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序 1
校史春秋筚路蓝缕 共启山林——西北师范大学早期艰苦创业的历程 3
滥觞京师大学堂 3
乱世中求发展 6
为生存而斗争 7
辗转陕西城固 10
西迁甘肃兰州 13
“复校运动” 17
地下党 21
黎明前的黑暗 21
曙光在现 23
白色恐怖 24
顽强战斗 25
校庆事件 26
“三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29
暴风雨的前夜 30
砸了“郭椭椭走狗”的车 31
高唱“三二九”进行曲 31
示威大游行 33
“匪者非匪也”——张治中将军解放前夕在西北师院讲学印象记 ?武将不怕流血 文士何惧出汗——邓宝珊将军解放前夕给西北师院学生的一次讲话 41
“饮冰室”与泥火盆 44
鲜活的“公勤诚朴”——早期西北师院师生艰苦创业花絮 44
沙浴 46
胶轮马车 47
毛驴驮水 48
汽灯 49
黄豆大战 50
无蝇厕所 51
“办伙有方” 52
西北师院的学术之花 56
开放在城固的奇葩 56
培养合格师资 钻研高深学问 59
移根金城 香染黄河 61
金城盼新生 学坛见启明 64
文铎云邈 洪响未沉 68
早期西北师院的教学片段 72
难忘的“奋发图强” 72
注册组的“照相机” 74
庞大的教授阵容 75
“西北师院是富农” 76
良好的体育风尚 77
平生最爱“木铎” 79
大西北的“垒球校园” 82
《我们》的故事——从百花诗社到青年诗歌学会 90
校园名师 李蒸 97
从美国取经 97
提出师范教育之理想 100
一生致力于民众教育 102
研究高深之教育学术 105
俭约也是师大的品质 106
“乙字第一号奖状”和“李蒸路” 109
“我在西北看到了孔雀” 110
不接受教育部长之职 112
集会中的最佳主席 113
我们分水吃 114
严师,仁师 114
李蒸院长讲的笑话 116
男女不分伙 英语必达标 118
追趴卡车 119
黎锦熙 121
和毛泽东的师生情 121
一生致力“国语运动” 124
先生甚陋,然而很通;学生有据,究竟不通 126
博学博才的“怪人” 127
独特的“读书指导”课 128
给人写条幅时,字旁都要注音 129
主张写诗押现代韵 130
八十岁后的训勉 130
李建勋 133
为复校痛斥教育部长 133
应自得之钱亦用于事业 134
不参与政治,但论是非曲直 135
胡国钰 138
活蒸螃蟹 138
饮酒辩 139
由“不咋”引出的数学推导 140
特殊的友谊 141
方永蒸 143
颠沛流离中办出名牌中学 143
“十八罗汉”捧观音 146
冒险的“滑竿” 146
莫须有的“汉奸领袖” 148
启迪有“方” 149
既是校长,也是家长 152
惩罚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失败 154
一次惩罚受益终生 156
袁敦礼 156
把体育系办成学校的“台柱子系” 158
“要不,你走!” 159
“我,不需要解释!” 160
袁先生说:兰州有三大好处 160
与体育事业的不解之缘 163
吾人所为体育者,乃为人整个机体之教育 165
发挥体育的社会价值 166
领风气之先的人 167
不搞特殊的师长 168
篮坛泰斗 教者风范 170
董守义 170
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强国梦 172
筹建西安体育协进会 174
徐劲 176
校政改革 176
徐老的“思想报告” 178
“臭虫事件” 180
备受青睐的“群众路线” 180
党的政策是党的生命 182
由“贫农”到“富农” 183
永远的“徐老” 184
吕斯百 186
筹建西北师院艺术系 186
教育家的责任与艺术家的慧眼 187
鼓励鞭策 循循善诱 189
未晤面的师长 191
学习艺术不能从一而终 194
彻夜为青年教师找资料 195
孔宪武 197
辞富而居贫 197
在土匪的枪声里采集生命的标本 199
“五四”的干将 199
跋涉中发现的“孔氏忍冬” 200
走自己艰难但没有屈辱的科研之路 201
一周29节课的教授 202
“同名同姓”的故事 203
汪堃仁 205
严师出高徒 205
千里迢迢追随母校 206
贫穷的教授和生动的课堂 207
一封电报牵动的赤子之心 208
抄笔记磨出了老茧 209
补正阙失的《秦官考》 210
金少英 210
考据缜密的《汉简乙谈》 211
尽几年功夫啃硬骨头 213
丁易 215
桐城遗风与“五四”新风 215
向复古潮流叫板 216
在平凉的一首诗 217
向国民党“投枪” 217
但开风气不为师 219
两句诗的出处 220
在兰州第一个讲鲁迅的人 221
推心置腹谈世事 223
被迫离兰 224
在莫斯科英年早逝 225
李嘉言 227
言志诗与“不求斋”的对联 227
讲自己的见解 228
用屈原的精神鞭策后辈 229
相识李先生 230
“内线专家” 231
冒险当《新地》的发行人 232
向往解放区 234
倾心近现代文学 236
徐褐夫 238
长兄被“凌迟”处死 238
斯大林要求接见徐褐夫 239
是姓徐的那半个布尔什维克吗 241
和王明闹翻 241
参加“国防文学”论战 242
逃离上海 潜心钻研学术 244
“只能恢复党籍,不应重新入党” 245
从今倘未死 一日亦当勤 246
叛逆者 249
李化方 249
调查“五卅惨案” 251
列入黑名单 253
带头送子参军 254
方孝博 256
文理双状元 256
对梁启超的墨学研究提出质疑 257
不能影响祖国的尊严 257
农场中的孤独者 258
耿直的好人 敬业的学者 259
祖国的困境改变了他的艺术观 260
常书鸿 260
拒绝加入国民党 264
张大千在莫高窟欢迎常书鸿的到来 266
