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论 1
一 革命史之『意义』与『旨趣』 1
二 革命与社会之关系 2
三 革命与人民之关系 3
四 革命之『精神』与『步趋』 5
五 革命运动之派别 7
六 革命运动所需要之条件 9
七 本编革命史之各方面 10
八 本编革命史时代划分之标准 12
九 社会进化与民族革命之开端 14
第二编 自黄帝至晋 14
十 君位世袭时代人民之独立精神 15
十一 诸侯之革命时代 17
(甲)商汤之革命 17
(乙)周武之革命 18
十二 周初平民革命之发轫 20
十三 共和政体时代之民权问题 21
十四 贵族政治之革命与政客之捣乱 22
十五 战国时代之大政治革命思想家 24
十六 商鞅之政治革命与『均产制』之废除 26
十七 战国时代之暗杀运动 28
十八 衰周时代之『社会主义』 30
十九 革命潮流之进化与『风俗之变迁』 31
二十 统一后秦之政治革命 33
廿一 秦时防御革命运动之工作 35
廿二 第二次平民革命 37
廿三 平民革命军之内讧 39
廿四 匹夫革命之成功 40
廿五 儒学革命之象征 41
廿六 女权革命之发轫 43
廿七 外戚之革命运动 44
廿八 第三次平民革命 48
廿九 女权发生之又一幕 50
三十 清议党人之祸 51
卅一 权臣革命与内部之割据 52
卅二 三国时代社会上所受革命之兵祸 54
卅三 战争中异族之归化 56
第三编 自晋至清末 58
卅四 第三次女权革命之影响 58
卅五 五胡对华之侵入与南北对抗 59
卅六 汉族复兴之革命 63
卅七 隋炀统一后之远略 64
卅八 运河之工程纪略 65
卅九 李渊革命之成功 66
四○ 唐代文化上之两大建设 67
四一 政治革命与『均产制』兴废问题 69
四二 女权革命之极盛时代 71
四三 幸臣与政体上之劣点 72
四四 牛李之党争情形 74
四五 藩臣之革命 75
四六 武力主义所产生之毒害 77
四七 军制改革与军人之革命 78
四八 宋代政治革命人物 80
四九 宋与辽夏间之国际交涉 85
五○ 金宋之国际纠纷 87
五一 强权时代之民气 89
五二 宗教之革命 92
五三 元之『政治革命』与『民族间之不平等』 95
五四 第四次平民革命 98
五五 平民革命成功后之新建设 100
五六 民族共和与『世界文化』之发展 102
五七 明代中叶之政党运动 104
五八 明末两大流寇之祸 106
五九 爱新觉罗氏之混一中原 107
六○ 清初中国民族之思想 109
六一 撤藩之革命风潮 111
六二 洪党之革命 112
六三 戊戌政变后中国之政治大革命 114
六四 民主革命之成功与共和国之开幕 123
六五 清代革命运动之经过 126
第四编 中华民国 126
六六 革命党与保皇党之相敌 132
六七 河口之役与安庆革命之失败 135
六八 黄花岗革命之惨剧 138
六九 武昌革命之成功 144
七○ 清民两军之战争 148
七一 革命成功与共和政体之成立 151
七二 清室退位与南北统一 154
七三 民国革命初成时之政党 157
七四 袁氏帝制运动之动机 165
七五 二次革命 166
七六 洪宪之帝制与云南『护军起义』 169
七七 张勋之复辟 173
七八 直皖战争与段祺瑞武力统一主义之失败 175
七九 孙中山革命军之北伐 178
八○ 奉直之战争 185
八一 曹锟之『贿选运动』 186
八二 孙中山回粤与国民党之改组 188
八三 奉直再战与吴佩孚武力统一主义之失败 205
八四 最近之中国共产党 207
八五 段祺瑞执政时之各政党 209
八六 革命元勋孙中山逝世 210
八七 最近革命军之战迹 212
八八 结论 214