17

四、不同生产技术条件下适度规模经营的选择 18

五、农业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21

一、传统农区实现农业“三化”的一般模式——“外力带动发展型” 22

第二节 传统农区实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一般模式 22

二、“外力带动发展型”模式的内容和运作方式 24

三、传统农区运用“外力带动发展型”模式的对策 28

第三节 传统农区实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四种模式案例 31

一、实现农业“三化”的障碍因素 31

二、实现农业“三化”的基本途径 32

三、实现农业“三化”的四种模式 33

四、促进传统农区实现农业“三化”的政策 38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模式 41

一、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的选择 41

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现途径的选择 44

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经济体制的选择 46

第五节 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48

一、国内外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比较 48

二、国内外主要农畜产品单产水平及其增产率的动态变化 52

三、结论 55

第六节 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57

一、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目标任务和评价指标 57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条件分析 60

四、沿海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70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70

第七节 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政策措施 72

一、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72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76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 79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 82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的经济评价和社会效益 82

一、农业机械化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82

二、农业机械化的宏观效益 83

三、农业机械化的微观效益 88

四、结论 91

第二节 粮棉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与制约因素 93

一、粮棉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 93

二、粮棉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97

三、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99

四、政策建议 102

第三节 农机跨区作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105

一、现状 105

二、存在的问题 107

三、对策 110

第三章 农用生产资料生产与流通 113

第一节 农用化学工业的困境与对策 113

一、农用化学品工业面临的困境 113

二、农用化学品工业的特殊性及国家应采取的基本方针 118

三、农用化学品工业摆脱困境的近期对策 120

第二节 农用机械工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121

一、农用机械工业面临的困境 121

二、农用机械工业合理发展的对策 126

一、化肥 129

第三节 中国主要农用生产资料需求趋势与生产能力预测 129

二、农药 132

三、塑料农膜 134

四、农业机械 135

五、农用柴油 138

第四节 化肥产销政策的执行和评价 140

一、化肥市场价格猛涨,政府限价目标没有实现 140

二、有效供给不足是导致化肥价格猛涨的主要原因 141

三、政府着力整治化肥流通秩序,产销各方都不满意 142

四、结论和建议 144

第五节 化肥需求前景和提高肥效的对策 145

一、化肥的需求状况 145

二、2000年、2010年肥料结构变化及用量 147

三、我国将来化肥的供求状况 152

四、我国科学施肥的状况 153

五、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155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与技术进步 157

第一节 农科教“三统筹”管理体制 157

一、农科教结合现状 157

二、农科教脱节的原因 161

三、政策建议 164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167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状况与作用 167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170

三、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政策建议 174

第三节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 178

一、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现状分析 178

二、国外农技推广模式 180

三、中国农技推广模式的优化 183

四、由传统模式向优化模式转变的若干政策建议 187

第四节 农业技术进步经济贡献份额的测算 189

一、农业技术进步经济贡献份额测定的理论方法 189

二、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经济贡献份额的测算 195

三、结论与建议 202

第五节 到2000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选择 204

一、我国农业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科技进步的历史分析 204

二、近中期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的方案 209

三、政策建议 211

一、200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可能性 213

第六节 200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 213

二、200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难点 215

三、实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主要制约因素 216

四、200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219

第七节 重大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24

一、重大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24

二、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31

三、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 232

四、加快农业重大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234

一、合理征收水费的重要意义 237

二、合理水价(水费)的确定 237

第五章 水资源利用 237

第一节 合理水费的确定与收取 237

三、水费征收方式的改进途径 248

第二节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250

一、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250

二、农业水资源供求预测 252

三、农业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 253

四、节水农业政策调控 255

五、21世纪节水农业管理战略 258

第三节 节水农业发展的产权界定、组织安排与对策 262

一、中国水资源产权安排的可行选择 262

二、节水农业发展的水资源组织 267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270

第四节 中国旱作农业发展战略 273

一、旱作农业的技术定义 273

二、发展旱作农业的重大意义 273

三、我国旱作农业潜力分析 274

四、旱作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275

五、旱作农业区域布局及发展模式 277

六、旱作农业科技工程建设 283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284

第六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 286

第一节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 286

一、对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形势的基本判断 286

二、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287

三、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287

四、政府与市场在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 288

五、农业资源保护与产权制度安排 289

第二节 中国农业灾害的规律性 293

一、农业灾害的特点及其影响 293

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 296

三、减灾对策 298

第三节 耕地资源统计资料的可靠性问题 301

一、三套耕地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301

二、统计局耕地数据偏小的可能原因 304

三、建议耕地资源现状采用农业部的数字 305

四、建议耕地变动情况参考和利用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数据 308

五、我国耕地资源质量的基本情况 315

第四节 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18

一、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 318

二、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0

三、乡镇企业发达地区持续发达农业的标志 320

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21

第五节 闽粤两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324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324

二、保持乡镇企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