保护研究莫高窟是“无期徒刑” 267
舍命也得保护敦煌艺术 270
为美术教育求贤育才 271
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奖状 272
致江泽民主席的一封信 273
洪毅然 275
和蒋孔阳等的友谊 275
两次画像的尴尬 279
“人弃我取之园”与《种草行》 280
和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的论战 283
亲密的论敌 285
时刻警示自己:不自足、不自蔽 287
30年前珍贵的批语 289
学生的书信 290
一片干花表真情 292
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292
“把我放在喜马拉雅山上,我也有我的境界” 293
一封挂号信 294
治学作画 独冶一炉 295
汪岳云 297
古稀之年画飞鹰 297
下逐客令 299
画坏的画不愿签字赠人 300
何海霞盛赞汪先生 301
拒绝出版自己的画 302
彭铎 304
为校报复刊献词的教授 304
“都都平丈我” 306
生命最后时刻撰写的消息 307
“祝鸡翁”故事 309
“书呆子”一二事 310
出口吟《白小》 311
韶山人彭铎教授 312
用兰州方言释“田田” 314
反动学术权威不配种韶山的地 315
大度、宽容与爱护 317
郭晋稀 320
第一堂课 320
校园里捡的一包红枣 322
“要沉潜,沉潜” 324
参考书目 326
学术文章要“心有定见”后再写 329
生活上的父兄 330
耳提面命 循循善诱 331
竟将粉笔叼入嘴里当烟抽 333
名教授的生活怎么样 334
慈爱的父亲 335
尤炳圻 337
烟痴和书痴 337
戴着“偷读敌书”的帽子生活 339
与鲁迅的情缘 340
1962年的暑假 341
焦北辰 343
做学问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43
“一本书主义” 345
“不要把我打死,我还要为党工作呢” 345
掌一盏油灯辅导学生自习 346
何士骥 349
考古撰文 鼓舞士气 349
在兰州的考古与文物保护 351
在西北师大校园发现明代深沟儿墩军碑 352
呕心沥血铸炎黄艺术馆 353
黄胄 353
珍贵的瓷片和无用的奖牌 356
解乏酒与木工活 357
黄胄和他的毛驴 360
我和黄胄的恋情 361
陈涌 364
无悔的追求 364
坚持马克思主义 365
礼品一律照价收购 366
我们的杨老师 367
做学问要经常搞好水土保持 368
鼓励后学 369
匡扶 371
五元钱 371
珍贵的诗交之情 373
75岁入党 376
黄昏时的父亲 378
父亲的饺子 379
李庆善 380
惟勤与细 学方有成 380
慧眼识英才 382
饥读之以当肉 寒读之以当裘 383
整理《大金吊伐录校补》 385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386
心心相贯 不假音声 388
唐祈 390
“九叶派”诗人 390
轻纱与毛玻璃 391
一路青春一路歌 393
李之钦 396
因“踢县长的屁股”被解聘 396
领导延大师生转战陕甘晋 398
日夜操劳度粮荒 399
一张饭卡 400
实实在在的李校长 402
在家庭生活中不利用职权 403
始终不变的诺言 404
要靠自己才有出息 405
宋福僧 407
做学问严谨而不保守 407
一位充满爱心的人 409
妙联笑话说做人 410
孙克恒 411
校园诗人 411
逃离理发馆 413
父亲的书和信 415
扶掖文学新人 417
前线战士的一封来信 418
王耀东 420
尚武健身和75粒黄豆的故事 420
罚球神手 422
在教堂里与跳蚤一起上体育课 424
作为一名新党员参加奥运会 424
黄席群 426
聪慧勤奋的人走上艰辛的求学路 426
学习不甘落后 428
文理兼修铸通才 430
《辞源》是“老师” 431
学、问、思、知、行的辩证法 432
坎坎坷坷走上西北师大讲坛 432
“雇佣教员”钻研专业 433
“剑桥”和“十里店桥” 434
西北胜我者多矣 434
郑文 436
不要新房要出书 436
竹林“偷”学 437
“钻空子”擅打翻案牌 438
特殊的师生缘 439
李秉德 443
清苦的求学生涯 443
在西欧接受新教育观 445
毅然回国 446
弟子的学术论文是最满意的寿礼 447
令国外同行惊叹的老教育家 448
读书走在年轻人前头 448
爱国不是空话 451
自由、争鸣的“专题讲座” 453
探寻开放性的培养模式 454
金宝祥 455
名师将他领上历史研究之路 45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击历史要害 457
治学自有蹊径 461
不可轻言写论文 462
南国农 463
一把西洋参 463
求学为国 464
与萧树滋的友谊 465
春晖奖学金 466
弃医从教 468
李定仁 468
刻苦学习 研究教育 470
桃李情未了 471
赵逵夫 474
独具只眼 释清“伯庸” 474
师生平等交换意见 476
赵老师的批语 477
目接千载 心游万仞 478
“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479
热带鱼的悲剧 480
慈父般的关心和鼓励 482
早餐被烧焦了 482
珍贵的文稿 484
赵先生的幽默 484
赵吉惠 487
最后熄灯的青年教师 487
研究中国学问的必读书 488
行己之路 贵在创新 489
燕园演讲展风采 491
在美国回应“儒学普适性”议题 492
乐处书斋 494
后记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